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在兒童教育中有什麼作用?兒童美術有什麼魅力?
不要再拿「像不像」、合不合乎現實和邏輯為衡量孩子作品的標準,因為隨着年齡增長,孩子的認知水準會不斷提高,到了某一階段,把一個東西畫得像,便是自然而然的事。
不要再拿「像不像」、合不合乎現實和邏輯為衡量孩子作品的標準,因為隨着年齡增長,孩子的認知水準會不斷提高,到了某一階段,把一個東西畫得像,便是自然而然的事。
過去數十年,在世界大學排名中一直名列前茅的,一直是耳熟能詳的數十間。為什麼在2023年泰晤士高等教育影響力排名中,全球排名最高的大學是澳洲的西悉尼大學?
最近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一個展覽讓觀眾在地上躺着欣賞詩歌。現場的設計效果當然有新意,至於感受如何則見仁見智。不過就乾隆夢見孝賢的情詩而言,只要讀懂詞句,再探究其典故,總有尷尬的感覺。
如果我們再埋怨沒有空間,故難以創建課程,倒不如說我們所有教育持份者,都未能盡責好好全面把握「空間」的意義。學與教都如是,我們敢於創造,才會有空間。
最近維多利亞港兩隻黃色的小鴨剛退場,接踵而來是龍舟競渡,促進消費的鼓聲。這個悼念屈原的方式還算有點正面,可是愛國悲情的渲染,面對當前的社會狀態,還須有所節制。
學校美育和家庭美育,可以應用的引導形式和策略非常多,也很簡單、很基本,不用擔心條件問題、資源問題;也不用過度發掘所謂最新的材料和技法,只需要「用心」和「經營」。
鑑古知今,香港面對當前的考驗必須審時度勢,及早放下鬥爭意識,化解人民內部的矛盾。以法令的震懾收拾殘局或有一時之效,但長治久安必須從理順民心着手,秦朝衝鋒陷陣的前車之鑑,實在不容忽視。
在人工智能系統面世後,培養孩子的共通能力,尤其是藝術能力變得比以前更為重要。孩子作品愈積愈多,到底哪些該留,哪些該扔?幼兒的不同發展階段特徵或者可以有助家長決定。
教兒童畫畫是非常難的。難點在於不能教兒童過多的技巧,只能啟發、引導。有些家長會把自己孩子畫不好歸咎於教師,認為「手把手」地教才是負責的好老師,這有欠公平。
儘管捱過內外戰爭之苦,卻在文字世界裏泛濫着戰爭的比喻。以修辭角度而言,當然是靈活的套用,有一定的勵志作用。不過一旦漫無止境,可能會淡化戰爭的邪惡本質,激化人際關係的矛盾,釀成文明的風土病。
兩位學者Vladimirova和Sustain基於對37份聯合國發表的全球報告的內容作出詳盡分析,研究了教育與其他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之間不同程度的聯繫。
據內地中國世界紀錄協會查考,最早的春聯是「三陽始布,四序初開」,比一般認為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早了200多年。前者未知作者,後者為後蜀末代之君孟昶的作品。
有專家曾經做過一個相關的調查,發現幾乎95%以上的美術班都在「教」孩子怎樣照着一個範作學畫。這樣的學就不如不學,是在摧殘孩子,把他們裝進包裝袋,成了統一牌的速食麵。
一丹獎的願景是通過教育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而Linda恰好符合這一願景。無論社會背景、性別和地域如何,她都以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動力,看到每個學習者都能發揮他們的潛力。
走了這麼多學生,香港會否有足夠人才應付將來社會的需要?如此嚴峻的局面,教育局怎能放手讓個別學校自己面對?學校又可以如何面對?教育局提出的「軟着陸」,具體政策內容是什麼?
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阿爾修勒博士曾進行為期一年的兒童色彩調查研究。他發現,對於孩子們來說,色彩有其固定的意義。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為孩子搭配出一個繽紛且健康的彩色環境?
我們在生活上遇上的每一件事物,都是促使我們成長的元素和動力。對孩子來說,家庭和學校是兩個主要的學習場景,家庭成員和學校的師長如果能掌握現場的時機,循循善誘,對於孩子的成長會有事半功倍的成效。
在這樣的人間,我們的確得到前所未有的活力和自由,然而,若抓不住人類的自覺和尊嚴,節日氣氛的轉化,除了青少年取向的消費風光,究竟還剩下些什麼刻骨銘心的意義?
美術教育是人類社會一項重要的文化素質教育活動,對培養幼兒的情感、觀察力、積極性以及操作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對幼兒進行早期繪畫學習,最有利於培養幼兒的創造力。
中大伍宜孫書院所有學生都要參與通識教育課程,這門課更新了學生對學習的理解,給予實踐新學習理念和方式的機會,有助未來的持續和自主學習過程,也促進了個人成長。
大學之道是人間倫理的座標,建構優秀文化的磐石。它要面對的是意識形態、族群偏見、民粹躁動和威權扞格。在動靜、進退之間,不固執一端,須有本末、終始、先後的考量,這對我們當前的處境實在是發聾振聵的啟發。
在幼兒美術學習,「聽」和「看」都很重要,所以學習活動設計必須留有互動環節。合適的教學策略是學習目標要具體、統一;表現形式幼兒班可自由一點,少兒班可明確一點,青少年可引導生活探究。
新中國成立以來,各部門頒布的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政策文本多不勝數。但這些三令五申的政策不但沒有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更在教育內卷化、唯分數、升學論、超前教育等觀念的影響下陷入減負和增負的怪循環。
審美教育應該成為素質教育一個重要的範疇,審美素養更應該作為國民教育一項重要的能力指標,我們下一代才成能真正提升文化水平和創意表現。要達成這個目標無論家庭、學校、社會、單位都要共同努力。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