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世靜美

隱世靜美

有些人以為大學是避世清靜地。在校園的樹林結一小廬,看來真像高人隱居之所。不過,大家都知道隱廬在香港幾近不可能。首先,這地方已沒有甚麼空間讓你結廬。其次是社會現實無處不在,就算你在郊野築起草廬,各種現實也會找上門來。

霧鎖中環

霧鎖中環

香港真的不再一樣。 曾經一度是較為清晰穩定的中環價值,如今受到史無前例的挑戰。後佔領年代,社會價值戰將持續不斷,這是可以預期的。

新生命

新生命

小孩自呱呱落地第一秒䦕始,他們的一切皆成為父母影像紀錄的對象。有了手機和社交媒體,無論是小孩的發育寸進,或是舉手投足,以至情緒起伏,都逃不過父母的鏡頭,永遠記存於雲端,成全了人類個人史新紀元。

複雜都市

複雜都市

香港都市這樣複雜,加上近期社會的撕裂,影像上如何表達?我走過西九,看到紛繁的工地和改道、背後的高樓大廈、和扭曲的玻璃牆膜反影,自然有所聯想,是以按下快門。

日色的誘惑

日色的誘惑

每年到了秋色怒放時節,港人又會依照楓葉時間表分赴日本各地,追看繽紛的色彩光影。其實中國也有不少地方有秋色,何以港人多捨近而圖遠,好舊而不愛新,那又是一個有趣的問題。

課堂與街頭

課堂與街頭

傳統以校園再放不下一張書桌比喻社會衝擊校園,打破靜心讀書的心情與環境。現在香港面對的不是甚麼外敵入侵,只是要不要民主,要甚麼樣的民主的問題。就是這樣,社會撕裂了,校園早已躁動不安,至今餘震仍然強烈。

想像與現實之間

想像與現實之間

我發現小說涉及時間、空間、命運、想像與現實多方面的關係,加上小說本身就是一種虛構現實,而我的照片中探究現實與想像的關係的也有不少,所以就決定以「現實與想像」為題集合數十張相關的照片,作為小說的抽象配搭。現實與想像之間有無限的可能性,可以是現實與想像不同程度和多種多樣的混合。有現實才有想像,也因為有想像才有現實。

抗爭運動的藝術

抗爭運動的藝術

這些作品是集體創作的,當中或是有人主導的,或是無名的。不過,每位作者都應該有他和她的故事。佔領運動的藝術表達遠不止這些,還包括無數的畫作、平面設計、原創歌曲、舊曲新詞、攝影、錄像等等。很多的作品都會隨着運動的過去而過去,但是雨傘的符號和以上有些作品,應該會留在集體記憶中,甚至有一天可能成為香港博物館真實的展品。不過,那是遙遠的事,現在趁作品還在,趕快按下快門。

旺角群像

旺角群像

自佔領後,旺角的空氣似乎乾淨了,有時更配上歐洲的藍天白雲,景觀變得超現實。還在佔領的初期,抗爭者席地而坐,除了青年學生外,中老年人也不少,平均年齡比金鐘的要高,衣飾裝扮則較為隨意,穿汗衫者和紋身漢點綴其中,滲透着旺角複雜多元的味道。最超現實的是各色市民街坊團團圍坐在馬路上,安靜地聽大專老師講課,或是自己排隊輪流起立演講。為了公平和息事寧人,大會規定每人只能講兩分鐘,連糾察都要受此等限制。遇到實務爭議,好像要否釋放路中的巴士,當場就投票,少數服從多數。

抗爭新一代

抗爭新一代

不管我們的政治態度如何,大概不能不同意他們有無比的精力和衝勁,有他們的想法,有他們的道理,甚至為了理想而無畏無懼,跟傳統青年學生很不一樣。時間無疑是站在他們那一邊。老一代的抗爭者也清楚意識到,青年學生已經進入中心角色,他們只能在旁敲敲邊鼓,提供茶水、經驗之談和道義呼應。至於統治者,他們要想的,是在未來三十年如何跟這抗爭一代打交道。

廣場空間

廣場空間

雨傘運動開拓了香港的政治想像,也擴充了港人的空間想像。當大量香港市民湧上街頭,走向馬路,本來是車流不斷的行車道忽然變為讓人可以靜坐、對談、集會、抗議和散步的民主廣場。跟歐洲不一樣,香港只有置地、新城市等商業性「廣場」,沒有真正的戶外廣場,更談不上甚麼廣場文化。這場運動一夜之間為香港添置了五、六個大廣場,包括公民廣場、自由廣場、金鐘民主廣場、銅鑼灣廣場、旺角廣場等。這些臨時廣場人多空間大,蹓躂其間,發覺處處是景,上下左右都值得按下快門。

第2頁,共2頁 1 2

按類別瀏覽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