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網絡文化流行,紙本讀者日益減少,而動漫產業卻帶來愈來愈豐厚的經濟效益。(香港動漫電玩節Facebook)

書展動漫節狂想曲

書展與動漫電玩節接踵而來,若按表面觀感,無論作者、內涵和受眾都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文化樣本,甚至是兩代之間的鴻溝。不過宏觀地看,兩者接力其實正好體現社會兩翼發展的微妙關係。

基礎教育普及化幾乎可說國際共同的公共政策,然而它亦往往意味教育標準化。(Shutterstock)

普及教育下的墮後生

隨着教育普及化向上發展,同一年級學生的能力差異恐怕較以往更大,但學校有沒有更大空間予以照顧?當下篩選功能不斷減弱,學校是否更能夠放下表面上的「公平」,提供更合適的課程及更具回饋功能的考核予墮後的學生?

作者出席一個鄉親市集,裏面出售貨品主要就是魚獲物,其中的乾貨以海星最觸動人心。(作者供圖)

漂泊‧一代人

一個國際大都會,衣食住行不必外遊,模擬的異國風情都擺設在眼前,甚至連大眾儀容裝扮的風格也亦步亦趨了。可是與族群相關的土產卻可令人產生豐富的倫理和審美想像。

生活體會的缺陷導致我們忽略了許多為社會事務默默耕耘的勞動者。(Shutterstock)

道謝,需要理由嗎?

道謝是一種基於感悟的情意表達,對兒童來說,不是有討論空間的議題,不須以是非黑白的邏輯推理予以折服,或者以獎賞激勵他們實踐理性演繹出來的「真理」。

「攻略」到處可見。(作者提供圖片)

戰神的盛宴──融合經典的練筆

儘管捱過內外戰爭之苦,卻在文字世界裏泛濫着戰爭的比喻。以修辭角度而言,當然是靈活的套用,有一定的勵志作用。不過一旦漫無止境,可能會淡化戰爭的邪惡本質,激化人際關係的矛盾,釀成文明的風土病。

循循善誘,對於孩子的成長會有事半功倍的成效。(Shutterstock)

我怕!──那些年的成長個案

我們在生活上遇上的每一件事物,都是促使我們成長的元素和動力。對孩子來說,家庭和學校是兩個主要的學習場景,家庭成員和學校的師長如果能掌握現場的時機,循循善誘,對於孩子的成長會有事半功倍的成效。

只要活得有意義,或去或留,無論哪裏,到了下一代就是故鄉,或者更悠久的故鄉。(作者提供圖片)

孟母三遷的意外收穫

至於「孟母三遷」,一般人在意她的取捨依據,甚至帶有階層歧視的意識。不過對幼童的成長來說,遠離市井營利之徒以及生死墓葬的玄虛想像,作為啟蒙教育的抉擇,正如孔子因材施教的「無(毋)友不如己者」。

建中師生雅聚時合照,中坐者為鄭海泉,右二坐者為作者。

良師益友

多少年來,海泉兄關心社會。認識國家。進而努力在工作中,盡量把他的所學,所專,去幫助不同領域,不同階層的朋友。

提高孩子的審美能力,應根據孩子特點,循序漸進。(Shutterstock)

兒童審美能力如何培養?

審美教育應該成為素質教育一個重要的範疇,審美素養更應該作為國民教育一項重要的能力指標,我們下一代才成能真正提升文化水平和創意表現。要達成這個目標無論家庭、學校、社會、單位都要共同努力。

第1頁,共9頁 1 2 9

按類別瀏覽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