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絆倒是地板的不對?

孩子絆倒是地板的不對?

一位老同事退休後娶妻、生女,疼得很。女兒上小學三年級時在原校不愉快,找我為她安排了學位。老同事教中文科,教學時總讓學生左右,對學生總是包容,甚或有點放縱,我想他對女兒也是如此。他每天帶着孩子、背着書包送上學,孩子上五年級了,還是如此。孩子的學習不太理想,總是跟不上,老同事多次向我慨嘆孩子難教。我告訴他要讓孩子有多些自主空間,不要事事為她準備,讓孩子負上應有的責任,學習面對成功,更要學習面對失敗和挫折。孩子後來升上一所不錯的中學,聽說學習也可以。當老師的,在教養自己的孩子上也感困難,是以古人易子而教。   小小雙手 揮舞打人   日前午茗時,見鄰桌一個約一歲多的孩子在嘶叫哭泣,小手卻在不斷揮動拍打旁坐的老婦人,另一邊的年青婦人叱喝着責備孩子,擾攘了好一段時間,孩子的聲音才靜了下來。有時見到孩子絆倒了,老人家有些會拍打地板說地板不對,不應絆倒孩子,耳濡目染,多來幾遍,孩子便學會了小手打人。孩子的嘶叫、不斷的揮打是如何學習的,不難想像。孩子哭,多是感到不快或不順意,家長只會叱喝責罵,孩子哭累了,家長以為解決了,誰知只是留下更多的哭與罵,直到孩子成長,不順意的怨懟也便成了反叛。   憶舊時雙親教子   現今的孩子,萬千寵愛,百般維護,衣來張手,飯來張口,便是兩般不張,父母還是千方百計,讓孩子吃飽、穿暖,總怕咱家的孩子給人家的比了下去。我當孩子時,父親嚴,母親慈,兄弟姊妹間時而爭吵,時而如膠似漆,但從來不敢打架。飯桌上是父親查問的時間,也是兄弟姊妹比併的時間,飯桌上的禮儀很重要,父親拿起筷子說吃飯,各人便要向長輩逐一稱名道安,最小的弟弟要叫全了一桌子的人,才能吃飯。有時父親疼他,便讓他省了。兄姊的要當弟妹的榜樣,自不能省。父親讀書不多,所以從不在學業上給我們教導,他只明確地展示嚴父的風範,給予他可以給我們的一切。父親業幼藥買賣,極重信諾,教我們不要輕易承諾,答應了人家,必要盡心盡力完成。母親是文盲,只會給我們唸些兒歌,教我們如何待人接物,照顧我們的起居飲食。我們晨起、晚歸都要與父母打個招呼,不回家吃飯,一定要通知母親。這些看來小事,但卻是學習負責任的肇端。   兩代人終需互諒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現今的世界,卻是爾虞我詐,先前答應的,因與我的即時利害衝突,便不按章程完成,更甚者反咬一口,揚言你信我是你的愚昧。大學生對管治者的衝擊、對規章條例的挑釁、對承諾的不負責、對事實的肆意扭曲,是管治者沒有讓他們順心?管治者也只是叱喝責罵,未有悉心理解、開導,撕裂便愈見嚴重。香港的青少年一代,多少缺了些中國傳統儒家禮教,是香港的教育忽略了,也是香港的教師沒有關注或沒有時間關注,使年青的一代與年長的一代阻隔了一段洪溝。管治者若不能理順年青一代的脈絡,放下一些執着,多加兩分妥協,便不容易得到年青一代的信任。青少年人若不放下事事順意的心障,也只能在這個動盪的年代多打滾數十年,才能明白年長一代今時的感受。   (圖片:Pixabay)

校長周末日記

校長周末日記

教育除在課堂幫助學生尋找知識,更可貴的是陪伴學生成長和與他們一起經歷甜酸苦辣。我認為教育並非純粹一份工作,應該是把教育融入生活中,這樣才能感受當中的喜悅!

一帶一路也是教育議題

一帶一路也是教育議題

日前,特首發表施政報告,坊間反應似乎貶大於褒。報道中市民最不認同的,是特首在報告提及「一帶一路」達46次之多;而有關香港人關注的民生問題、政治問題則一句起,兩句止,於是得出特首「離地」,只懂向國家靠攏,不理香港人死活等等的推論。一般人多以為一帶一路是政治、經濟議題,殊不知亦是教育議題,只是察覺的人不多,坊間討論更少。一帶一路真與學生無關嗎?   月前,應某辦學團體邀請,與其屬下幾所學校高中生談論一帶一路與同學的關係。我劈頭問同學何謂一帶一路?講座題目預先公開,不少同學能答出一帶一路全名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亦多知曉倡議者為國家主席習近平先生。但當再仔細追問細節,十之八九只能「O嘴」。   一帶一路是個夢   一帶一路是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2年開始構思,是一個夢想。習近平的夢想是有進程的,先是「中國夢」、繼而「亞洲夢」、最後「亞太夢」。這個構想體大思精,官方稱之為「戰略」。既是戰略、夢想,當然不會周詳計劃,更談不上行動綱領。整個構思包括沿線66國家和地區、覆蓋人口44億、所佔經濟規模約為21萬億美元,即佔全世界29%,只是一個願景。   會否夢想成真,或只是南柯一夢,現階段誰也說不準。畢竟「一帶一路」不是實體機制合作,只是發展理念和倡議,還得看中國能否與有關國家和地區成功建立既有的雙多邊機制。   站在教育的角度來說,我們鼓勵學生做夢。希望學生如美國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的名言「我有一個夢想」,最後把夢想落實。一帶一路是個夢,我們希望學生怎樣創造這個夢?一帶一路的英文是 the Belt and the Region,我以 Belt的首字母 B 為引子,與學生共同織夢。  ...

資助一帶一路國家學生,可加強香港國際化

資助一帶一路國家學生,可加強香港國際化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一注獨贏,必獲噓聲。但我還是要說,我撐用資助方式,加強一帶一路國家與本港學生的學習交流。   (一)一般人對大財團企業的壟斷總有怨言甚或聲討,但對美國獨霸世界經濟領域卻習以為常,雷曼事件緣於美銀行界輸出有毒的金融產品,禍延世界,香港的老人家也遭殃劫。事過境遷,沒有太多人深究美元獨霸世界,無限制地印鈔,流通新興市場,然後一聲加息,萬劍歸宗對全世界的影響。中國若要抗衡這種局面,就要爭取外交及金融領域的話事權,設亞投行及提倡一帶一路經濟區,若用戰國時期的合縱連橫去看,合乎國情,與美共逐世界話事權,我個人是支持的。   (二)兩年前的暑假,教育評議會組團去寧夏自治區學習交流,在聽取教育部官員匯報的簡報會上,我留意到有介紹內地刻意在少數民族區域如寧夏、雲南建設國際級大學,與外地加強交流。現在看來,這或許是一帶一路的部署,加強中國與南亞、中亞,甚至西亞各國的聯繫,加強中國對亞洲的影響力,文化與學術交流,對此我亦樂見其成。   (三)最近有一段不大為外界留意的報導: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公布全球28個國家裏最國際化大學排名,港大排名第三,城大排106,稍高於中大的108。入選全球最國際化大學榜首為卡塔爾大學,其次是盧森堡大學,然後是港大。澳門大學則排第六,本港入選200名內的還有科大、理大及浸大。香港是一個自我標榜為國際化的城市,若國際化對香港人才培育及經濟發展有利,保持國際化優勢是必需的,但大家有沒有留意到澳門大學在國際化上的優勢呢?最近聽過一位澳門大學教育系的學者在座談會上的談話,他說澳門的學生比香港的還要辛苦,為什麼?香港學生講「兩文三語」,澳門學生講「三文四語」,因為還要加上葡文,但正是這個原因(葡文與歐洲、南美洲、甚至非洲的聯系),加強了澳門大學的國際化。自從回歸以後,在國際化上香港是落後了,港人與歐美間的交往其實無甚進步,若一帶一路的國家佔全世界三分一經濟產量,就算只為香港的經濟利益,加強交流是否也是必走的路?   (四)給奬學金本地學生出國留學及給奬學金別國學生來本國讀大學的政策,各國都有一定的歷史,對人才培養、各國文化融通都有貢獻。不要說清朝的公費留學生,及港英時期公務員子女留學英國的潮水了,我的學兄多年前由教會資助赴美讀大學的過程,我也常掛在口邊與人分享。六十年代能在港升讀大學的寥寥可數,我就讀的中學由美國來港的教會開辦,每年都會資助優秀畢業生赴美到相同教會辦理的大學就讀,學成回港服務,其中有兩位師兄在大學裏與一位美國跨國企業的接班人做同學,畢業後獲重用,來港後到內地設立該跨國企業的分區業務,成就裴然,至今學弟妹們津津樂道,我也曾以此例與教育局領導人分享。   在回歸後主張港府用奬學金方式資助中學生回內地重點大學升學,加強中港融和及合作,可惜資助本地學生在境外學習被認定是用公帑資助內地(多年前這是禁區,長者離港在內地若干時限也不獲老人金是一例),不了了之。(按語:這幾年長者可以在內定較長時間定居,本地學生也開始獲得資助可以赴內地升大學,相比之下,其實已屬進步)在經濟情況許可下,資助本港學生赴外地升學,甚至資助外地學生來港升學,對香港的發展有一定的價值,也應該持續進行。   (五)前數天有美軍巡邏船誤闖伊朗水域,九男一女美兵被扣留,但不足24小時便被釋放,評論員說這事若發生在一年前,後果會不堪設想,事件曝光後知悉,原來是美國國務卿與伊朗外長互通電話後的結果,原因是這幾年因美伊談判,兩人建立了私交及互信。這件事令我更確信加強香港的國際化,多與外國朋友聯系對香港發展的確有好處。   當然我明白大家可能被10億元這個數字嚇呆了,政府因為不想事事向立法會請款,凡有新增項目必定獅子開大口儘量索取一種類似基金形式的款項運用,在行政與立法關係緊張情況下,這是慣用手法,我相信這不會破壞政府一貫審慎理財的方式,10億元不只是與一帶一路學生交往的用款,而是全球學生都可以運用的款項。   當然,我怎樣說都好,只要我提及一帶一路,必有噓聲,但我還是沒有辦法不說一說我個人淺薄的識見及想法。   (封面圖片:/Goddard Space...

活在教育中

活在教育中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與教育息息相關,要多角度思考,尤其要留意時事,教學和生活拉近了。近日我從不同生活見聞中有些體會,感覺似是活在教育中,現讓我告訴大家。

給學生第二次機會

給學生第二次機會

本文主題為「給學生第二次機會」,而美國社區學院則可算是這句話的一個最佳註腳。人是多樣性的,有人好動、有人好靜、有人動靜皆宜;有人納於言、有人敏於行,這本是簡單不過的道理。唯現代教育政策主導者總不明白……

校長工作:「真輕鬆,確寫意…」?

校長工作:「真輕鬆,確寫意…」?

話說筆者應風采中學何漢權校長邀請,共同主編《校長也上課》一書。當時,筆者腦海中浮現的就是許冠英《波士》這首流行歌曲。我認識不少朋友,對校長的工作仍然陌生,仍然停留在薪高糧準,工作壓力少,假期多,權力大等不正確的認知……

學校不能沒有集隊

學校不能沒有集隊

學校的集隊有如團體的步操,若磨練團隊精神的重要過程,參加者可能當時並不知道自己有什麼真正的得着,但參與那無形的群體氣氛是學習的一個環節,成長中是不能缺少的……

教育的核心價值

教育的核心價值

教育局的決策官員所注重的是「目標」、「質素」、與「問責」,而沒有「核心價值」。作為教育政策的制訂者,不思考「教育的核心價值」以配合學生和社會的長足的發展,是不是沒有前瞻?

教育專業的立與破

教育專業的立與破

由於中國有萬世師表孔子的開拓工作,很早開啟了平民教育典範,也促成中華文化中流傳了尊師重道的傳統。相對於外國,我們的公營教育制度、西式學校,出現得都算遲很多!不過西方世界對教育是否一個專業,還是爭論了很長時間。   香港的公營教育已發展了一個世紀有多,但還是到了上世紀70年代才正式確立了九年義務教育的藍圖;教師培訓工作是伴隨著社會教育投資增加才形成體系。我們的師範教育有幾十年的歷史,但一直以來仍是沿着英國當年「半專業化」的設計。直至90年代政府發表了《教育統籌委員會第五號報告書》,正式把師範學院升格為一所頒授學位的院校,才確認教育工作是一項專業的方向。即使當時業界莫不表示歡迎,但坊間仍有「教育是否專業」的質疑!   簡短的回顧可見,教育專業化的道路行了一段不短的時間。教育專業的「立」並不容易!   近代世界對教育的看法,在不同地區和年代都有所不同。不過,基本上都認同兒童接受教育是個權利,提供教育則是一種服務。教育除了讓兒童獲取知識外,學校也會提供成長服務、協助建立分辨善惡的能力與價值觀。教育對象不再局限於兒童,也容納青少年以至年輕的成人!確認教育是個專業服務的一個標記是:教育從業員必須經過有系統的訓練、建立出一套以服務對象為中心的態度和技能,並擁有以社會利益凌駕於個人利益的價值觀;而且整個制度是合法合理地設計的。   社會漸難容專業聲音   教育本來是個很自然的過程,身為長輩的成年人都有責任去教導下一代,但那和專業的教育工作是有分別的。或者這就是,為甚麼討論教育問題時,什麼人都自視為教育專家,甚至對教育專業人士的做法指指點點恣意批評。本來一個民主社會,什麼角度和觀點的意見都應包容,可是現實上見到的,就是容不下教育專業的決策和聲音!   從近年社會發生的多起與教育政策或中小學校園相關的事件中,都隱隱然見到這種陰影。例如國教事件,若真是政策推行時出了問題,落實到校園時教育專業工作者如教師和校長,應會合宜應對。為何有些家長或學生團體會跑去衝擊學校呢?這些團體發聲提出任何立場的意見都可以,把矛頭指向學校和教師反映了什麼概念呢?   專業之破   同樣,近期的 TSA 怒潮中,坊間有人提出太多操練會影響學童的生活質素。不論操練從何而來,竟然有家長直指學校應該完全取消測考!令人想不通的是,家長憑什麼理據如此總結呢?學生做多少功課才是合宜,應該由老師校長或家長學生說了算?抑或乾脆把老師職能改為講師,功課多寡就由家長學生自定?這類例子多不勝數,歸根究柢就是無視學校和教師的專業;也顯示了教育專業的「破」! 這是近十多年來明顯見到的。其實因素多元化,例如:市民重視子女教育、家長平均學歷水平提高了、人們自我中心和愛好爭取自家利益等,但政府帶頭漠視前線專業就是添加激化劑。教師語文基準的設立不是壞事,但客觀效果卻十分負面。不少政策推行時冠以家長的選擇,則是另一摘除專業光環的招數。此外,生源下降促使教師抽更多時間「不務正業」等,例子可說比比皆是!如珍視前線教師專業地位,出現問題時可以有很多方法處理得更好。可是一次又一次,都是把教育專業往下推。時至今日,教育專業形象,恐怕比電視劇集諷刺的「上世紀70年代放學後上酒樓打牌或兼職賣保險的教師」高不了很多。這個破,要挽回(或提升)很困難呢。...

校本支援計劃 照顧不同學生需要

校本支援計劃 照顧不同學生需要

每個兒童都有自己的特徵、獨特的興趣、能力及學習需要;每個兒童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權利,而且必須有機會去掌握及維持學習至可接受的程度;常規學校必須容納有特殊需要的兒童,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配合他們的需要;其目的是消除歧視、創造和諧社區。

居安思危 求生應變

居安思危 求生應變

假若我們能夠具備多一些處理生活突發意外的意識及技巧,對自身安全有很大益處,也令我們有更健康的心理素質,面對人生中有形或無形的災害。所以,我們要強調「居安思危」……

籃球比賽

籃球比賽

今年學校甲組籃球校隊打入了四強,為了表示對他們的支持,老師組織20多名學生到場觀賽,而我當然也趁機多接觸學生,一同前往比賽場地打氣。離開球場時,我感到自己內心充滿喜悅,因為我獲得了工作上的回報,學生因我和老師的努力而有所改變,令人欣慰。

STEM 風起時

STEM 風起時

不論這次 STEM 教育遲來的起步是什麼原因,也不希望這只是一股熱潮或風氣,熱情過後又不了了之。若要徹底推行,必要有較完整的課程規劃及人力配套,不然又苦了老師……

上課的校長

上課的校長

校長上課是校長與教師的緊密聯繫的橋樑。校長上課,在課堂上的身分與所有教師一樣,親身經歷課堂教學活動全過程,就會真切體會教師在課改中的困惑是什麼,最需要的是什麼……

賢慧教育:營建學校文化的努力

賢慧教育:營建學校文化的努力

學校文化都是如此一點一滴地營建出來,我們透過每星期的班演讓校園充滿歌聲;這純粹是一種娛人自娛、沒有比拼的獻藝。未必算是學校的一種特色,但一定是校內班內的同學所行的人生路上的標示,讓他和她一世難忘。

前線教育工作者四面楚歌

前線教育工作者四面楚歌

升中試時、學能測驗時都已是各校上報數據,表列通傳各屬校,作為屬校間評比及人事調動的參考,有關學校的管理層能視若無睹嗎?學校的行政人員、教職人員能放下、自在嗎?於是乎……

治療自娛自我發展的藍圖

治療自娛自我發展的藍圖

現在仍有些人誤會有特殊教育需要 SEN 的學童,會對家庭、學校及社會大眾構成精神及經濟上的重擔。其實,問題關鍵是能否讓社會大眾真正認識 SEN 的學童,為他們做好生涯規劃,不再浪費他們的潛能。

第36頁,共42頁 1 35 36 37 42

按類別瀏覽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