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作曲家聯會去年開始慶祝成立40周年,這次壓軸第3場,請來今年慶祝成立55周年的香港兒童合唱團。

唱出兩個團慶

壓軸由譚天樂指揮自己創作曲、詞《新的一天》,唱出各種情緒,最後一句「讓我學懂珍惜、感恩」以緩慢長音唱誦,曲詞完美結合。值得一提,所有曲目由幾十位童聲背譜演出,誠心佩服。

通過樂團笙首席陳奕濰吹奏37簧笙,悠悠長音帶出遠古氛圍。

不一般的音樂對話

一開始是編鐘清脆的高音階聲響,蕩漾整個音樂廳,緊接低音弦樂與嗩吶發出不協和音效,為管風琴的長音鋪墊。經過一輪協奏,阮咸和低音革胡等彈撥下,管風琴低音吟唱,編鐘發出細膩的音符,如幻如真。

在資深指揮石信之指揮下,樂團整體聲音平衡豐滿。(作者提供圖片)

見證樂團成立首演

周三晚音樂廳濟濟一堂,見證以「香港故事」為題的香港紫荊中樂團首次亮相,樂團2019年註冊為非牟利團體,以推廣及提高本地中國音樂為宗旨。出色的編劇與音樂引來高分貝掌聲,也為新樂團歡呼。

陳逹文完全不用紙條、筆記,洋洋灑灑道出70年的文化發展歷程。(藝發局圖片)

聽文化「教父」一席話

感謝藝發局「口述歷史及資料保存計劃」,徵得陳達文同意,以對答形式圍繞預設的20個問題,面對鏡頭逐一點評。我與陳先生相識多年,也有不少機會訪談請教。可是當開機錄影時,他道出的不少資料都是首次聽聞的。

這次琉森樂團訪港,演出前有幸與德皓明短談,得悉這次是他們疫後首次亞洲巡演。(香港藝術節圖片/ Fabrice Umiglia攝)

不一般的弦樂團

從曲目來看,這次演出可以說是樂團的一次重大突破,從純弦樂擴展至銅、木管樂,以及定音鼓,儼如一支中型雙管樂隊,仍然由德皓明坐着領奏。這種由樂團自主演奏模式類似美國奧菲斯(Orpheus)室內樂團。

查哈羅夫和富亞(Arrigo Foa)二人,與大提琴組主任佘甫磋夫(Igor Shevtzoff)組成鋼琴三重奏,教學之餘在上海演出。(作者提供圖片)

鋼琴奠基人香江前傳

1928年8月,查哈羅夫與夫人從新加坡、西貢巡演後抵港,29日在舊大會堂皇家劇院演出,9月3日再演一場。據傳媒報道,演出期間為了保持靜音,全院窗門關上。8月盛夏,在沒有空調的日子,「場內酷熱難耐」。

舊大會堂皇家劇院有五百多座位,隨舊大會堂於1869年落成。(Wikimedia Commons)

音樂傳奇香江芳蹤

隨着戰雲密布,大師們的來訪不再。仍然來港演出的,主要是華人音樂家,包括在香港大學演奏的國樂大師衛仲樂,在半島酒店籌賑演出的男低音斯義桂、小提琴家馬思聰等。

最新一代的「青交」實力依然,在名為交響之旅的周年音樂會,節目選編頗有「偏向虎山行」之感,顯示香港新一代的音樂實力。(海報)

青年樂團側目音符

最意外的,是節目中包括兩首由中學生創作管弦作品的世界首演。伍力曦的《人前人後》管弦樂組曲第四首在管樂運用方面頗有法國印象派的韻味,中段大號重複主題後,樂隊漸強推上高潮頗見功力。

這場以民族樂器演奏7首新作品,由香港天籟敦煌樂團的9位成員擔綱演出,包括指揮的作曲家甘聖希。(香港作曲家聯會facebook)

民樂新作誌慶

開場是聯會主席梅廣釗的《東風來》,由粵樂五架頭改編為八重奏。開始洞簫與箏的音符,頗有「從前有個故事」的氛圍。中段琵琶、阮加快,箏、鼓等加入,最後以輕音結束,韻味盎然。 

位居榜首是被譽為「香港新音樂之父」作曲家林樂培離世。以林大師的成就和對香港音樂發展的貢獻,疫情與否影響不了我們的懷念與哀悼。(香港中樂團、香港作曲家聯會圖片)

疫後十大樂聞

今年入選的十大樂聞跟往年最明顯不同,是資料保存條目所得票數,竟然蓋過了幾個旗艦藝團。這不能不跟疫情期間影響演出,反而提供條件盤點整理藝術資料,輯錄檔案成書,公諸於世。

《合唱幻想曲》有一段小提琴獨奏,最適合讓尊貴的首席炫技一番。結果這段獨奏,以及開場帶領樂團調音的榮譽,由第一副首席梁建楓(左三)代領。

缺席與首席

最為意外的,是樂團多位首席的缺席,五個弦樂聲部只有第二小提琴、低音大提琴首席出席。管樂聲部方面,上半場序曲和合唱曲更只有單簧管首席在場,其他全部缺席。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團慶?

今年香港管弦樂團也剛好迎來職業化50周年,上周末進行紀念音樂會,以誌紀念圖中半世紀前1月職業樂季首場音樂會。(作者提供圖片)

「複刻」金禧音樂會

「複刻」二字加上引號,那是因為音樂會只演開場貝多芬《艾格蒙》序曲和下半場柴可夫斯基第五交響曲,中間《皇帝》鋼琴協奏曲則改為同樣是貝多芬的《合唱幻想曲》,音樂會也以該曲為主題,跟複刻完全拉不上關係。

這場演出最大亮點當然是演出曲目數量多達15首,其中首次在新年音樂會亮相竟然有9首之多,那可能是歷年之冠。(維也納愛樂樂團Facebook)

新年音樂會的新年願望

今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演出非施特勞斯家族圓舞曲作品,總共有6首之多。其中奧地利交響曲大師布魯克納的一首改編作品最為矚目。今年指揮蒂勒曼是位老布專家,去年發行與維也納愛樂的交響曲全集,口碑不俗。

《歡樂頌》唱畢,隨之而來是一眾幼年合唱成員來到台前,參與唱頌聖誕歌,頓時舞台上下歌聲連在一起,在香港弦樂團和管風琴伴奏下,唱出帶有和平主題的頌歌,縈繞整個文化中心音樂廳。(香港聖樂團Facebook)

新年和平願

想起陳永華教授12月24日在香港文化中心音樂會上的一番話,「半年前當我們計劃這套節目,以和平為主題。可是今天演出時,和平更遙遠了。我們還是衷心唱出我們的渴望,希望和平早日來臨。」

由聯會為40周年誌慶委約葉樹堅創作的Sempre Invictus,以弦樂四重奏、長笛、低音單簧管、笙、琵琶和鋼琴組成的九重奏。(香港作曲家聯會Facebook)

本地室內樂作品巡禮

前香港作曲家聯會主席盧厚敏的《薩》雖近30年前首演,琵琶與弦樂四重奏採用土耳其素材,奏出東、西文化互動。開始時小提琴滑音、大提琴撥弦,琵琶悠悠進入,各琴音相互探索、模仿。

誌慶活動當然少不了演奏會。聯會安排3場名為「傳承·美樂之河」系列音樂會,一共演出20多首不同風格的本地原創作品,每場都有一首由聯會委約的世界首演作品。(香港作曲家聯會facebook)

香港作曲家聯會40年

最早一首是林樂培1963年改編的《古舞曲三首》,素材主要是著名的《鳳陽花鼓》,由小提琴、鋼琴演奏。三個樂章快─慢─快傳統曲式,一開始奏出大家熟悉的旋律,然後不斷變奏,過程悅耳。

儘管過程艱辛,但相信在座的每一位聽完馬友友與多年鋼琴拍檔Kathryn Stott的演奏,都盡興而歸。(政府新聞處圖片)

馬友友的人文魅力

正當大家在思考時,蕭斯達高維契大提琴奏鳴曲徐徐開展,其中第三慢板樂章的悲愴音符,聞者動容。法朗克奏鳴曲後,加奏《愛的禮讚》和《愛之悲》,我等陶醉不已。

日前出席「香港管樂歷史重演音樂會」,舊地重遊。(作者提供圖片)

重訪九龍第一座音樂廳

記得有一次演出貝多芬《皇帝》鋼琴協奏曲,老外獨奏錯音頻生,全曲結束時,忍不住喝倒彩。誰不知錄音咪就掛在前面半空,當電台重播該音樂會時,清楚聽到掌聲中的「雜音」。

進入20世紀,經過巴托六首以及蕭斯周光蓁塔科維奇弦樂四重奏、鋼琴三重奏等,室內樂成為表達時代與作曲家內心語言的範式。(作者供圖)

停不了的室樂首演

其中最膾炙人口的《香夭》,開場時由二重唱在台前演出,之後則反過來,四重奏在台前、二重唱在台後,效果新穎。全曲八章以鋼琴獨奏作間斷,也有一段關於敦煌的獨白,表達音樂會副題「於濁世中尋找心能安住之處」。

父親戰後移居港澳,先後在澳門主持一系列大型工程,包括1951年完成的政府合署新大樓,即現在仍屹立在南灣海旁的法院大樓。(Wikimedia Commons)

觀亞運倍思親

看見各場館的宏偉建築,想起已故父親作為一位專業土木工程師,南來之前在上海同濟大學教授建築。父親工作穿梭澳門、香港,只記得則師樓在中環。年前從香港大學建築學院潘新華教授得悉,父親參與不少香港的工程。

貝爾在場刊形容,「五人一同參與……集體創作」,乃「音樂史上的壯舉」。

集體創作今昔

那是一個歷史時刻。《黃河》鋼協作為當時「革命樣板戲」之一,由資本主義第一大團在京畿演奏,意義不凡。可是問題正正出現在《紐約時報》一支樂評健筆。

江老師以其聞名遐邇的美聲唱法,深情演繹著名詠嘆調《你可知道》。(作者供圖)

唱歌長壽活樣板

上周四晚在香港大會堂音樂廳的《致敬歌劇傳奇──江樺老師九十五華誕音樂會》,是由一眾弟子組成的江樺合唱團,為恩師舉辦的音樂盛宴,聲樂原聲唱出,體現了江老師的藝術堅持。

音樂會既一票難求,每張門票也價值不菲,為何中途離場?(Shutterstock)

從兩則紐約愛樂花絮說起

有一位拉奏低音大提琴的樂手以便裝參與演出。他看似台後工作人員,沒有外套,也沒有結領帶。直至他拿起琴弓拉琴,才知悉他是位樂隊成員。該團六訪香港以來首次有這樣的情況,不得不嘆一句時移世易。

紐約愛樂樂團在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演出兩場,門票快速售罄。(作者供圖)

紐約愛樂樂團六訪香江

上星期,國際一級的紐約愛樂樂團在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演出兩場。該團音樂總監是香港管弦樂團總監的梵志登,更巧合的是,他同時在明年離開二團,因此這次亞洲之旅也可以說是他的告別演出。

拿索斯創辦人兼主席夏希文(左)。(作者供圖)

香港的「國際唱片王國」

成立於1987年的拿索斯,經過30多年的發展,分公司及夥伴已遍布全世界近50個國家及地區。所謂「英雄莫問出處」,有多少人知道,這個剛剛獲國際古典音樂大獎(ICMA)頒授全年最佳品牌,源起於香港?

筆者有幸出席展覽會的開幕禮,得悉展覽背後一段感人的樂緣。

70年的音樂傳奇

「你們看到的,是一位已經93歲的老人家,可是我相信你們是有興趣知道這位老人家是怎樣一路走過來的。」那是潘迪華在開幕前一天參觀展覽後拍下的一段話,之後更高歌一曲。

全晚高潮是日本模仿貓王三屆冠軍得主桐生大輔,以曲藝、造型等贏得全場喝彩。(作者供圖)

55年的香港「貓迷」

為慶祝成立55周年,5月6日晚難得一聚,在座包括剛剛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的許冠文,還有他的中大師妹高靜芝等。通過歌聲、笑聲,昔日青春活力再現,四小時的時光倒流,超現實感覺。

演出當晚,筆者進場時受到幾位穿着演出服的小樂師夾道歡迎,他們的笑容流露出自豪和自信。(MOY Facebook圖片)

化作春泥更護花

後抗疫時期,文娛活動基本復常,各職業樂團演出無間。對沒有恆常資助的音樂團體,「劫後」如何重生成為最迫切的問題。上周末一場籌款演出,就見證這樣一個音樂團體。

4月1日辭世的方國慶老師是為中央樂團整整40年一錘定音的定音鼓首席。(中國交響樂團圖片)

清明節的思念

今年清明節既雨紛紛,也欲斷魂。4月初兩則噩耗接踵而來,二人都是老中央樂團1956年創團主力成員,也是筆者撰寫團史曾當面請教過的。昔日訪談回憶,縈繞不已。

上周三香港大會堂劇院上演已故作曲家、音樂教育家陳健華的作品專場音樂會。(作者供圖)

95歲的致敬與感恩

已故作曲家、音樂教育家陳健華的作品專場音樂會,由一眾音樂同行向大師致敬。帶頭的是年屆95歲殿堂級女高音江樺,率領合唱團演出多部作品,也親自獨唱兩首名作。

第1頁,共4頁 1 2 4

按類別瀏覽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