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什麼幼兒園?進什麼小學?不會由子女決定。進什麼中學?則不同的家庭,可以有不同的決策模式。進什麼大學?則決策的模式差異更大。畢業後做什麼工作,則父母代為安排不是大多數。
宏觀來說,培養人才,不在話下;前線來說,幫學生考試、升學,不在話下。不在話下,是生活常態,有許多事情非做不可,而且要愉快地做。但是生活還有更重要的目的與目標。同理,教育還有更重要的使命!
批判性種族理論原來只是一種學術理論,是認為美國目前為了克服種族歧視的政策與措施,只不過是表面的招數。目前美國的建制其實在不斷加深種族矛盾;而種族矛盾的受害方,處境只有愈來愈不堪。
我們做了許多,若不能提升成為理論,很可能無法持續,也難以推廣,又很可能不再適應進一步變化了的社會。相反,以港人的智慧,若能根據我們豐富的實踐,增潤外國的理論,創出自己的理論,將是對世界教育的一點貢獻。
觀乎近日蜂擁而來的議論,仍然有不少論者,以為生成式AI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機器。這樣的誤解,不難把討論引入歧途。因此,略為收集了一些在學校應用的例子,經過筆者親自試驗,以說明生成式AI的良性用途。
ChatGPT出台之後,迅速引起許多同類工具的誕生,從文字,延伸到語音、圖像、視頻……反正人類主要的表達手段,都可以替代。最近有不少香港教師做出不少試驗與嘗試,煥發出許多智慧。以下的觀察,與讀者分享。
現代的許多考試,比起科舉,不是更複雜了,而是更簡單了。這裏且不去研究考試的功能,這在本欄已經反覆探討過,此處不贅。針對生成式人工智能,值得乘機探討的,是考試的形態──考什麼?怎樣考?
以往,社會發展緩慢穩定,高等教育沒有定位問題,也就是在大致不變的社會中,放心研究如何辦得更好,如何管治。今天,社會變得很快,世界變得很快,就要想一想,香港的高等教育,往何處去?
香港這個城市的國際性,大學是一個重要「陣地」。香港能夠有相當規模的外地學生,應該珍惜,即使將來不繼續留在香港,他們也是香港的親戚,非常寶貴的親戚。香港給他們的是怎樣的經歷,至為重要!
創新科技在驅動人類文明向前發展?看看今天的世界,親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還大有人在,但是二戰的慘痛經歷,並沒有為今天的世界帶來教訓;和平的呼聲,已經幾乎完全聽不到。
疫情持續近3年,網上學習已發展成常態,師生逐漸適應於線下與網上混合模式的教學方式。或許網上學習面對著挑戰,但也因此讓我們看到在疫情中學校和教師艱苦得來新的收穫。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