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兵咸永道高級顧問葉招桂芳:難實現ESG 轉型?缺乏專業知識、政策激勵和資金
今年亞洲金融論壇聯同香港貿發局及羅兵咸永道(PwC)合作進行一項「企業向可持續未來轉型與融資」的調查, 調查發現大多數公司將ESG 視為長期競爭優勢和提高聲譽的推動者,而不僅僅是合規活動。
今年亞洲金融論壇聯同香港貿發局及羅兵咸永道(PwC)合作進行一項「企業向可持續未來轉型與融資」的調查, 調查發現大多數公司將ESG 視為長期競爭優勢和提高聲譽的推動者,而不僅僅是合規活動。
短期內應該首先活化廟街、女人街等夜市,因為這些地方本身已經有相當的知名度和完善的交通設施。然後才考慮在其他地方建立新的夜市,以擴大遊客的選擇。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坦言,現在市民感到最切身的問題,是通脹不斷削弱他們的購買力,而生活卻未見改善。他認為,新一份《施政報告》真的要想辦法紓緩市民因通脹而感受的壓力。
香港教育大學客席研究講座教授呂大樂指出,今次事件令市民知道,並不是有大型郵輪泊港,便可以隨之解決所有問題。如何妥善經營一個大型場地,需要投入資源、心思,缺一不可!
我自己的看法是,政府的醫療公帑應該跟病人走。如港人已經定居內地,又沒有打算回港就醫,我認為政府可以對簽署了不回港到公立醫院就醫的人士提高他們的醫療券金額,以幫補他們在內地的醫療費用。
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認為,香港要「復和」,必須修正一些觀念。「港人必須認識回歸的意義、自己中國人的身份、什麼是港人的核心價值,以及香港『一制』與內地『一制』的關係」。
香港教育大學客席研究講座教授呂大樂認為,政府應解釋怎樣看待和如何準備5年、8年之後的勞動力供應?也需要有一套想法或計劃,好讓年輕一代知道自己再走下去,朝哪個方面,能夠在事業發展上,找到可行的道路。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我們的學習的要點,不是在於學習科技,也不在於學習知識,而是學習學習的方法。所以我也積極推動自主學習,課堂從教師主導轉移向以學生為本的學與教,給予他們更多機會和更大空間。
「蘭桂坊之父」盛智文博士在港大發表演講。他表示,傳授學生重要的知識、提供合適的教育固然重要。但我作為一個商人,我可以確切的告訴你們,不用擔心政治,只需擔心如何盈利就好。」
周永新無法斷言港人移民潮會否持續,但情况卻出現一些變化,包括價值觀念取向不再是主導移民的主要原因、為了子女移民的情况迅速減少、送子女到外國讀書並不等同安排他們移民、移民也不是一去不返了。
我們經歷了三年疫情,不過值得欣喜的是香港市民在03沙士及新冠疫情都有新的學習——當有疫症時,馬上配戴口罩;有呼吸道病徵時就使用快速抗原測試包測試流感及新冠。這些學習都將會成為我們未來抗疫的基石。
現在有一種普遍心態,海嘯過去了,我感染了也沒事,大家就不管了。這想法有其健康、正面的一面,可以去除恐懼和前段時間有意無意的妖魔化,這一點是正面的。
香港仍然未有照顧者為本政策,及沒有一個官方統一的照顧者定義,當照顧者有需要時要到不同部門或服務單位,經歷多次不同標準的評估及審查,這些繁複或不成功的經驗會阻礙有需要的護老者對外求助。
教育大學呂大樂教授在《明報》指出,一些勞動市場措施不能避免地會影響到年輕人選擇就業、規劃生涯、接受培訓的決定。如果入行的吸引力減少,則未來人手只會更為短缺,那就更需要其他措施來紓緩勞動市場的緊張狀態。
面對激烈的國際人才競爭,特區政府也開始實行一系列「搶人才」政策。然而,香港人才計劃的效果受到兩方面限制,一是競爭力不足,二是香港產業單一。大學擴招正是突破香港人才瓶頸的最有效辦法。
港大校長張翔教授與4位全球頂尖科學家在首屆香港大學校長論壇上,就科學在保障人類的未來,以及應對氣候變化、實現可持續增長發展和解決老齡化等全球問題上扮演的重要角色進行探討和交流。
香港教育大學香港研究講座教授呂大樂在《明報》撰文表示,作為一個全球城市,無可避免要攀上更高的世界地位,但只講求主流的創造財富手段,如創科創業,又有沒有考慮其他人的需要?
鄭教授指出,仍然有不少公司認為推動ESG會遇到困難,尤其是唯利是圖的投資文化,成為了香港資產管理執行ESG的一個重大挑戰。 政府和監管機構須提供經濟誘因,推動企業將ESG納入長久的策略。
經過3年疫情,香港社會已有所改變;而內地訪港旅客的期望和興趣亦會發生變化。呂大樂教授認為,「很多張力、矛盾、衝突,並不需要等待來港旅客回到高峰時期的半數,便會陸續浮現」,需要預早做好管理。
香港自身的確未必有足夠的誘因鼓勵遊客逗留一段長時間,因此,香港政府應積極與其他大灣區城市發展「多站式旅遊」,扮演中途站的角色而受惠。
退休長者一般沒有就業收入,對價格相對敏感,大幅增加煙草稅無疑會增加長者戒煙的決心,甚至推動有經濟能力的吸煙人士亦會減少吸煙,甚或徹底戒煙。
社會復常後,大家是除下口罩,回復以前的生活,還是多走一步,認真思考疫情觸發了一些什麼新的社會、經濟、文化趨勢,從中掌握未來社會走向?呂大樂教授在《明報》撰文認為,一些微觀的轉變有可能成為未來的趨勢。
基層醫療健康發展督導委員會召集人李國棟醫生表示,《基層醫療健康藍圖》鼓勵在社區層面及時介入病人處理慢性疾病,長遠可以減少市民對專科和醫院服務的需求。
盧煜明教授認為,香港有優良的科研資源及紥實的科研基礎,多年來累積了不少具影響力的科研成果,也出產了很多出類拔萃的科學家。但是,如何把科研落地轉化為對社會有效益的技術和產品則極為關鍵。
習近平前赴沙特阿拉伯參加峰會並進行國事訪問。經過此次與中東的元首外交之旅,中國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明顯提升,大大開拓了中國的安全和發展的空間。未來國際形勢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選管會主席陸啟康上任逾3個月,對於未來的工作,他表示會進一步優化選舉安排,引入更多資訊科技和簡化選舉流程的可能性,優化對象除選民外,亦包括對參選人及票站工作人員的安排。讓日後的選舉更人性化、更高效率。
近3年來香港社會經歷了太多風波,動盪不安仿佛已成了常態。但港人對和平,共融社會的追求和希冀一如從前。香港大學榮休教授周永新為我們帶來他對改善民生問題的見解。
靜觀修習在近年備受關注,因爲有大量的研究證明它能夠緩減焦慮、抑鬱等心理疾病,提升身心健康。其實千百年來,不同宗教、哲學或靈性修養傳統的先賢都在漫長的探索中,發展出自家的靜觀修習。
港大微生物學系團隊與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一直合作調查類鼻疽的情況, 跟蹤疫情進展,並多次到深水埗現場採樣化驗。本文是對爆發情況的全方位解讀。
灼見名家八周年論壇周五(11月4日)上午假香港會議及展覽中心演講廳舉行,特邀請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先生蒞臨分享他的管治理念,行政會議召集人及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女士擔任主禮嘉賓。
香港教育大學香港研究講座教授呂大樂認為,那種自覺或不自覺地將年輕人排諸於「人才」討論之外的公眾議論,不夠全面,也不貼近市民感受,更沒有溫度,不能引起市民積極回應。
彭定中博士認為,現代人與人之間十分疏離,人與自然割裂,導致社會氣氛不和諧。中華文化中特有的精神心態,可匡補現代文明的缺失,繼而進一步解構及打破跨代貧窮問題。
世界衛生組織早在2015年成立了國際抗生素耐藥性病菌監測系統,目標是透過國際合作有系統地收集監視數據。香港作為其中一個合作單位,可以多參與發展,建立一個能夠與國際接軌的架構以進行監測。
流感病毒確實異於新冠,但在新冠疫苗及抗病毒藥物面世後,新冠的殺傷力已減弱到近乎急性呼吸道病毒。根據疫情新特點,社區、醫院等控疫措施必須變陣,以訂立長遠的防疫政策,應對後疫苗浪及往後的新發傳染病。
由於中產人數上升,加上各個社會階層均有房屋需求,推動私人屋苑樓價不斷升值。公屋居民上不到居屋,居屋居民也上不到私樓。王于漸教授建議,政府應重推「租置計劃」,以廉價出售公營房屋,協助較多港人置業。
國際知名人工智能專家李開復博士在港大舉行講座,表示中國現時已是人工智能的超級大國,審視中國現在不斷增長的科學實力,將來極有機會成為其中一個領導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國家。
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重申,行政長官領導的問責團隊整體抗疫政策目標一致,會繼續根據疫情發展調整個別措施,以達致精準抗疫。而與內地及國際通關如同兼有家庭及事業,並非零和遊戲。
香港新一屆政府應該考慮以更寬廣的視野來規劃香港金融業的發展,更大程度地發揮人民幣國際化和「一帶一路」投融資建設中的作用,利用全球綠色金融蓬勃發展的趨勢,將香港打造成這些領域的領先者。
我們有個良好的憲制基礎:《憲法》和《基本法》是穩健的,不輕易修改的,而普通法制度是靈活的,能反映社會的改變。靜態的憲制和動態的普通法相結合,給予香港一個很好的法律制度讓它茁壯成長。
周永新認為,過去25年,香港與內地居民之間出現矛盾和猜疑,很多時都與港人對自己的國民身份認識不足有關;因為港人對自己的國民身份認識不足,也缺乏認同感,因此往往與內地居民產生矛盾,甚至出現不必要的歧視。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香港的發展要放在國家整體策略格局來看:「大灣區是我們進入內地市場的切入點,而大灣區的中心點便是北部都會區。我們要善用走廊的優勢。」
對於近年聽到許多理工科同學在畢業工作數年後,便認為創科產業的工作不適合自己,因而選擇轉行,查毅超博士感到不開心,並認為這是欠缺師長帶領的原因;而周林教授則建議港府改善私人投資環境,才能吸引學生投入。
陳茂波指出,推動創科是重要的戰略,亦是長期的政策,需要各界繼續全力支持,以收成效。政府將繼續與業界、學術界及研發機構緊密合作,更好落實各項推動創科的工作。
吳志華指香港作為具優勢的城市,絕對有潛力做文化創新,但這依賴城市的歷史自覺、文化自信、其團隊對學習方法理論的掌握,以及與前線文化工作者的多方合作。
李焯芬教授指出,從歷史的角度看,敦煌是「文明的十字路口」,西方的文化藝術,皆通過敦煌傳入中國。敦煌亦是突厥和眾多中亞遊牧民族往來之處,而希臘、羅馬文化亦是通過敦煌傳入中國。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