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資深外交官馬凱碩:西方在哪三方面對中國的態度已喪失理性? 貿易本是雙贏 為何支持對華貿易者在美國政治是死路一條?
西方文明曾是理性的燈塔,為何如今反而陷入深刻的不理性?國際貿易本就是互利共贏的行為,為什麼支持對華貿易的人在美國政治上已死路一條? 一起聽聽新加坡資深外交官馬凱碩的分享。
西方文明曾是理性的燈塔,為何如今反而陷入深刻的不理性?國際貿易本就是互利共贏的行為,為什麼支持對華貿易的人在美國政治上已死路一條? 一起聽聽新加坡資深外交官馬凱碩的分享。
中國近年來在國際事務中變得更加強硬了嗎?如果答案為肯定,那麼強硬態度會是美國激進外交政策的結果嗎?為什麼在馬凱碩看來,中國應繼續「保持耐心」?一起聽聽新加坡資深外交官馬凱碩的分享。
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成為唯一一位與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的白宮官員。在拜登即將卸任之際,他為何選擇此時訪華?拜登及習近平今年年底是否可能會面?一起聽聽新加坡資深外交官馬凱碩教授的分析。
馬凱碩說,拜登政府在上任頭兩年,對中國採取了非常強硬的立場,因為拜登政府想表明他們和特朗普政府一樣強硬。「但我認為,當事情變得非常難辦時,他們就會說,哦,也許我們應該停下來。」
馬凱碩斷言,「亞洲世紀」的到來,是毫無疑問的事。他解釋,CIA(中國、印度和東盟)的人口總量佔到全球約四成,未來數十年,中國、印度和東盟的經濟體量仍有巨大增長潛力。
外界對中國自由度的批評合理嗎?中國政府應怎樣採取有力措施,在增強私營企業和房地產行業信心上?一國兩制政策下,香港最大的挑戰是什麼?一起聽聽兩位嘉賓的分享。
清華大學胡鞍鋼教授指出,二十屆三中全會的《決定》,提出要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推動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統一、市場監管公平統一、市場設施高標準聯通等,在這個領域,香港未來將發揮獨特的作用。
特首政策組專家組成員、經濟學家巴曙松教授分析人民幣國際化前景。他認為,在評估人民幣國際化時,需要意識到國際環境和市場環境正在發生變化,這些變化為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新的路徑。
吳曉求教授指出,對中國來說外部需求特別重要。「千萬不要認為中國經濟規模擴大後,靠自己消費就能完成過剩供給能力的平衡」。他強調,中國是投資推動經濟成長佔比非常重要的國家,所以需要外部平衡強大的供給能力。
過去一年,由於經濟波動和地緣政治情勢變化,世界各國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為什麼自1978年以來中國能夠增長這麼快?為什麼經濟學家和記者總是預測,中國經濟將要崩潰?實際情況是如何?一起聽聽林毅夫教授說法。
為何新加坡成為人才吸力機?冷戰與當前局勢的對比,美國對中國採取的遏制政策有什麼變化?中國如何應對這些美國的「小院高牆」圍堵?一起聽聽大陸著名學者、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閻學通教授的分析。
21世紀的我們可以足不出戶便知天下事,可曾想過是什麼支撐着電腦和通信網絡?技術飛躍的背後是什麼?一起聽聽國際知名物理學家丁肇中教授的分享。
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閻學通教授表示,目前逆全球化風潮或將延續10至20年,國際秩序大致呈去中心化狀態,西方社會將被自由主義和民粹主義之爭所困。
美國財長耶倫指中國一些行業產能過剩。著名經濟學家劉遵義教授指長期產能過剩是不可能持續的,短期的產能過剩則是創新或新市場帶動的市場自由競爭的必然結果,問題會自動解決。一起來聽聽他的分享。
疫情後,美國採取貿易戰等非常規政策進行宏觀刺激,中國為什麼不採用?如果通縮、人幣貶值繼續,內房、股票市場將救不起來?一起聽聽蕭耿教授的分享。
亞洲金融中心第一的位置屬於香港還是新加坡,幾十年來爭論不斷。而近兩年討論格外激烈,稱兩地競爭已見分曉?港經濟表現不佳與國家安全法有關?新加坡人是如何看待競爭的呢?讓我們一起聽聽新加坡前外長楊榮文的分析
《論語》和詩格律是腹有詩書問答比賽兩大主題,何文匯教授表示,前者代表修身之道,後者則代表為學之道。通過比賽學生可以學習到孔門四科其中兩大範疇,獲益良多。
新自由主義的失敗、新冠大流行和戰爭使全球進入了一個動盪的時代,與大穩定時代截然不同,這個時代沒有什麼是理所當然的──新的地緣經濟和新的地緣政治。香港與其他地方也一樣,在渡過洶湧的波濤時,將面臨新挑戰。
史丹福大學電腦科學教授李飛飛博士指出,當工具變得愈來愈強時,它對人類的影響就愈大。所以,這一代和下一代有責任,自主意識到怎樣好好應用和管理這個工具。
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榮休教授何文匯博士首次公開多年作詩之心得,舉辦自選詩分享會。同場加映名動粵港的粵劇花旦林穎施演繹何教授的作品,一起聽聽!
新加坡前外交部長楊榮文表示,當前擾亂世界的緊張局勢並不是衰退的跡象,而是從美國主導的秩序過渡到多極秩序的一部分。針對香港與新加坡之間的競爭,他則認為港人的困擾比新加坡人要多。
現今,中國不斷面臨被卡脖子的風險,故發展對於中國至關重要。但是,中國還能不能繼續高速發展?中國已經利用「後來者優勢」40多年,這個優勢還有多久?一起聽聽國際知名經濟學家林毅夫教授的分析。
美國總統特朗普時期開始增加的對華關稅不僅沒有下降,還不斷圍堵中國科技發展。美國卡中國脖子,卡得住嗎?中國科技自主創新,能走出重圍嗎?一起聽聽國際知名經濟學家林毅夫教授的分析。
中國在現今世界形勢的處境如何?有什麼機遇和挑戰?自百年前八國聯軍到近年八大工業國組織冒起,世界經濟總量一直集中於八國之手,整個20世紀的世界格局變化不大。但如今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該如何做?
拜登除了拉攏日本、澳洲和印度,還想把北約也東擴。美國「卡脖子」策略能成功嗎?中國如何駕馭「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一起聽聽國際知名經濟學家林毅夫教授的分析。
丁肇中教授的演說題為「尋找自然界的基本元素」,重點談到目前唯一在太空長期運作的粒子物理精密磁譜儀。他指出,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對於他不懂的事情,他都說不知道,因為不懂還裝懂的話,做實驗會出很大問題。
日本經濟學家辜朝明預言,中國房地產泡沫破滅,會像日本一樣經歷30年的經濟衰退。中國會陷入辜朝明所講的資產負債表衰退嗎?一起聽聽國際知名經濟學家林毅夫教授的分析。
律政司司長林定國在灼見名家九周年論壇上表示,我們有必要抱有憂患意識,以底線思維採取有效措施,確保香港有一個安定的環境。一個安定的環境,是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向前發展的先決條件。
林毅夫教授相信到2049年的時候,中國的人均GDP可以到達美國一半,能夠駕馭「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到時,中美關係相信就會和好。
中國會陷入辜朝明所講的資產負債表衰退嗎?林毅夫認為不會,因為中國仍然有技術繼續創新、產業不斷升級的空間,也有「引進、消化、吸收」,並以此作為技術創新依據的「後來者優勢」。
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教授李成認為,美國等地麥卡錫主義上升令理性話語退場,政治觀點一邊倒,有學術、政治和新冠造成的原因,有代際的變化和缺乏文化溝通,這是一個非常遺憾的局面。
陳劍光牧師指出,今天,宗教和諧的香港模式更加多樣化,例如有中國傳統宗教人士參與的「世界宗教日」、立法會有神職人員參政議政等,但也引起對宗教自由前景的不同反應。陳牧師強調,宗教管理制度會否出現仍未可知。
范鴻齡再度獲任為醫管局主席。他在一場演講中表示,香港公共醫療系統做得好,但也面臨供不應求的情況,出現了「可持續性」的問題。他列舉了多項措施緩解公立醫院面對的問題。
在「現代社會」,人們相信科學與專家,相信有客觀真理和真相。在「後現代社會」,科學和專家備受質疑,權威地位一去不復返。電視行業最有效是節目能吸引「新一代」,收看方式可以各適其式,但知易行難。
資深傳媒人張圭陽先生近期走訪叙利亞及阿富汗,近距離觀察這兩個飽受戰火蹂躪的西亞國家今天的面貌,他深入各地,了解人民的生活實況,足跡遍及多個城市和鄉郊。一起聽聽張圭陽先生踏足西亞大地的所見所聞。
此唐詩課程為「傳承・詩詞伴我行」計劃,首個結合唐詩課程、航天科技、朗誦比賽和詩詞之旅的文化傳承項目一部分。
北京大學歷史系主任王奇生教授認為,楊天石教授在非常時期都沒有中斷學術研究,十分難能可貴。他以「中國知識分子最後一代通才」來評價楊天石橫跨文史哲的寬廣學術視野。
直到現在,我還會吟誦崇基學院學生會會歌「鞍山蒼蒼,吐露洋洋」,還有院歌「漫漫長夜,屹立明嶝,使命莫辜負。學成致用,挽救狂瀾,靈光照寰宇」,這些至今仍是我在持守的精神。
朱棣文教授引用美國政治家羅拔甘迺迪的說話,表示GDP衡量一切,除了使生命有價值的東西。為了達到減少2攝氏度的目標,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必須在本世紀末之前變為負值。
李金強教授特別指出,20世紀上半葉,中國教會重視「愛神愛人愛教會」,但更重要的是「為國為民為社會」;重視國家觀念,是華人教會的特色。他坦言,沒有「為國為民為社會」的精神,是香港教會現在面對的最大問題。
李金強教授表示,基督新教在香港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42年,唯早在1807年,馬禮遜(Robert Morrison,一譯摩理臣)受倫敦傳道會派遣來華傳教,成為外國來華的第一個基督新教傳教士。
政府機構、廟宇、大專院校在有關方面犯下的謬誤,依然時有所聞,貽笑大方。可見九龍寨城公園事件的教訓,早已被遺忘。詩詞聯格律的推廣工作,依然任重道遠。
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專資會)4月14日(周五)邀請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學術及對外關係)暨歷史系教授、立法會議員劉智鵬教授,分享在當在地緣政治的語境中,如何閱讀中國歷史。
九龍寨城在兩岸四地甚為知名,遺址所興建之公園也參與了香港國際形象之建構。若因園內詩聯撰寫不慎而產生格律訛誤、進而貽笑大方,香港所承受的損害遠非木石毀棄之費用可以彌補。
唐代人如何讀詩?學生初學平仄格律,應該如何入手?「傳承・詩詞伴我行」計劃請來粵音專家、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榮譽教授何文匯舉行座談,一起聽聽他的分享。
民國初年,孔教會及兩次「國教運動」失敗後,陳煥章等人南來香港,1930年創立孔教學院,為香港的孔教運動興滅繼絕,添薪加火,至今已83年,他們如何守護「花果飄零」的傳統文化?
香港資深傳媒人員聯誼會、明匯智庫合辦薈萃沙龍。資深傳媒人盧永雄、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客席高級講師張少威大談中美角力,以及港人對此的了解有多深。一起聽聽。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contact@master-insight.com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