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多年來沉澱堅實基礎,也有政府政策的進一步激勵,再加上整個地區所有管轄區域的整合和協調,我們有理由相信,粵港澳大灣區將進一步穩固其全球創新和創業中心的地位。
組織架構、創新能力、人才建設等企業的基本面依舊是立足之本。在此之上,企業需要有足夠的憂患意識和進取心態,在動態的發展過程中同時具備宏觀的戰略思維以及微觀的落地能力。
在約束條件下,憑對新發展大局深邃的預判,尋找新的機會,找到後儘快跳躍和重點執行,建立能力(包括通過全球資源平台的組建和生態系統),進行成功跳躍,即是戰略的第三條路。
回歸後,香港曾經有機會建立「半導體矽港」的計劃,可惜因公務員體系的守舊和眼光不足,而被上海後來居上,成為今天着名的中芯國際公司,並創造了巨大的價值。
許多跨國公司相信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仍將繼續擴大,因而需要謹慎對待地緣政治以及相關政策頒布等外部因素所引發的問題。企業戰略者需要設想並制定切實可行的方案,從而做出正確的戰略決策。
過去中國汽車行業中外企業間的合作模式主要為合資。展望未來,中外企業之間將出現新的合作方式,包括從獨資經營到各種類型的企業合資。客戶需求將隨着供應商的增多而變得更加嚴格,更加激烈的競爭也將顯現。
在中國的企業需要更好地理解如何與目標消費者進行溝通,且與不斷發展的消費需求和技術變革相適應。具備數字化思維和方法愈來愈成為關鍵的決勝之道。在這方面,不少外國企業往往落後於本土企業。
隨着愈來愈多的公司調整其業務戰略發展社交電商,公司應意識到有效利用社交電商的關鍵方法。他們可以通過品牌擬人化,仔細選擇正確的渠道來分享品牌信息,並適應不斷變化的消費者行為來參與其中。
新疆棉花事件表明,儘管中國消費者可以說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消費者群體之一,這些CEO們對中國消費者並不嚴格遵守這一規則。企業領導者並未深思熟慮他們行為背後的意義與潛在影響。
大型的跨國企業現在已經意識到,在世界不同地區開展業務需要因地制宜,尤其在中國與西方之間既存在不少相同之處亦同時存在諸多差異的前提下。企業經營的方式沒有客觀的對與錯,只是不同的場景具有截然不同的條件。
中國政府在加強監督互聯網平台壟斷之餘,不少人說這是代表着政府正在打壓民營企業,我不同意這看法。在一個遊戲規則更清晰、更透明和更公平的平台上,可以預期中國企業家更可發揮他們的能力,推動更多創新的出現。
中國的新現實表明,「中國崩潰論」等斷論並不是指導美國對華外交政策的有效工具。拜登政府也應該摒棄在過去4年間對中國的侵略思維、指責和嘲弄的態度。
疫情初期,大量專家學者提出中國可能面對的「去中國化」和「逆全球化」並沒有發生,相反,隨着中國市場對外開放程度的增加和疫情在國內的緩和,外資企業對中國市場依舊信心十足。
在中國飛速發展的今天,愈來愈多的香港年輕人有機會在內地城市尋求發展機會。中國良好的創業及創新的氛圍使得香港人可以透過這些機會完善自我、獲取新的知識,更能拓寬眼界、培養全球視野。
疫情後的世界秩序將大有不同,而且中美關係的走向將決定未來的世界秩序。人們普遍認為,在世界的發展進程中,中國會繼續扮演重要角色,或者甚至是更為關鍵的角色,您該做些什麼?如何看待未來的世界發展?
在疫情高峰時,因中國局部的生產受到了某程度的影響,國外不少輿論隨即假設供應鏈將會大量撤離中國,不少跨國公司亦會離開,他們將會進行「去中國化」。但事實是否就是如此呢?
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不應試圖將中國拒之門外,而應設法確定與中國合作的內容和保護的內容。各國不應針對具體的公司,而應就潛在的合作領域制定明確的國家規則。
中國內地疫情得以在短短半年內受到控制,經濟與社會秩序正快速復蘇。我們也觀察到,科技對大健康領域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以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技術在醫療領域的融合創新應用正在加速地進行。
新冠疫情引發了中國以增長為經濟主導的發展模式下沒能完全解決的社會問題。在全國公共衛生改革中,「新一代智慧城市」的角色十分重要,不僅要覆蓋特定的垂直領域,亦將囊括公共衛生等更多領域,向以人為本目標演化。
十幾年前中國企業走出去是一個新穎的議題,隨着時間轉移,企業的關注點亦有所演變,從比較簡單的如何「出海」,進化到比較複雜的如何「成為全球化企業」等,代表着中國企業們在「走出去」這方面的不斷成熟。
對在華企業而言,疫情後的新商業格局標誌着一個重新調整對華戰略、適應變化的時期。許多具有前瞻性的企業已經與地方政府開展緊密合作,並利用現有資源和能力推動城市及其產業的轉型。
各路媒體和政府將中國科技巨頭描繪成潛在的威脅,中國科技公司的全球化雄心很可能因此受阻。對中國持續的抨擊已經玷污了這些公司的品牌形象,因此他們在嘗試國際化營運時,將會面臨一場艱苦戰鬥。
全球化發展模式將會有所變化,但仍是世界發展主流;另一方面,本土化回流的趨勢,形成逆全球化浪潮。然而,中國不會被「去中國化」,其在全球的經濟重要性會持續提升,並通過投資、消費和創新引領全球化新進程。
在大場景是全球化,小場景化是區域化、本土化的情況之下,作為企業怎麼利用新的方法、採取新的手段,通過科技的手段來確保我的風險能夠受控。這是正在發生的趨勢,而不是絕對的去全球化或者絕對的去中國化。
外商會否大批撤離中國,將它們的供應鏈「去中國化」近期備受關注。我們的理解,外商公司的高管對中國的看法,很大程度上會基於對疫情後全球秩序重構情況的判斷,而絕大部分高管和董事會對此還未有清晰和一致的觀點。
內地的企業家精神的發展與蛻變可以總結為四個方面的特徵,包括企業家們對改革開放大時代的感恩;企業家對某些不公平對待的寬恕;企業家孜孜不倦的學習精神和企業家精神的提升。
這次疫情暴露了中國的不少問題,但亦帶來了新的機遇。在短期內,從製造業、供應鏈和消費者需求的角度來看,這場疫情將為在中國運營以及與中國企業有合作關係的企業增加更多的不確定性。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contact@master-insight.com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