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的技術、設計日趨完善,商業用途亦日益擴大。(Shutterstock)

馬路與天路

珠玉在前,當局可向海外城市和內地省市(特別是一河之隔的深圳)取經,希望特首於今年的《施政報告》闡釋推動低空經濟的政策方向和支援這新興行業發展的實質措施,充實香港作為綠色智慧城市的內涵。

發展文化區需要大量短期、中期及長期的資金。(Shutterstock)

得西九、得天下?

特區政府和管理局未必能將其他地方的設施財政管理照搬到文化區,但參詳海外這類計劃的可持續發展模式,說不定可以找到靈感,以合適的方案把西九文化區從財困拯救出來,讓它在天下間拼出個名堂。

本周初,發展局終於向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建議在南大嶼構建生態康樂走廊。(政府新聞處)

睡美人南大嶼

筆者不支持讓遊客駕車進入南大嶼。為何不能只限用渡輪連繫南大嶼與港九新界,免卻在擬議的「走廊」兩端或其他地點興建大型私家車停車場,還要擴闊現時唯一貫穿「走廊」的嶼南道,浪費和破壞土地?

有市場顧問研究結果顯示,香港數據中心供應遠不足應付高速增長的需求。(Shutterstock)

數據中心需要政府扶持

筆者認為問題重點是數字社會和數字經濟席捲全球,在這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推動全球發展的洪流中,特區政府若不果斷採取行動,提速提量發展我們的數據產業,恐怕不出十年八載香港或會淪為亞洲國際都會「遺址」。

當市建局入不敷支的時候,其舊區收購進度及重建步伐定必受影響。(Shutterstock)

公私營機構合作 推動城市發展

市建局缺乏資源及資金來大規模處理市區重建問題,政府可積極考慮以公私營機構合作的模式引入私人發展商及併購公司,協助重建市區,透過公私營機構不同程度的參與和承擔,各自發揮專長,相信可收相輔相成之效。

花墟重建計劃由2022年發表規劃研究結果至預計2036年完成,需時14年!(市建局圖)

與時間競賽的舊區重建

政府近年已採取一些為重建舊樓項目拆牆鬆綁的措施,雖然有助加快舊區重建,但公營重建項目最大的困難是在原區臨時安置受影響的商戶,以及安排商戶和住戶們在重建完成後遷回原址。

看來基於財政考慮,當局不會再急於推展交椅洲人工島。(政府新聞處)

未來土地供應的變數

當局會探討在政府建築物幕牆應用太陽能發電技術,又繼續支持公私營機構進一步利用可再生能源,何解就不願聆聽筆者早前在本欄的建議,在全港各地政府興建及管理的行人天橋上蓋及公路隔音屏障,應用太陽能發電技術?

政府宣傳強調港深跨境合作聽得多,但闡釋港境內天各一方的新田科技城、白石角科技園與鋼線灣數碼港,三者如何合作、分工及產生協同效應,卻似乎着墨不多。(Wikimedia Commons)

新田科技城面面觀

建設新田科技城的理念,是與一河之隔的深圳科創園區緊密合作,產生協同效應。政府有責任力保科技城不會像國際邁阿密足球隊訪港那般「走數」,令港人希望愈大,失望愈大!

土地收入是特區政府的主要財政支柱,對政府得以在低稅制下提供各種社會服務及公共設施至為重要。(Shutterstock)

成也地價 敗也地價

從發展商及某些團體的角度看,政府的「高地價」政策卻是香港健全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絆腳石,樓巿下滑時種種問題便更凸顯。說香港成也地價、敗也地價,讀者們同意嗎?

截至2021年年底,全港已有逾9000幢樓齡達50年以上之私人樓宇。(Shutterstock)

「一所房屋」的緊箍咒

2010年馬頭圍道的舊樓倒塌事件及近日旺角出現多宗外牆石屎剝落事件,反映香港舊區樓宇的結構安全已敲響了警號。筆者建議當局能重新檢視作業備考或行政指令,解決「一所房屋 」對舊區重建的影響。

李家超當特首以來,提出了不少需要勇氣的果斷政治敏感政策,希望他同樣支持財爺拿出勇氣,所做的《財政預算》不求掌聲,只為香港未來。(亞新社)

財政預算開源節流的挑戰

「今時唔同往日」,這些支出是否依然「應使」和推行以來有否達成背後的政策目標,社會應趁政府剛開展的《財政預算案》公眾諮詢,多加討論。政府也要毋懼面子問題,認真檢討現時各項巨額及難以控制、不可持續的開支。

今天「紐倫港」幾近歷史名詞,香港多方面的世界排名持續下滑。(Shutterstock)

說好香港國際化故事

為了證明融入大灣區(「大陸化」)跟踏足世界舞台(國際化)兩者並非是此消彼長的零和遊戲,特區政府可參考現時國際研究機構採用的準則,制定一套量度香港增加國際化的準則,以事實令「唱衰」香港的人收聲。

發展局早前透露,2047年6月30日將有約30萬個一般用途(即住宅、商業或工業)地段地契到期。(Shutterstock)

地契年期與土地價值

因應2025年起至2047年將有數以萬計的地契到期,沿用傳統機制與業權人逐一查核業權及簽訂新地契的安排並不可行,當中的不確定性或對業權人及樓市造成困擾。除簡化地契手續安排外,有關可續之年期亦值得探討。

滲水辦的宣傳單張呼籲「滲水問題同解決 有商有量好街坊」,在這情況下就顯得有點離地了。(Shutterstock)

家居暗藏的危機

香港高齡住宅樓宇的數目與日俱增,藏在天花板上和牆壁後的老化喉管就像計時炸彈,萬一不幸爆發,苦主求助無門,就算願意破財也未必能擋災,假若苦主無財,情況就更堪虞。

違法霸佔公共地方營商雖然不對,唯政府可否靈活一點處理呢?數十年前香港巿區大牌檔林立,是本土飲食文化特色之一,但政府政策就不利它們的生存。(Shutterstock)

夜市搞得活嗎?

多年前政府為推動本土經濟和加添旅遊特色,曾經大力推廣美食車,結果累得絕大部分「落疊」的經營者苦撐多年後虧損離場。但願政府汲取教訓,策劃搞活夜間經濟的舉措不會重蹈美食車的覆轍。

政府最近出售位於堅尼地城的一幅私人住宅用地,「麵粉價」亦創出港島區過去21年最低的呎價紀錄。(亞新社)

土地之源

觀乎政府於今年第3季的賣地計劃,只有啟德及東涌兩幅來自新發展地段的地盤,據悉地盤面積達15萬呎,發展規模異常龐大,相信本財政年度政府未能提供來自傳統九龍及香港島市區地段的中小型地盤作公開招標。

改變棕地用途和收回租用政府地作私人休閑活動場所、增加地積比和放寬建築高度限制,是否可以解決香港長遠的土地需要?(Shutterstock)

香港人口結構蛻變啟示

本港出生人口將持續減少而急劇老化,其實面對這堆推算香港未來客觀形勢的數字,政府、商界、社福及其他公營服務機構負責人如何在政策和營運層面上應對有關人口轉變帶來的挑戰?

政府很難在維港內進行大規模填海,發展住宅和商廈。(Shutterstock)

維港的漣漪

比起政府和社會要一起盡快解決的各樣深層次問題,維港可能重新進行大規模填海的威脅實是微乎其微,希望公眾不要花時間和精力在這事件上糾纏。

如何平衡保育與活化,達致可持續發展?(Shutterstock)

保育山旮旯

港產電影《緣路山旮旯》顯示了一些被人遺忘卻正在活化的鄉村新面貌,吸引不少城市人前往「打卡」,為這些村落帶來生氣。保育及復興這些沉睡了半世紀的村落難嗎?需要什麼條件?

李家超的政綱是否能吻合香港市民對下任特首工作優次的訴求呢?(亞新社)

下任特首的政綱

假如社會認同李家超的施政理念和工作方向,以及本月底面世的政綱,就應該結合民、商、學的集體智慧,為官方出謀獻策,政府也應主動做好提議和訂立議程的角色,同心協力打拚港人福祉。

按類別瀏覽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