《復甦生息、逆中求存、重振旗鼓》香港風致三十年──1940 至 1970 年代歷史照片展期延長
由亞洲協會香港中心(ASHK)主辦,潘燊昌博士和灼見名家贊助的《復甦生息、逆中求存、重振旗鼓》展覽,展期將延長至6月6日,並將舉辦系列網上研討會,加強與社區的聯繫。
由亞洲協會香港中心(ASHK)主辦,潘燊昌博士和灼見名家贊助的《復甦生息、逆中求存、重振旗鼓》展覽,展期將延長至6月6日,並將舉辦系列網上研討會,加強與社區的聯繫。
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是重中之重,是教學上最難處理的問題。但這些皆可從豐富的詩詞經典中找到素材,聯繫學生的生活實踐,古為今用,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品德情意的熏陶。
聯合出版(集團)3月16日起推出「悅讀越好 悅聽越美」抗疫公益計劃,免費派送100萬張「悅」讀卡、購書折扣及線上藝文活動等,希望與全港市民在疫情之下閱讀靜心。
荔枝窩是慶春約最大的村落,由曾、黃兩姓的客家人建立。自2013年活化項目展開後,變成了一個富含生命力的鄉郊社區,有望成為華人社會城鄉再造典範。
自上世紀5、60年代開始,香港東北角的客家村落荔枝窩便逐漸沒落荒涼,2013年起在香港大學、匯豐銀行等民間團體支持下開展了一系列永續鄉郊計劃,在獲得多項國際大獎肯定後,一同走進荔枝窩探看現況及未來。
近代,由於有不少廣東人移居世界各地,粵劇藝術亦隨之廣為傳播;八和會館也先後成立了不少分會。現存的分會遍布世界18個國家和地區。廣州的八和會館被海內外粵劇界人士尊為「母會」。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再過幾天就是中國人最重視的農曆新年了,《通勝》編纂者、蔡真步堂第四代傳人蔡興華女士為我們說說壬寅虎年新春及歲晚各事吉時、月令分析。
章懷太子、懿德太子和永泰公主死後,都獲風光陪葬於乾陵,且壁畫繪於墓穴之內,得免戰火人禍,千多年後我們才可透過壁畫,一睹盛唐風貌,也算十分難得了!
香港新聞博覽館周日(12月26日)慶祝成立三周年。博覽館主席陳祖澤博士指出,博覽館未來將與市民大眾更緊密地接觸,希望提高公眾整體的傳媒資訊素養。同日亦舉辦了講座回顧日佔時期的香港。
香港中樂團以「喝采.天仙配」為題,並以環保二胡和革胡演出經典雙胡協奏曲,為舊日經典增添新意境與氣象。樂團藝術總監兼終身指揮閻惠昌指出,盼望能為現在遭疫情困擾的社會打氣。
「香港風致三十年 1940──1970年代歷史照片展」即日起於亞洲協會香港中心麥禮賢夫人藝術館展出。此次攝影展共展出三位攝影師橫跨了30年歷史時空的80多幅攝影作品。
樂樂國樂團率先宣布,明年元旦日(2022年1月1日)晚上8時,將於香港大會堂音樂廳舉行《月兒印象.山地風雲》音樂會,為2022年的美好開始送上祝福。
團結香港基金與廣東省地方志辦公室等團體舉辦港穗雙城圖片展覽,由12月13日起至明年1月8日,於香港交易廣場及廣州市地方志館同時展出300多張珍貴圖片及展品,呈現兩地2000多年的淵源。
著名鋼琴家郎朗的妻子、德韓混血青年鋼琴家Gina Alice本月宣布推出首張個人獨奏專輯,並由郎朗擔任製作人,可謂是兩夫婦的愛情結晶。
王良和教授認為,由成長的大陸,來到香港,再去台灣,切斷了與母體的聯繫,成了余光中一直以來的心結,從此,懷念故土,抒寫鄉愁,成了他詩作一大主題。
王良和博士以幽默風趣的口吻為一眾莘莘學子介紹已故著名詩人余光中教授在香港時期的新詩,深入淺出說明他對香港的山水情感,揭開2021-2023學年「攝・寫・文人」系列活動的序幕。
金先生的書法線條飄逸,結字優美,富於變化之美;天行先生的繪畫則色彩絢麗,光影交織,美倫美奐。他們將於集古齋畫廊舉辦書畫作品聯展,12月11日起開放公眾參觀至同月18日。
古代「找對象」結婚要有「三書六禮」,有些禮俗流傳海外,被一些亞洲國家保留。例如古代婚禮,男方獻雁給女方作為見面禮,稱為「奠雁」。韓國的傳統婚禮就保留了這種禮。
著名舞台導演、演員及藝術家毛俊輝認為,香港具備培養藝術創意及戲劇創作的條件,可是未有充分利用。粵劇方面,他提倡在傳統基礎上研究創新,將粵劇精神流傳下去。
國史教育中心「名家講座」邀請李美賢老師主講「中華文化的探本溯源」,從日常生活的用語,用最深入淺出的方式,追溯文化源流;藉器物解釋歷史,令過去的時代彷彿一下子「活」了起來!
智行基金會以「愛 ̇改變生命」為主題,即日起至12月31日推出慈善線上畫展,希望透過藝術與不同界別和地域人士作交流,呼籲各界關懷受愛滋病影響的兒童及其他受貧窮、疾病或歧視影響的學生。
《修羅殿》在文化承傳及創新各方面皆是不可多得的貢獻。在表演實踐上,劇作家及表演藝術家們成功克服了極高的難度,向後繼者發出一個挑戰。
加籍華裔鋼琴家、24歲的劉曉禹(Bruce Liu)相隔21年,繼李雲迪後再有華裔於蕭邦國際鋼琴比賽奪冠。他形容,蕭邦與他的個性相近,十分活潑跳脫,對於能在華沙演奏蕭邦的樂曲是件美好的事。
《山水》中變化萬千的水墨及寫實的山水背景都由同一部投影機造就,配合多種舞台燈光、音樂節奏、舞者出場的位置及移動的布景,竟然如此天衣無縫,十分佩服。
原訂2020年舉行的第4屆唐獎頒獎典禮因新冠疫情影響,11月20日透過網上舉行,「漢學獎」得主91歲的王賡武教授以「文史相成的中國之道」為題進行演講,揭開第4屆唐獎頒獎典禮序幕。
在上世紀80年代的「美學熱」中,李澤厚的著作成為不少大學生的讀物。在李氏91歲高齡「走」了之後,鋪天蓋地的悼念文字中,敏感的傳媒「嗅」到了「集體緬懷80年代」的氣息。
當「中」與「西」置入旗袍的概念之中, 彷彿不再簡單地代表兩種不同的文化,更是指涉「舊」與「新」。 舊,未必過時,可是傳統;新,未必脫軌,可是進步。
自2018年起開始在本港推動「停一停 心呼吸」系列活動的常霖法師,今年邀請「十大傑出青年」之一的劍擊運動員江旻憓出任「心呼吸大使」,並出版免費結緣小書《談笑用心──停一停 心呼吸2》。
10月25日寰宇交響樂團即將在大會堂舉行疫情後首場演出,指揮家及作曲家亦是樂團音樂總監的麥家樂說,「人心苦悶的時候,更應該用音樂讓人振奮、令人開心,我就想起貝多芬。愈艱難的時候,愈應該積極面對。」
《素葉文學》沒有放大文學的地位,沒有偉大的使命,也沒有誇下海口的創刊辭,悄悄地來,當有其他媒體能代替、不再被需要時,便悄悄地離開。如王家琪博士所說,每本《素葉》都是「打開文學就是文學的本身」。
《消失中的香港──探索廢棄文物建築﹕楊必興攝影展》現正於亞洲協會香港中心展出。從多方面看,我們所認識的香港正在消失。香港優雅的歷史建築正在被推平,並重新發展成更多的購物中心和高層豪宅。
「第一屆香港國際半音階口琴大賽」將於2022年舉行,這場史上最高規格的半音階口琴大賽,將奠定香港於國際口琴音樂及表演藝術界無可比擬的重要地位。周四(12/8)同時公布進入半準決賽的26位參賽者。
綜觀《何者魯迅》舞台劇和魯迅生平,筆者認為魯迅「改變中國人精神」的初心始終未改,他堅持獨立思考,因此與同時代考慮政治多於考慮思想的文人顯得格格不入。
負笈東瀛的魯迅,有一次觀看日俄戰爭幻燈片,見到中國人麻木地圍觀即將被處決的同胞,遂認為要救中國,首先必須改變中國人的精神,因此決定「棄醫從文」,這是魯迅在《吶喊》自序記述的往事。
2019年是「五四運動」發生100周年,國史教育中心投票推選出魯迅為年度歷史人物。2021年7月9日起一連三天,由學生聯同專業演員共同演出《何者魯迅》舞台劇,紀念魯迅先生及這個意義非凡的愛國運動。
香港打吡大賽可說是馬王誕生的搖藍,自1977至1978年度開始評選香港馬王以來,先後有多匹打吡冠軍在同一季度榮膺香港馬王,而獎金也曾經是全球第二高。
戰後香港影響最大的疫症,應是1968年7月在香港首先爆發的新型流感H3N2,俗稱「香港流感」。當時在美國,更有牌面寫上「香港流感是非美國的!」為什麼?
西方自從出了「進化論」,便相信「強存弱亡,優勝劣敗」的道理,不相信「天下一家」、「天下為公」;中國人「講道德,說仁義」,可是西方列強「不吃這一套」,是否講道德說仁義「沒有力量」呢?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的5本書籍,成功入選2021年美國大學出版社協會書籍設計展,是首次有香港出版機構同時以多本書籍獲此榮譽。其中有4本屬於「香港文學英譯系列」。
詠翔(香港) 舉辦「香港傑出活齡女性選舉」,表揚致力為建設和維護香港作出貢獻的60歲以上女性。選舉正接受提名,將於8月進行評審,10月公布結果,並於11月27日舉行頒獎典禮。
由法住機構主辦的「悅賞天地」和「樂藝廊」正式開幕,上周六(15日)舉行開幕典禮。法住機構會長盧瑞珊博士致辭時強調,法住一向提倡「文化回歸生命,讀書長養性情」,決心為經歷動盪的香港社會建立讀書人的天堂。
培養下一代擁有良好的品德和正面價值觀,是整個社會的共同目標和責任。希望為我們的下一代營造富關懷和具正向氛圍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促進實踐良好的品德。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contact@master-insight.com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