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月娥回應是否競逐連任時,語態含糊,僅稱工作至任期最後一天。(亞新社)

下屆特首是誰?

回顧過去兩屆特首選舉,事前不是傳出誰是「真命天子」的消息嗎?但結果「真命天子」還是另有別人,因為最後的決定權是北京。許冠傑的「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裏無時莫強求!」確實非常貼切和應景。  

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周一(12月6日)表示,愛國者治港是要搞「五光十色」,具有多樣性,體現在身份的多樣性、價值理念的多元。(亞新社)

官方號召力測試

官方呼籲和催谷投票率的號召力如何?我不排除可能出現官方預期的效果,但也不能排除,官方的推動同樣會幫助或促使市民自行判斷,作出自己的決定。

疫情肆虐,很多人感到必須自行保健,養好身體,才是最佳的預防方法。(Shutterstock)

躺平與跑步

健康除了注意飲食、運動、休息之外,還要心情舒暢和積極樂觀。幸好,我平時已習慣「死馬當作活馬醫」,努力去醫,也許可以讓「死馬」活過來。戰勝規律是一種動力。

周冠威發表《時代革命》獲獎感言片段。(金馬獎臉書影片截圖)

劃時代的作品

觀乎中外歷史,在大時代的拐彎點上,都是人性、人的精神和人的能力萬象紛陳的年代。這些元素不會因為年代變化而消失,更會因為歲月的洗禮而變得更光亮無瑕。香港人能否承接這個大時代的呼喚?

劉香成的觀點是基於他的經歷和認知而形成的,這也是他的獨特角度,不同經歷的人未必認同。(灼見名家製圖)

世界是多樣化的

想起前《文匯報》社長李子誦的「十六字真言」——有喜報喜,有憂報憂,有善必揚,有惡不隱。值得注意的是,劉香成口述的不僅是事物的回憶,還帶出一些思考——事物總有多個角度。

為了尋求理想的生活模式和居所,為了下一代,任何人都可以作出自己的選擇,外人不能置喙。(亞新社)

飄泊重洋帶淚行

我從來不褒貶移民和浪跡天涯,看似四處無家,但也可以四處為家。一般情況下,只要合情合理合法,任隨尊便。只是作出決定之前,不妨多考慮整體環境,以及身邊人士的意願,共謀進退。

外界關心新決議怎樣對待過去的決議(包括以前領導作出的結論,例如否定文革)。(央視新聞截圖)

Mirror比《決議》更吸引

在特定的國情下,必須思想統一,才能凝聚力量。我對此也不一概反對,但問題是:凝聚力量是否只有「統一思想」這種辦法?相反,在方向基本一致之下,是否可以讓大家談得更真,更深,更透?

人們可以欣賞「灼見名家」嘗試聲音多元化的努力,包容由心出發,但對官方的接納程度沒有過高要求,這也是合乎現實的想法。(灼見名家圖片)

包容從心出發

官方對外界的聲音,包括建制的意見有多少重視呢?外界不能量化,但至少無法使用「從善如流」形容。建制人士也心中有數,林鄭月娥能聽得進多少非權力來源的意見呢?

如果香港不能加油,那麼到底是「香港」二字有問題?還是「加油」二字有問題?(亞新社)

香港「不能加油」?

馬拉松賽事大會說,不希望加入政治元素,大家都贊成;可是,是誰製造和加入政治元素?主辦單位對「政治元素」和「香港加油」的態度前後不同,是否某種「政治元素」正發揮作用?

香港記者協會近期被輿論要求公開會員名單和財務狀況,以增加透明度。(Shutterstock)

透明與不透明

有些會員根本不知道原來自己已經成為會員,因為有一些會員是參加個別活動後就自動成為會員,毋須申請,也毋須確認。但如果無端端公開名單而招來否認,不是自找麻煩嗎?

有人認同支聯會應解散,既因「支聯會已完成它的歷史任務」,還應該保留長遠的希望。(支聯會Facebook圖片)

如何看初心和碰撞?

據說官方也嘗試了一些遊說工作,讓部分人士觀察形勢,作出調整的步伐。這些工作當然不是公開的,但必須細緻和用在關鍵的人物和位置之上,否則無論當事人或外界都會認為那是「分化和離間的權術」。

「耕」比「種」更重要,如果「耕」的工作做不好,「種」什麼東西也不會成。(Shutterstock)

怪農夫的話

朋友借地給他人耕種,別人問他為什麼做這樣吃虧、蝕本的事?租金由他出,果實他人享;土壤由他栽,成果他人賞。天下間哪有這樣不可理喻的事?

中國當下跟塔利班友好,仍須小心應對。(Shuttestock)

現代版圍魏救趙

屆時,難道中國寄望塔利班向美國發動攻擊,來一次真的圍魏救趙嗎?這種想法不切實際,也不合符中國的利益;因為屆時內部問題、兩岸問題也許會發生變化,應付乏力。

香港的運動員總體來說,就是謙虛求實、努力奮鬥的精神。(灼見名家製圖)

多元化出精英

不少運動員既是體育精英,也是「讀得書之人」,用一句通俗的話說,就是文武雙全;何詩蓓就是典型之一。反觀今天的教育方向,就是一種「倒模式」的設計,把年輕人的腦袋束縛起來,長遠來說,只會導致「思想便秘」。

在運動選手努力之外,也要講究取勝的能力和實力。(亞新社)

奧運項目的「三力」

當體育記者時,最深印象的是國家體委副主任袁偉民:他上場比賽,盡全力,退役後成為教練,就把力量傳給其他運動員。中國女排當年成為「多連冠」,就是袁偉民當教練的時候。

無論如何,書展是值得珍惜的。(Shutterstock)

書展中的感慨

不少讀者在書展中跟我拍照留念,我都跟他們說:「希望不要因為這些照片而連累你!」他們都說不介意。我感謝他們的誠意,但心裏卻有說不出的滋味。為什麼會有這種連累別人的顧慮呢?是我的過慮?還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網民的不同言論,不一定是官方直接影響,但這是否真的「言論自由」的表現?(Shutterstock)

火箭變成輿論戰

早前,《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撰文批評中央政法委微博帳戶嘲笑印度疫情,被一些網民炮轟,還挖出他過去的言論,大肆攻擊。到底這是一個怎樣的文化現象?

蔡元培逝世後,遺體在香港安葬。假如他知道今天的情況,能安息嗎?(灼見名家製圖)

港大愧對蔡元培

港大的行動預示未來的一個結果,就是間接激勵出一些未來的社會活動家。當年的港大學生、立法會前主席曾鈺成,就是被港英政府打壓而加速投向左派陣營的。

政府好言相勸地說明不應投白票的理由,但也要視乎不同的對象和社會氣氛。(亞新社)

誰最鼓勵投白票?

市民不想跟港府鬥氣,但他們總覺得官方卻經常與主流民意鬥氣,那就你有你鬥,我有我棄(hea)了。這種反應,甚至到了「自動波」的階段,不用其他人鼓勵,市民已經懂得反讀港府的話了。

內地有些人為了「結婚時風光」,不惜借「婚貸」而負上一生的債。(Shutterstock)

勿把婚鬧變胡鬧

最近,內地民政部發出文件,推出「全國婚俗改革實驗區」,遏制結婚風俗的不正之風。內地網民普遍表示歡迎的支持。不過,中國的事情往往是動機良好,但執行方面卻經常出現偏差。

今天連演戲也不用了,真是小覷香港人看電影的鑑賞能力。(亞新社)

欺騙記憶和常識

市民不是傻的。大家都學懂了不少內地人的「反讀法」,也懂得用官方的行為來教育自己。張曉明等京官來港「諮詢」、「改善」選舉制度,很多人笑了。

從掌權人的角度看,最有效擊倒反對力量的方法,就是首先摧毀對手的意志,尤其是抗爭的意志。(亞新社)

我的「新三民主義」

拓展民智的同時,也要壯大民氣。因為大家都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走出隧道;所以,必須努力穩住情緒,提高情商,否則只會自亂陣腳。愈困難的時候,就是愈要實行「新三民主義」的時候。

港府的管治概念和模式已進一步向內地靠攏,這也是市民對港官愈失信心的原因。(亞新社)

國安等如民安?

國家安全的範圍很寬,這些錢可以用在收集外國對香港不利的情報,也可以用在打壓官方認為「危害國家安全」的本地正常活動。第一點可以理解,但第二點就令人擔心了。

第3頁,共6頁 1 2 3 4 6

按類別瀏覽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