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中,捕捉永恆的片刻──專訪張婉婷導演
為了賺點外快,初出茅蘆的張婉婷跟着BBC拍了一個關於香港圍村的紀錄片,她體會到,「拍電影是莊重的。那時候,我才第一次真正想拍電影,決定不做記者了。」
為了賺點外快,初出茅蘆的張婉婷跟着BBC拍了一個關於香港圍村的紀錄片,她體會到,「拍電影是莊重的。那時候,我才第一次真正想拍電影,決定不做記者了。」
港大美術館正展出丁衍庸(1902-1978)的作品,藉以紀念其誕辰120周年。此次展覽,不單只展現了丁衍庸在藝術創作上的獨特成就,亦突顯了他在藝術教育方面的貢獻。
麥惠文老師自小入行,從事粤劇音樂工作超過半世紀,「經驗是靠累積的,以前拍和要靠悟性,我很幸運,可以追隨名師學習小提琴,又跟到曲壇的師傅在歌壇工作,有時甚至得到歌伶的指點。」
「我對中國文化特別感興趣,古琴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這位率真琴家的真情告白,正正反映了他對中國文化和古琴的熱忱,他對古琴所做的工作,在中國本土也可說是鳳毛麟角。
劉小康從事設計工作,已長達40年,他說:「一個成功的設計師,一定不可以只喜歡設計,要喜歡設計以外的東西,例如喜歡音樂,可以用設計去表現音樂……這樣的設計,才有價值!」
由畢業到現在,潘燦良演繹過無數角色,他的生命彷彿已跟戲劇融為一體。「在我的人生中,絕對有戲劇。我不敢想像沒有了戲劇,會怎麼辦?生命有了戲劇,多了一份樂趣,令我的生活更為愉快。」
電影《東西》以也斯在瑞士蘇黎世坐車登山,揭開了「序幕」。接着是一群來自世界各地的受訪者──鍾玲、葉輝、梁文道、顧彬、四方田犬彥……每人一段獨有的話語,就像一塊塊的拼圖,拼湊出也斯的世界。
也許,來的不是時候,秋天已過,沒有紅葉可觀;春天未至,沒有櫻花可賞。然而,若適時而來,人如潮湧,囂呼嘈雜,哪能享受到山中靜謐之趣?人生就是這樣,路上總有意料之外的驚喜。
岑偉宗已是舞台填詞界的中堅分子,他有個心願,「我想更進一步磨利自己的刀,與大家同心協力,推動華語音樂劇,繼續創作具價值的作品,把音樂劇再推上層樓。」
在香港藝術節創辦初期,新馬師曾已兩度亮相其間。2022年,適逢藝術節邁向50周年,他們特意邀請多位當時得令的粵劇演員,在名伶新劍郎帶領下,演繹4部新馬師曾的首本戲,向一代伶王致敬。
一直以來,「藝術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環,藝術館策展的理念,亦植根於此。「展覽的目的就要將藝術作品介紹出去,讓大眾了解、欣賞……策展人就是要用深入淺出的手法、立體多元的角度去展現作品的特色。」
陳龍生在港大任教地球科學系多年,今天的香港,不少的地質專才,都曾是他的學生。為了帶領學生進行野外考察,親身探索山石的奧妙,他付出了自己假期和私人時間。在教學的過程中,他孜孜不倦地引導學生思考.....
楊麗紅為張月兒的得意門生,出身梨園世家,自幼得名師指點,習唱粵曲,並在歌壇登台,開始演唱生涯,藝名「小麗紅」。她也演粵劇,演出經驗極為豐富。其後則專注曲藝發展,90年代開始授徒,積極投入教育工作。
在演藝的道路上,她曾作出多方嘗試,也曾困惑、迷失,可是,今時今日的王菀之,已不再感到迷惘,她努力學習運用不同的媒介,分享自己的意念和想法。
多年來,著名演員謝君豪投身演藝界,除了演出舞台劇,早年也為電影配音,此外,在香港和內地,亦演過電影、電視劇……然而,他承認,「在舞台上演出,發揮的空間較大,亦可帶來更大的滿足感。」
受訪者走的路雖然不同,卻秉持「立足香港,植根傳統,銳意創新,面向世界」的信念。在訪問中,他們暢談平生軼事、創作心得、演出經驗,從中反映了他們的學問涵養,體現了勤奮認真、擇善固執、鍥而不捨的精神。
奇雲虛無縹緲,靈動多變,教人着迷不已,天氣或晴或雨、乍暖還寒,同樣難以捉摸,人的際遇,亦可作如是觀。藉着賞雲觀天,可以感悟人生哲理。
步出校園後,多年來,跌宕起伏,在現實中奮力掙扎向前,絕不容易。幸好,相伴相依的,除了文學,還有佛家哲理……「得之吾幸,失之吾命」,活到今日,漸悟。人生,本來就是一場修行,所有的經歷,都是一種修煉。
承接上一期「廣納百川」展覽,這一次的展品,主要來自清末至民國時的一眾廣東精英,從他們的收藏、書法及繪畫中,讓觀眾了解他們在廣州、北京、上海、香港等地的相關活動與貢獻。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於4月22日始重開,給觀眾帶來了大型的展覽「粵澤四海:晚清至民國廣東書畫選」,這個原定於年初舉辦的展覽,可說是一次廣東藝術文化的大檢閱。
「靜觀樓藏朱屺瞻作品選」展覽,漪歟盛哉,實在不容錯過,然展期有限,喜愛藝術的朋友,如果還未觀看,那就得趕快行動,盡早抽空走進藝術館,觀賞這個不可多得的展覽。
朱屺瞻一生跨越清末、民國、新中國3個時期,在軍閥動亂、抗戰與文革的洗劫下,始終抱持對藝術的一片赤誠,先後三建「梅花草堂」,如寒梅傲雪,以畫筆力抗流離世道,一筆一墨皆「從烈火中鍛出,從薄冰上履過」。
古兆申先生(筆名古蒼梧)於2022年1月11日離世,作者應梅子先生之邀,撰寫紀念文章,刊於2月出版之《城市文藝》(116期)「香港文人古蒼梧紀念專輯」中,現得作者同意,轉載於「灼見名家」。
香港兒童文藝協會於1981年成立,以培育香港兒童的心靈健康為目標,得到各界專業人士支持。為慶祝建會四十周年,在2020年底開始廣邀各界朋友撰文,記錄童年點滴,其後匯集成《香港百人童年》一書。
吳仟峰(仔哥)被粵劇名伶阮兆輝稱讚為「現時香港戲班生行中最好的薛(薛覺先)腔名家」,他於農曆新年前接受專訪,暢談自幼的學習經歷,多年的習藝心得,跟名家的觀摩互動,以至今時今日的演出大計。
虎年第一讀,就是這本人物傳記。傳主蔡德允(1905-2007)是德藝雙馨的琴家,她出身書香門第,年輕時已才華畢露。1950年後定居香港,1964年受聘於「新亞國樂會」,堅持以德授琴,培育新一代琴人。
香港著名粵劇正印花旦尹飛燕,多年來在戲行中默默耕耘,藝術水平極高,近年更為粵劇的傳承費心盡力,積極投入教育工作。日前她於百忙之中抽空接受專訪,細說當年和近況。
2021年適逢李小龍81歲冥壽,香港文化博物館即日起推出「平凡・不平凡──李小龍」展覽,展出400多件珍貴的展品及相關相片,以及多媒體光影展品,並增設多項的互動體驗,回顧這位功夫巨星短暫卻絢爛的一生。
城市當代舞蹈團(簡稱 CCDC),是香港首個專業當代舞團,成立於1979年,自2007年開始,得到政府恆常資助,是「九大藝團」之一。多年來,現代舞在香港從不被大眾認識及接受,已逐漸建立觀眾羣。
中大文物館成立於1971年,今年適逢建館五十周年,作為慶祝金禧館慶展覽之一,廣東書畫選的展品,選自歷年入藏的精品,而簡又文先生的斑園舊藏,更是重點的收藏。
「廣納百川:明至清中期廣東書畫選」第二期「清代篇」現正於中大文物館舉行,展覽分為「文藝世紀」及「風滿筠清」兩部分。本文首先介紹第一部分「文藝世紀」,展出多位廣東書畫名家作品。
亞洲協會香港中心,自2017年開始,推出「二十世紀中國女藝術家系列」,至今年舉辦《延綿之軀:謝景蘭藝術展》,展出32幅作品及跨界藝術創作的文獻資料,藉此紀念謝景蘭百歲誕辰。
香港藝術館即日起展出中國山水畫展——「心動.山水——虛白齋藏畫選粹(一)」,以山水畫為引子,按照畫意不同,設計了清心之旅、探秘之旅、勝景之旅、雅興之旅、文學之旅和靈性之旅等六條旅遊路線。
從青少年時代開始,翁維銓已熱愛攝影,即使忙於電影製作,他仍繼續堅持,並陸續將攝影作品整理成書,並舉辦攝影展。「攝影,是我心中的樂土,亦是個人的追求!」他說。
日本直島的「家計劃」(Art House Project)自1998年開始,成功融合了當地居民和外來藝術家的生活和記憶,並促使了「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節」的誕生,為島上帶來重生與觀光價值。
「至樂樓藏中國書畫」是何耀光先生建立的私人收藏,2018年何氏家族將355件藏品捐贈予香港藝術館,至今年他們再次贈出8件珍貴藏品。「至樂樓藏中國書畫第二次捐贈珍品展」即日起至29日,在香港藝術館展出。
以「女性電影」廣受稱譽的香港導演關錦鵬,從影至今,已超過40年,他為華語電影史創造無數經典作品,亦在國際影壇屢獲殊榮。他的作品以細膩的情感呈現女性形象,更多以人文角度,觀照城市和時代。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早於1971年成立,為慶祝建館五十周年,正舉辦一系列以不同主題展示歷年入藏的精品展。首先由「廣納百川:明至清中期廣東書畫選」開啟連串展覽活動序幕,展出明清名家書畫約130件。
香港藝術館與敏求精舍共同舉辦的「聚道傳承──敏求精舍六十周年」展覽,即日起展出精選的300多件藝術珍品,涵蓋陶瓷、書畫、玉器、漆器、竹刻、木雕、紡織品、家具,以至外銷藝術等不同範疇,包羅萬有。
歲次辛丑,步入牛年,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策劃「辛丑說牛」特展,精選十多件與牛相關的館藏文物,包括書畫、陶瓷、印章等,展示古代牛的文化,呈現豐富的人文內涵和象徵意義。
梨園佳偶高潤鴻、謝曉瑩夫婦二人同心,婚後多次到北京練功學戲,並創辦劇團「金靈宵」,合作古韻新編《鳳求凰》。在疫情的打擊下,他們希望為社會打氣,劇團去年3月創作了粵劇抗疫曲《暮春三月》,得到很大的回響。
《德齡與慈禧》是個契機,讓謝曉瑩找回自己的夢想,也撮合了她與高潤鴻的一段姻緣,兩人在2012年7月結婚。談起兩人因演出粵劇結成夫婦,謝曉瑩笑着說,「羅家英、汪明荃夫婦,可說是我們的『媒人』」。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