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張振國校長在創立新蒲崗文理書院之前,有一項歷史性的創舉──文理英文預科夜校。(文理書院)

懷念張振國校長

張振國自幼患小兒麻痹症,身體的缺陷卻沒有絲毫妨礙他的智慧、毅力和貢獻。他在不同的歷史時刻,看準時代的需要,把這些需要變成自己的使命,低調地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踏踏實實地為社會作出貢獻。

,不少大學,不少大學的部門,都開始有分數以外的途徑(如面見、遞交書面志願……),減少純粹以分數收生,而並沒有引起什麼負面的效果。(Shutterstock)

再論100分

關於100分的討論,絕非無緣無故的高調;而是將來歷史回顧,很可能是一個笑話。對孫子說:「你知道嗎,爺爺那時候讀書,都要爭取獲得100分!」

說起來非常不合理,內地的教育工作者也會覺得不合理,但是「分數線」的慣性難以逆轉,也沒有人想出什麼替代辦法。(Shutterstock)

如何看100分?

100分制,估計在我們社會,還會維持一段時間。作為學校、校長、教師、家長,在這種強勢的傳統下,也許可以着力減輕分數的影響,減輕100分的惡劣效果;而不是有意無意地鼓勵了學生的「分分計較」。

一切都由複雜的因素決定──父母與孩子的性格、家庭中兩代的關係格局、父母用什麼姿態去處理這個交接點…… 等等。不過,任何家庭,總有一天,需要讓「孩子」獨立處理自己的錢,那卻是肯定的。(Shutterstock)

骨肉親情:論「放手」

進什麼幼兒園?進什麼小學?不會由子女決定。進什麼中學?則不同的家庭,可以有不同的決策模式。進什麼大學?則決策的模式差異更大。畢業後做什麼工作,則父母代為安排不是大多數。

以往常常看到「學行車」,內地叫「學步車」。到底「學行車」怎樣使嬰兒加快學會走步?想不通!(Shutterstock)

學習:成人的介入

筆者曾經不遺餘力批判「不要輸在起跑線」的不科學口號,不過以此為口號的場合,此起彼伏。其根本,是把爭取早起步,甚至偷步,作為教育下一代的「高招」。為什麼要早起步?為什麼要偷步?

大馬的朋友說:「你來了很多次,應該很了解馬來西亞了吧!」我的答案:「是了解多了,但是愈了解愈不了解。」(shutterstock)

大馬去來

「友族」這個詞,還是第一次聽到,是泛指華族以外的各族;但大多數時間是指巫族,即馬來族。聽來充滿善意,也表達了種族共融的觀念。這種共融的氣氛在民間到處感覺到。

從「讀書」轉為學習,我們需要的文化改變,並非隨意的空想或者是虛幻的理想,而是社會變化引起的、迫在眉睫的必然。(Shutterstock)

學習:微觀與宏觀

學習是因人而異的,因此,人類學習的走向,必然是逐漸離開工業生產流水線的模式,脫離劃一化的「讀書」模式,也就是離開眼前的正規學校模式。「教育」的下一步發展,不會是加強劃一性、可控性。

進入大學,其實是一個新的階段。如何進一步發揮大學的「解放」功能?(Shutterstock)

讀書與學習

小學、中學,學生的學習愈來愈「正規」,我們就逐漸把「學習」,完全看成是學校裏面的學習,也就是「讀書」。本欄數年來的「老生常談」,就是觀察到學校裏面的學習,往往被對於成績、升學、就業的追求,霸佔了。

作者認為,應該把當年的恐怖情況,讓年輕人知道,才知道崇尚廉潔之可貴。(Shutterstock)

公平:教育與社會

人們的公平意識,是隨着社會發展而演化的。學生要作怎樣的學習與準備,也需要與時並進。美國和香港的發展,似乎有相似之處:當社會還沒有公平意識的時候,教育往往可以起一個啟蒙和突破的作用。

教育是否可以促進社會公平?(Shutterstock)

教育可以公平嗎?

「教育可以公平嗎?」其實是不太準確的問題。這個問題的討論,似乎永無休止。但是這個題目,其實包含教育制度內部的公平,以及教育與社會公平之間的關係。是兩個不同的層次,但又是互相連接的。

社會背景的不公平,難免造成學生學業表現的不公平。(Shutterstock)

教育.種族.公平

社會背景的不公平,難免造成學生學業表現的不公平。入學配額或者優待,只能夠稍為填補大學入學的鴻溝;但是弄得不好,也許只會擴大這個鴻溝,或者在社會意識上更加彰顯了這種鴻溝。

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教育話語。(Shutterstock)

教育話語的演化

教育的經濟話語,已經不再可以成為教育發展的基本理念。如何擺脫純粹的經濟話語,其實已經成為全球對教育的主要挑戰。但是不論是政府還是教育界,大都懵然不覺。

美國高等法院宣布哈佛大學與北卡羅來納大學的收生辦法不合憲。(Shutterstock)

美國:批判性種族理論

批判性種族理論原來只是一種學術理論,是認為美國目前為了克服種族歧視的政策與措施,只不過是表面的招數。目前美國的建制其實在不斷加深種族矛盾;而種族矛盾的受害方,處境只有愈來愈不堪。

作者認為,寫教育評論與寫學術文章,很不一樣。(灼見名家製圖)

教育評論的回憶

寫了幾十年的「教育評論」,筆者逐漸擺脫了自以為是、「誨人不倦」的心態。覺得,任何看法,只能說是個人的「觀察」。事實上,同樣的事情,可以有許許多多不同的看法。

「真愛夢想」如此龐大的營運,哪裏來的財源?值得介紹一下。(Shutterstock)

金融向善

在中國,一般以為在社會主義社會,政府行為可以解決一切。但是在教育這種複雜的領域,裏面又夾雜着深層的文化因素,要靠政府徹底解決相當困難。像「真愛夢想」這樣的公益組織,似乎在探索一條新的道路。

「真愛夢想」的使命是讓孩子自信、從容、有尊嚴地成長。(真愛夢想網站圖片)

初心·使命·夢想

教育不僅僅意味着考試、升學、工作,如果我們不能給予孩子獨立理性和創造力、平衡人格與適應性、多元文化和寬容精神,那麼教育便很可能是產次品的生產線──迷茫和膽怯。

「真愛夢想」主要的發展,是為邊緣或貧窮的農村孩子,帶來夢想。概括起來,是讓孩子們有「自信、從容、有尊嚴的未來」。(Shutterstock)

真愛夢想

「真愛夢想」是一個扶貧組織。潘也因此在種種榮譽之中,是「全國扶貧攻堅先進個人」。他們主要的發展,是為邊緣或貧窮的農村孩子,帶來夢想。概括起來,是讓孩子們有「自信、從容、有尊嚴的未來」。

作者認為,我們不能讓學生成為AI工具的被壓迫者、受害者。(Shutterstock)

考試!考試?

學生都加入用AI工具了,就無法測到學生的真正能力,令人擔憂。但最根本的問題是為什麼要考試?我們馬上會說,不考試,怎麼知道學生學得怎麼樣?但我們不妨追問,我們希望學生學到什麼?

全球各地,都有人呼籲暫停研發生成式AI。(Shutterstock)

生成式AI︰反思

作為教育工作者,既不能影響科技的發展,卻可以積極發揮科技的積極效用,也應該研究(尤其是對學生的)負面風險。這方面,香港的教師,看來也是頗有優勢。

浙江對民辦學校的政策比較靈活,圖為藍潤天使外國語實驗學校。(網絡圖片)

安吉去來 新鮮事物

近年內地的民辦(私營)學校,經歷着震撼性的政策變動。一些「民辦公助」的學校,被認為是假民辦而停辦;不少以盈利為實質的學校,也要關閉。藍潤卻是一所民辦學校。算不算幸存?現狀如何?前景如何?

生成式的AI將會令到社會巨變。(Shutterstock)

生成式AI︰反響

作為科技發展的承受者,我們沒有能力去影響科技發展,就要考慮,是否可以充分發揮其好處。這倒不一定是「逆來順受」;勉強接受,一定不會有好結果。

生成AI的功能,主要不是提供訊息,不是讓用者獲得正確的答案,而是為用者「生成」產品。(Shutterstock)

生成式AI:助手、陪練

觀乎近日蜂擁而來的議論,仍然有不少論者,以為生成式AI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機器。這樣的誤解,不難把討論引入歧途。因此,略為收集了一些在學校應用的例子,經過筆者親自試驗,以說明生成式AI的良性用途。

ChatGPT要是考科舉,可以說是手到拿來,而且是瞬間的事。(Shutterstock)

ChatGPT去考科舉……

現代的許多考試,比起科舉,不是更複雜了,而是更簡單了。這裏且不去研究考試的功能,這在本欄已經反覆探討過,此處不贅。針對生成式人工智能,值得乘機探討的,是考試的形態──考什麼?怎樣考?

香港的高教體系,到底有什麼目標?(Shutterstock)

香港高等教育:如何定位?

以往,社會發展緩慢穩定,高等教育沒有定位問題,也就是在大致不變的社會中,放心研究如何辦得更好,如何管治。今天,社會變得很快,世界變得很快,就要想一想,香港的高等教育,往何處去?

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城市,假如把大學看成是純粹為香港服務,就是自貶身價。(灼見名家圖片)

香港高等教育之國際化

香港這個城市的國際性,大學是一個重要「陣地」。香港能夠有相當規模的外地學生,應該珍惜,即使將來不繼續留在香港,他們也是香港的親戚,非常寶貴的親戚。香港給他們的是怎樣的經歷,至為重要!

校長的信任,可以使老師有空間專注學生的健康成長。(Shutterstock)

更新·除舊·再出發

不少學校的轉變,都在於深信更寬的教育理念,是可以實現的;但關鍵更在於嘗試、實踐,放膽走出第一步。迎接新春,願香港的學校都能夠「除舊」、「更新」,再出發!

作者認為,賽馬會「幸福校園計劃」的過程十分精彩。(灼見名家製圖)

環境營造·設計思維

教育,本來就是全社會的事。近年來,香港社會表現了很難得的一個方面,不少民間機構和團體都與學校結伴,為學生提供另類學習經歷。環境營造這個計劃,又創造了民間參與教育的又一個方面。

學生進了大學,基本上是進了社會。(Shutterstock)

大學生之人文發展

大學,不應該也不可能瞄準目標模型去塑造學生;而是應該把學生釋放出來,讓他們在浩瀚的大海中游泳,讓他們嘗試,允許他們犯錯,從而鍛煉自己,讓自己在變幻莫測的未來,可以自如地生活。

中國古代教育沒有科學的空間?圖示日晷,中國古代時鐘。(Shutterstock)

李約瑟之難題

為什麼中國的科技在16世紀以前比西方優越,但是現代科學卻沒有在中國發展?這難題的背後,有文化背景的思維,有社會制度的規限,也有經濟發展的驅動。

香港政府實行「兩文三語」為目標的語文教育政策,期望學生對廣東話、英語、普通話都有所掌握。(shutterstock)

族裔共融 語言景觀

香港中小學的非華裔學生比例日益增多,他們對學習中文的需求強烈,香港的語言環境能否滿足學生學習的需求?作為中國國土上最國際化的城市,香港的語境又能否滿足外國人?

即使學業成績驕人的學生,也許都需要多一點社會體驗。(Shutterstock)

不一樣的體驗學習

傳統的「正規教育」與「非正規教育」的劃分,已經不頂用,因為兩者基本上都是課堂傳授。筆者目前的認識,廣義的教育,體驗學習將會逐漸佔一個重要的地位,尤其是社會體驗。這也是人類回歸到學習本質的方向。

筆者所注意的,不是網課是否成功,而是網課出現以後學生學習新的形態。(Shutterstock)

疫情:香港故事

網課出現以後學生學習新的形態,遲早會出現,而且將會是學習方式一個重要的部分。這種道理,要說給外國的朋友聽,讓他們知道我們在疫情下的嘗試,遠遠超過對於Learning Loss的補償。

全面地看學生,相信學生蘊藏着豐富的潛能。(Shutterstock)

轉化.創新.再思

現代的學校制度基本上是個把人類塑成人力資源、分層分等的機制。學生須馴服預設的、步步高升的學歷考驗,以及被訓練獲得最好分數。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就是讓學生擺脫學歷的桎梏,建立自己的價值觀,擁抱自己的前途。

今天的學校教育,概括性思維有它特殊的地位。(Shutterstock)

概括思維之重要

今天的學校教育,概括性思維有它特殊的地位。近日接觸的很多學校,假如有特色,校長都有一套概括性的想法,除了校長自己堅信不疑,還把這些想法傳播到整所學校,甚至傳染到全校的學生。

第1頁,共6頁 1 2 6

按類別瀏覽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