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傑志神父旅居意大利近20年,在意國當司鐸。

天地人和

《天地人和》是一個平台,透過譚傑志神父書畫篆刻和神修拾穗(spiritual reflections),來一次心靈之旅(spiritual journey),或許你有另一番體驗和感悟。

《武藝傳承──香港葉問詠春口述歷史》發布會於香港中央圖書館演講廳舉行,難得請到六大傳人的代表到場交流。

葉問詠春

葉問在1972年因肝瞻病逝,2022年是問公逝世50周年紀念,我知道李家文博士將籌劃各項大型的活動,希望讓中國的武藝詠春能進一步發楊光大,我們要拭目以待呢!

《媽媽的神奇小子》導演尹志文到學校,與師生分享自己的經歷。(筆者供圖)

從電影教學到生命教育

通過「看電影、愛生命」的教學活動,讓學生有機會探討生命議題,建立正向的價值觀,創造自我生命的意義,協助孩子順利適應實體課程和校園生活,從懷抱夢想切入,提升心理健康和「情緒免疫力」,茁壯成長。

作者在廖孖記腐乳店前合照。

Discover HK

香港旅遊發展局的「大城小區──深度探索西九龍」體驗非常成功,學校也可以參考路缐,自行帶學生前往不同富有文化特色的地方及地標參觀。

學生將廢棄月餅盒擺成"HOPE"骨牌字樣。(作者提供圖片)

月光寶盒

每年中秋節後,月餅盒回收成為一個備受關注的問題。為了減少資源浪費,培養孩子們的環保節約意識和綠色低碳生活習慣,學校開展有趣的「常哦行動」之月餅盒回收活動。

《老公~你好悶》是由資深的舞台劇導演張之珏先生執導。

舞台劇的魅力

《老公~你好悶》舞台劇一連數日在香港藝術中心公演。我最欣賞張之珏的慧眼,他發掘了周潤發的演技、古巨基的歌唱天份和梁非同的喜劇感!張導演是眾人的伯樂,能創不老。

大埔安祥路是一條種滿大樹的大道,每次路過,都倍感輕鬆!(圖片:香港巴士大典)

談安説路

中國人最重視「安」,經常説「請安」、「早安」、「午安」、「晩安」,生者祈求「安樂茶飯」,死者祈求「安詳離世」。如果問中國人一生何求,或許是安居樂業,做事心安理得,俯仰無愧,安心自在。

鴿子常常成群結隊滿天飛,弄得一地羽毛雀糞,確實是擾民之事。(Shutterstock)

麻雀與白鴿

愛雀鳥的好心人應讓鴿子和麻雀、麻鷹一樣,自力更生,不必靠人,才能激發與生俱備的生命力,求生本能。胖胖的鴿子不美,或許已有「三高」,請市民高抬貴手,只看勿餵,不要「好心做壞事」呢!

小學階段的中秋節令人難忘。(Unsplash)

談燈籠,說月餅

紮作燈籠和製作月餅都是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們的祖先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味道和玩意,承載着無限的回憶和愛。我愛「月是故鄉明」,不愛全球化的無根呢!

子貢和宰予都是「言語」的高才生,能言善辯,是外交的人才。但是,子貢也是「政事」的人才,他也經常問政。(灼見名家製圖)

亦士亦商的子貢

子貢曾獲其師孔子稱為「瑚璉之器」,有一次齊國大夫田常要出兵攻打魯國,魯國國小兵弱,情況岌岌可危,他是如何「一舉而動五國之政」,盡顯其能言善辯、從政的才能?

杜甫是生不逢時的,因為唐玄宗早年厲精圖治,有開元之盛世。可惜「亢龍有悔」,晚年沈迷玩樂,荒廢朝政。(灼見名家製圖)

悲天憫人的詩聖

杜甫的詩詳細記錄了唐朝由盛轉衰的二三十年社會的急劇變遷,他的作品有如「詩史」一般,令人深刻體會到人民的悲慘命運,當年英俊聰慧的杜甫是如何寫下這些廣為傳誦的詩?

「施恩莫望報」但「得人恩惠千年記」,可況是生我養我育我的父母?(Shutterstock)

我要感謝誰?

孝是自自然然的事,無需刻意做作!父母都是自己最需要感謝的人,沒有他們,便沒有你的一切。人生的健康壽夭難料,行孝要及時,避免「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

慈幼、基蔭和達善的校舍都是一模一樣的,當年的設計是六層高火柴盒般,每層有四個教室,地下是操場。(Shutterstock)

回母校

我在當年下一丙的班合照中的第二排第二個,彷彿是五十年前的陳家偉,歲月如梭,時光荏苒,一代又一代,老師漸老,但作育英才是一生的職志呢!

為了解音樂背後深奧的學問,孔子長途跋涉,專門到訪魯國的著名樂師師襄子。

學無常師的孔子

為幫補家計,年少的仲尼也自願去當時的卿大夫叔孫氏處當牧童,負責看管牛羊,所以孔子説:「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但「千金難買少年窮」,仲尼也累積了許多生活的技能和智慧。

孔丘的射藝最受人稱頌,精通五種箭法,百發百中,可謂文武雙全。(Shutterstock)

孔子的少年時代

童年的孔丘已非常喜歡玩祭祀的「遊戲」,學習儒人的禮儀,有關祭天、祭地、祭祖,甚至喪禮的儀式等,他都感興趣。每每都興緻勃勃的去演練,幾個時辰也樂此不疲!可以説孔子是天生好禮的。

我十分欣賞制定港大校訓委員會的成員,他們對中國文化有深厚的認識。(Shutterstock)

明德格物

港大的校訓是「明德格物」。「明德」和「格物」兩詞均早自《大學》,分別是三綱領和八條目之首,反映學習的過程是有明確次序:知之為始,能得為終。

因為電視劇的吸引,所以我真的看了幾套金庸小說。(1976年《書劍恩仇錄》電視劇照)

《書劍》的傳奇

1954年,香港的兩大武學高手吳氏太極的吳公儀和白鶴派的陳克夫因事相約到澳門擺擂台比武。消息一出,旋即引起哄動,一時間市民在茶餘飯後紛紛談論,迅速成為城市熱話。

第3頁,共5頁 1 2 3 4 5

按類別瀏覽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