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和大多數大學,早已不再是純粹考慮考試成績。(Pixabay)

大學收生之變數

大學已經不是純粹作學術性學習的地方,大學收生也因此不能只看學術成績。這種大趨勢已經不可逆。但是大學要在收生政策上作任何改革,必然會遇到起碼兩方面的挑戰。

近年,教育與語言、教育與自然理科的「雙學」位發展甚佳。港大即將開設的「文理學位」BABSc,又是一種新的方向。(Wikipedia Commons)

高等教育悄悄在變

教育是一個非常堅固的建制,為經濟發展提供人力資源,為個人提供就業能力,幾乎是牢不可破的信念。但是在大學的運作中,正在開始出現種種離開傳統觀念的桎梏。相當基本的變化,正在悄悄地發生。

哈薩克斯坦原來是蘇聯的加盟共和國,1991年蘇聯解體以後,成為獨立國家。(Pixabay)

哈薩克斯坦去來

哈薩克斯坦只是中亞許多國家之一,他們的種族,基本是東方的蒙古人,不過混血的很多。但是生活和社會,又是歐洲風格。哈薩克斯坦是比較進取的一個國家,與香港可以有許多合作的餘地。

北大120年校慶,有那麼一條壓陣的說話:「讓世界讀懂中國,讓中國讀懂世界!」(Wikipedia Commons)

雙一流:中國高教目標

「雙一流」就是「一流大學」、「一流學科」,2015年就由教育部提出了。當時提出的「雙一流」,還帶着「中國特色」。目標是「實現我國從高等教育大國到高等教育強國的歷史性跨越」。

這次的財政預算,標誌着新一屆政府有意重回教育發展的大路,重新擔起教育發展的大旗。(亞新社)

如今邁步從頭越

只要不走回頭路,不會因為一些無聊的堅持而在一些無關宏旨的細節上糾纏,香港的教育可以闊步前進。其中一個關鍵的元素是預算報告提到的「專業領航」。

對饒公來說,學問不限於硬性的知識與技能,「藝」也是學問的重要部分。

博大精深 心無罣礙

學術的發展,需要寬鬆的環境,給真正的學者予心無罣礙的環境和條件。已故學術巨人饒宗頤,因日本佔領中國,滯留香港,因而避開戰亂和文化大革命,於是香港成為饒公得以心無罣礙的福土。

香港對於國際學校的學生沒有國際限制,因此許多家長就把國際學校當成一種選擇。(Wikipedia Commons)

另類學校的選擇

筆者的肺腑之言:看學校,不是看本地,還是國際,也不是光看升學業績,主要看辦學者有沒有理念。學校深度的內涵,可以有天淵之別,對孩子的一生,影響極大。而沒有內涵的學校,頗不少!

內地11個部門聯合推動研學旅行成為課程必修。這是集權政府的好處,只要不是幹壞事,集權的效率非常高。(亞新社)

中國教育之驚異

內地政治敏感的禁區不少,但是禁區以外,人們開闢的天地愈來愈大,特別在教育上,提倡新型辦學、網上教育、學習個人化、研學旅行等政策。這些政策都是香港沒有的,十分驚異。

現在的學生,面對的不會再是「一技傍身、一紙文憑、一勞永逸、一帆風順、從一而終」的工作前景。( shutterstock)

教育:走向多元形態

其實學校裏面也在作着不同的掙扎,不少學校和教師正在逐步掙脫制度的局限,努力為學生創造寬闊的學習環境。但是,制度和觀念不變,這種掙扎就會長期延續,也會耗費校長和教師們很多的精力。

自然科學須要做實驗,小學生有時候需要在家做實驗——養蠶寶寶。(shutterstock)

課程‧學習‧經歷

課外活動稱為「課外」,英文有"extra"的字眼,多少有點額外的意思。由於正規課程將來是要應付公開考試的,而「課外活動」則有點可有可無,不是為了點綴,可以有更好,沒有也無傷大雅。

世界各地的少數族裔的性質,都不太一樣。(Pixabay)

文化共融的普世意義   

中國也有少數民族的優惠政策。以前說的「老、少、邊、窮」,其中的「少」,就是少數民族地區。除了財政補助以外,近年扶貧的政策,正在迅速轉向發展經濟,例如鼓勵發展旅遊,因而發展民宿、農家樂。

中央民族大學校園很漂亮,樹的品種很多,深秋滿地落葉,煞是好看。(中央民族大學新聞中心)

美美與共各美其美   

中央民族大學成立於1951年,就是專門為面對少數民族而設立的。這裏教師的說法,中央民族大學的特點,恰恰就是不迴避差異,而且特意承認差異、突出差異,但又致力於差異之間的共融。

GELP國際會議,參加者不少於100人,最多的當然是來自主辦國俄羅斯。(Pixabay)

俄國教育新風

近年到俄國的次數不太少,但就莫斯科而言,以往都是開會、講課,完了就走。這次有機會到學校看看,與有抱負的教育工作者有數日的交往,可以說是對俄國的印象很不一樣。

教育到底面臨什麼挑戰?

教育到底面臨什麼挑戰?

「社會變了!教育也要變!」這種基調,是當時經過接近一年關於「教育目的」的諮詢,收到超過4萬份意見書以後的主要結論。這次在莫斯科,卻還是不斷在思想上受到衝擊;以上的基調,也得到很大的充實。

有人批評教大校長引用馬丁.路德.金是鼓勵「公民抗命」。筆者認為,恰恰相反,金是「公民抗命」的典範。(Pixabay)

不合時宜的分析

教師與學校站在風浪前線,他們比任何人都關心身邊年輕人的成長。社會應該站在教師一邊,大家如到學校看看,就會看到絕大多數的教師努力在實現自己的使命,而不是從事政治活動。

科技教育尋根

科技教育尋根

香港教育局在2005年頒行的學制改革行動方案,打破文理過早分家,而提倡「文中有理、理中有文」。因此有綜合科學科與綜合社會科,讓所有的學生都有一點理科和社會科學的基本知識。

發展科技教育:為什麼?

發展科技教育:為什麼?

香港發展科學教育,目的是什麼?目標是什麼?是為了使用科技?香港人對於使用新科技、適應新科技,不在話下,從來可以說是得心應手;在年輕人來說,更是比大人要學得快、學得多,似乎也毋須勞動到教師、學校和家長。

科學教育 何去何從

科學教育 何去何從

香港的大學教師投訴科學及工程學系的學生缺乏堅實的理科基礎知識,未能應付理工科的要求。可幸的是,四年制大學有着額外一年的時間,可以讓有志求學問的學生彌補理科根柢的不足。

不一樣的科學教育

不一樣的科學教育

課程改革增加了學生的學習經歷,拓寬了學生的視野,但是科學學習有點被削弱;小學的常識課,自然科學的內容較少;由於大學收生條件的變化,許多高中學生只念一門科學;即使是看傳統的科目,理、化、生的教科書遠遠追不上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

重新定義高等教育

重新定義高等教育

現在的競爭是從「能否升學」轉移為「能否升入最好的大學」。學生心裏面也有一個梯度、一種檔次,由高到低:資助的大學、外地的大學、高級文憑、副學士、職業訓練局等等。這種狀況,必須改變,應該重新定義高能教育。

「不一樣的卓越」

「不一樣的卓越」

記得在1970年代吧,有一句宣傳的話:「排隊, 不是更有預算嗎?」可以說是少有的正面宣傳,也可以說是「我應該」的話語,重點不是「不要打尖」,而是「更有預算」。

體驗與素養

體驗與素養

香港是一個百花齊放的社會,不要期望把在社會上的體驗學習,弄得齊齊整整、嚴控質量。多元的社會、校本的教育,正是香港的特色,否則,只會把蓬勃的社會體驗學習,扼殺於陳舊的行政觀念之中。

作文出什麼題目?

作文出什麼題目?

試想科舉試場裏的門生,腦子裏想的,一定不是如何反映客觀現實(科學),也不是如何發揮創意(那是越軌);一定是貫徹始終地在思考:如何能夠令「龍顏大悅」,朱筆一揮,就上榜了。揣摩上意,也許是中國教育的傳統;換到今天,就是順着老師和家長的期待,贏取高分。

生活不愉快及考試壓力太大,均有可能令學童產生種種身心問題,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Pixabay)

港獨政治風波 教師專業處理

香港的教師們不是沒有政治立場,也許在其他的場合,他們會根據自己的立場參加自己支持的政治活動。但是作為教師,面對學校的學生,他們就是煥發專業精神的典範。不是一兩位教師,不是一兩所學校,而是全港廣泛如此。香港人應該為此而自豪!從家長的角度看,這樣的教師,信得過!

考試最公平?

考試最公平?

考試公平嗎?其實只有按照特定的內容,在特定的時間內,符合評卷標準答完卷子的學生才能成功。對於不適應這種考試形態的,考試對他們最不公平。可否讓他們另有出路?

第5頁,共7頁 1 4 5 6 7

按類別瀏覽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