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五常教授:AI無法取代人腦? 我與科斯與佛利民為何惺惺相惜?學好中文有什麼竅門?
經濟學家張五常教授治學概念超出了傳統學者的作風,享譽學術界。他怎樣看最近的人工智能熱潮?除了本行以外,他亦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對時下年輕人學好中文有什麼建議?一起聽聽張五常教授的分析。
經濟學家張五常教授治學概念超出了傳統學者的作風,享譽學術界。他怎樣看最近的人工智能熱潮?除了本行以外,他亦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對時下年輕人學好中文有什麼建議?一起聽聽張五常教授的分析。
時光飛逝,訪問在愉快氣氛下完成。經此訪談,我深深領會到張教授在學問上的博大精深及精益求精。作為初中學生,我一定要把握時光,充實自己,將來可以像他那樣遨游於知識的天與地,更可發光發熱,貢獻社會。
最後張教授談到了自己的老本行──經濟學。他感恩上天賜予自己健康和精力,可以在經濟學的漫長路途上,走得如此之遠,也留下了傳世文章及原創思想。憑欄回首,此生無憾矣!
在本節訪問中,張教授談到寬鬆和自由的學術環境,可令學習充滿樂趣和激情。他也寄語香港青年,一定要把握時光,充實自我,這是感到迷茫下的唯一出路。
經濟學家張五常教授治學概念超出傳統學者的作風,以《佃農理論》和《蜜蜂的神話》兩篇文章享譽學術界。其著作曾為不少中學經濟課程考生的應試讀物,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聽聽他對年輕朋友的心得分享。
嶺南大學前校長鄭國漢教授任內經歷過多次社會運動,他如何看待大學在這方面的角色?立法會早前討論修訂《嶺南大學條例》,包括學生會會長不再是當然校董,鄭教授又認為學生會有什麼角色?一起聽聽他怎說。
作爲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張教授對於傳統文化有着濃厚興趣,更充滿感情。他認爲最好的國民教育就是學好中國文化。而文言文,則是進入文化殿堂的重要工具。至於如何學好古文,他認爲最好的方法就是背誦。
紛紛擾擾了兩個月,中大校董會事件暫時冷卻,畢竟此刻JPEX亂象炒得更熱,與中大同行27載的歷史學家郭少棠教授想問大學:捲入政治漩渦時能否跳出漩渦看事情?是否還記得大學的社會角色?記得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經濟學家張五常教授治學概念超出傳統學者的作風,以《佃農理論》和《蜜蜂的神話》兩篇文章享譽學術界。其著作曾為不少中學經濟課程考生的應試讀物,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聽聽他對年輕朋友的心得分享。
在本節訪問中,張五常教授認爲只要敢於發問,就能夠打開一道又一道的知識之窗,看到不同景象。此外,他認爲人的想像力是電腦無法取替的,所以我們要善用與生俱來的想像力。
財政司前司長梁錦松在深圳開設首家港資大型私家醫院,提供24小時急診服務、綜合及專科醫療,望紓粵港同胞燃眉之急,醫院收費透明,不收紅包,着重醫療教育,力推康復醫療、居家醫療概念。
本社獨家專訪將於8月底卸任的香港教育大學校長張仁良教授,他從金融學者的角度,怎樣看香港的教育問題及如何改革、年輕人移民潮導致教育人才流失對香港影響,如何利用ChatGPT加強學習等都有他獨特的見解,以
香港教育大學前校長張仁良教授認為,國家與國家之間鬥爭或者互動是不會停止的,但是民間會有更多作用,尤其是香港8間大學。香港要講好香港故事,民間活動應該繼續。
關於香港專業人士在粵港澳大灣區的潛在機遇,有關的政策討論和研討會議如雨後春筍,但一直缺乏具體的數據支持,這份內容充實的報告正好填補這方面的空白。
作為香港最年輕的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充滿活潑思維,校長葉玉如是香港第一批站出來提倡支持全員使用ChatGPT的學者,她堅信擁抱前沿技術,激發創新思維,推崇跨學科是未來趨勢。
剛剛卸任香港教育大學校長的張仁良教授回望近年緊張的地緣政治局勢,總結國與國之間鬥爭或者互動不會停止,但民間可以發揮更多作用,尤其是香港的大學。他又希望,香港人可以做到真正的國際化,不只是表面工夫。
香港教育大學校長張仁良教授臨別贈言,希望新一代繼續創新,不要阻止他們使用創新科技。老師也應該有迎接新科技的態度,考慮怎樣令到下一代更加適應新的科技,這樣的國際都會才是成功的。
張仁良教授做了10年校長,上任時做了一個問卷調查,問所有中小學的校長,覺得新老師的哪些品格是最重要的。校長們答覆,前四個最重要是正面的人生觀、正面的工作態度、溝通能力、語言能力,第五個才是學術能力。
有飯無人食,有人無飯食,猶記得在新冠限聚令及6點禁晚飯的困境下,人人都有如都市「蜑家雞」,美心集團首席營運官(香港及澳門)蕭德威說,「我們無得揀,一定要改變,一定要創新,才能有生存空間。」
術數名家文相濡以九星卦象看2023下半年世局,認為美國將步入衰退,中國前景則歌舞昇平,香港要依靠國家才大有可為。一起聽聽他的分析。
相隔9年多,嶺南大學校長鄭國漢教授再次接受灼見名家專訪,透過多年校長經驗,再思辦博雅大學的機遇與挑戰,以及自評在嶺大有何建樹。一起聽聽鄭校長的分享。
香港人出名「精明消費」,但也製造了巨量的都市廢物。眼見香港面對垃圾圍城的危機,本社訪問了香港理工大學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系主任潘智生教授,就如何解決垃圾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
香港都會大學(都大)何陳婉珍粵劇研藝中心將於8月19日成立,志在進一步推廣粵劇文化,未來將透過與香港粵劇藝術團體的合作,推動粵劇發展。本社特別專訪都大人文社會科學院副教授陳家愉博士暢談成立過程。
30年前,葉玉如成為香港科技大學生物系講師,當年香港的科研環境相對落後,氛圍不足,科研政策及資助跟不上,但今天葉玉如校長滿有信心,「年輕人投身科研一定大有可為,因為現在的創科條件是30年來最好的。」
眼見堆填區即將飽和,港府近年實施「減少堆填,盡量焚化」的方針,但按已規劃的焚化爐處理量,遠遠未能滿足每日處理逾萬噸的廢物的目標。
新田科技城將是北部都會區的核心計劃,港府能否攜手大灣區將其打造為「港版矽谷」,成為全球科創人才的「綠洲」?一起聽聽香港理工大學理學院院長文効忠教授的分析。
新田科技城將是北部都會區的核心計劃,它將如何影響香港的創科發展?政、商、學怎樣在中美關係緊張的情況下展開合作?一起聽聽香港理工大學工程學院院長文効忠教授分析。
1993年當年今日(8月1日),葉玉如博士第一天來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履新生物系講師,一晃眼30年過去。本社獨家專訪葉玉如校長,回顧這段美好時光、分享創科發展趨勢、香港作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未來展望。
通過讓青年學生加深認識和學習中華傳統節日、習俗和服飾等內容,以加強學生對國民身份的認同是推展國民教育的一道良方嗎?一起聽聽梁恩能主任和文潔碧校長對談與分享。
年輕人的前景渺茫為人詬病,這屆政府積極改善青年政策,到底有沒有成效?先來聽聽著名社會學家、香港大學社會學系榮譽教授、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講座教授潘毅博士分享她的青年問題研究結果。
萃華英文書院由鄭明韜、杜淑婉伉儷於1972年創立,共有5個分校。那麼私立學校在當時的香港起到了什麼作用?又有哪些名人出自此校呢?書院杜淑婉校監、楊向杰老師、楊耀忠老師一起回憶往昔,由校友文灼非主持。
STEAM教育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應對21世紀社會及全球因急速的經濟、科學及科技發展所帶來的轉變和挑戰,當中有什麼內涵?人文道德教育與科技教育如何平衡?一起聽聽香港資優教育學苑黃金耀博士分享。
萃華英文書院於1972年創立,以其獨特魅力吸引大量人才擔任教師,培養出了許多優秀人才。書院杜淑婉校監、楊向杰老師、楊耀忠老師一起回憶往昔,由校友文灼非主持。
國際高科技人才難求,香港需要完善新田科技城的條件,才能在爭奪人才戰脫穎而出。此外,如何保育新田原有文化和環境也是值得大家關注的議題,理大文効忠教授特別接受本社專訪,分享他對科技城規劃成宜居地的見解。
葉問外甥盧文錦師傅講述了自己的授課經歷。外國教學與平時有何不同?台灣第一支特警部隊是如何訓練的?一起聽聽盧文錦師傅分享。
人工智能(AI)發展迅速,2023年更被形容為「AI教育年」。但這是一把雙刃劍,香港資優教育學苑院長黃金耀博士將在本期分享AI工具為教育帶來的好處和挑戰。
2023年的《財政預算案》中提及「南金融,北創科」政策綱領,但在創科發展上卻被人詬病欠缺焦點。本社為此專訪香港理工大學工程學院院長文効忠教授,今日率先刊登他對香港創科發展的機遇及挑戰的看法。
香港珠海學院歷史悠久,能發展至今,有賴校董們及各界人士的支持和無私奉獻,「智珠驪探」第三集特別邀請到徐立之教授、黃景強博士、陳萬雄博士,分享他們十多年來無償擔任校董的珠海情緣。
精神分裂症是一種遺傳性疾病,到底它與基因有什麼關係?父母管教手法如何影響患上精神病機率?一起聽聽著名精神科醫生曾繁光的分析。
立法會6月首讀及二讀《強制舉報虐待兒童條例草案》,當中有什麼重要性?條例通過後,前線教師須要注意什麼?一起聽聽何漢權校長、黃靜雯校長分享。
葉問外甥盧文錦師傅繼續憶述葉問在生時軼事。他是如何以寡敵眾?家庭及晚年生活又是如何渡過的?一起聽聽盧文錦師傅分享。
香港珠海學院歷史悠久,能發展至今,有賴校董們及各界人士的支持和無私奉獻,「智珠驪探」第三集特別邀請到徐立之教授、黃景強博士、陳萬雄博士,分享他們十多年來無償擔任校董的珠海情緣。
不少人談起精神病神色大變,更有甚者因逃避而延誤病情,認識精神病消除歧視方面我們需要怎樣做?一起聽聽著名精神科醫生曾繁光的分享。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GenAI)炙手可熱,應用前景極為廣泛。那麼,什麼是人工智能呢?這對未來的創作環境又會有什麼影響呢?
公共圖書館近日下架大批書籍及錄影材料,當中涉及香港政制或六四等政治事件,亦有其他不涉及政治的作品,例如民主黨前立法會議員鄺俊宇的愛情小說。何漢權校長與黃靜雯校長一起探討如何更好地把關圖書館書籍篩選。一
香港經濟能否突圍,嶺南大學校長鄭國漢教授認為要留意中美關係,中美關係短期內不會改善,長遠來看,中美博弈結束只會有兩種情況,一是美國將中國打垮,二是接受中國,但這個過程會很漫長。
人為何會患上精神病?若不幸患上需要治療多久?香港作為壓力數一數二高的城市,又有沒有足夠資源幫助患者?一起聽聽著名精神科醫生曾繁光分析。
嶺南大學利榮達中國文學講座教授兼環球中國文化高等研究院院長主任蔡宗齊博士接受本社專訪,分享他多年來致力推廣西方社會正確閱讀中國詩歌及文學的心得,以及這種想法的源起。
嶺大堅持博雅教育,對教學質量和任務有一定要求,是必然和必須的。鄭校長表示,他到嶺南之後有否建樹,留待同事批評和評價。但他自承,這10年間在改革規章制度、人事管理等方面初見成效,唯在質量文化上仍須努力。
本社日前獨家專訪即將榮休的嶺南大學鄭國漢教授,從10年校長生涯的回顧、博雅教育的看法、嶺大新發展、大學愈趨政治化的觀察乃至中美角力對香港經濟的影響等皆有觸及,今日率先刊登他最難忘的兩次政治事件。
香港珠海學院經歷私立珠海大學、珠海書院、珠海學院,如今即將回歸創始的珠海大學之名,75年走來實非不易。本集「智珠驪探」將分享江氏家族傾力創校、後繼者承辦學院的珍貴往事與家國情懷。
不少人面對重大事件後,皆患上焦慮等心理徵狀。若面對相似症狀,如何判斷對方是否患上創傷後焦慮?患者會出現什麼行為?一起聽聽著名精神科醫生曾繁光分析。
香港珠海學院經歷私立珠海大學、珠海書院、珠海學院,如今即將回歸創始的珠海大學之名,75年走來實非不易。本集「智珠驪探」將分享江氏家族傾力創校、後繼者承辦學院的珍貴往事與家國情懷。
葉問外甥盧文錦師傅繼續憶述葉問在生時軼事。他是如何以寡敵眾?家庭及晚年生活又是如何渡過的?一起聽聽盧文錦師傅分享。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