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智慧與人生管理

許多年輕人長於菲傭之手,不愁衣食,自私自利,是非不分,只管做自己喜歡的事,怎會懂得辛勞、忍耐、犧牲與公義的重要?(亞新社)

風雨中的香江情懷

香港現今的情況讓大家更明白《易經》物極必反的自然規律,也是人性管理與社會發展的正反兩面教材!這次天災人禍,是我們最佳的學習個案,治世之災皆為祥瑞,尤其是當權的管理者,更應好好學習居安思危、未雨綢繆。

與程翔兄再論正義

與程翔兄再論正義

紙短情長,言不盡意,熱切祈盼,與兄攜手,一起「救救港大」!無論誰對誰錯,一切紛爭,必成過去。是非自有公論,兄弟鬩牆,骨肉相殘,徒添笑柄。我倆已是耆老之年,快將復歸故土,屆時,但願我倆皆能雙雙在天堂上再相遇,促膝談心。

與程翔論「明德格物」

與程翔論「明德格物」

(編按:8月初,程翔於《明報》登出〈中共從幕後走到台前——從《人民日報》社論談起〉一文,表達對於港大陳文敏委任風波的見解。8月15日,彭泓基刊登文章〈與程翔兄論正義,攜手救救港大〉回應。而後程翔又登〈怎樣明德?如何格物?與建制派校友商榷〉一文發表意見,今彭泓基再作回應。)   8月20日在《信報》論壇上(註1),程翔兄發表了〈怎樣明德?如何格物?與建制派校友商榷〉一文。指責對「建制派校友」為「氣稟所拘」、「物欲所蔽」,是以「有時而昏」等紜紜!鴻文剛刊出,已有校友傳來,問我如何回應?閱畢,不明所謂「建制派校友」是誰?希望不是指我們「支持十大院長聲明校友組」。若然,則有扣帽子之嫌。葉建源兄等亦以「等埋首副校友組」稱呼。 凡經過文革洗禮的,都知道扣帽子的伎倆與禍害,君子不屑為也!若真要把我們標籤,那就乾脆叫我們是「守護母校派」好了!若不是寫給我們的,我也嘗試在此回應一下。佔中以後,社會極度撕裂,昔日相濡以沫,守望相助的獅子山下情懷不再,人們的價值觀混淆,是非顛倒,一切從陰謀論出發,常以「二元價值觀」來批判, 不同政見者,非友即敵,令人痛心。大家都是愛護香港大學的校友,分什麼建制或非建制?黃與藍?這世界,本來就是五彩繽紛的,為何只有兩種顏色?   「明德格物」與儒家精神   程翔兄提出的「明德格物」與「三綱」(註2)、「八條目」(註3),是儒家的基石,是每一個中國人道德與行為標準的始點,也是立身處世與做人的基本道理。所謂「明德格物」與「正心」,皆藴涵著客觀理性、不偏不倚、兼容並包的精神。而更重要的,是要參透儒家的精粹。 中國文化認為「天道遠而人道爾」,是以倫理道德為核心、重人倫、內心修養與自律,內聖而後外王。若有紛爭,重以理服人,以和為貴,盡力以協商的方式解決,減少人為的禍害。所以《孫子兵法》主張「不戰而屈人之兵」,絕不鼓勵屠城和殺戮。而西方文化,則以宗教信仰與外在法律為重,堅持人權和個人意志,喜以武力鬥爭(包括少數服從多數)來解決紛爭,兩者有顯著的分野。   道是自然規律與萬物的本源,與西方基督文化的「上帝的旨意」,有異曲同工之義。因此道德就是衡量行為正當與否的觀念標準。凡合乎這種標準的行為,就是德和善。倫理就是人與人相處的規範。缺乏倫理道德,人們就會自以為是、為所欲為,天下大亂。這也是現今社會的動亂之源。中華文化最精微之處,就是要教如何做人,做一個懂得善德之人!一切行為,講求合情合理合法。這與是否受過高深教育,是兩回事。尤其是今天香港的教育,倫理道德已不再被重視,是以導致人們的思想是非混淆。   上天有好生之德,而生的表現,就在於「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每個人天生的稟賦都不同,因此人們要享有安寧的生活,和諧相處,就需要有一套相互認同的行為規範,這就是禮。「禮之用,和為貴」。以仁為出發點,用愛心去與人相處、珍惜萬物,就會得到安寧與和諧。禮是人與人間相處之道,包括長幼有序、尊卑有分、貴賤有等、各安其分、各盡其責等基本原則。再加上五倫(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隨、上敬下忠、朋友互信)合情合理的人際關係,才能建立和諧社會。而其中更包含了謹謙讓、博胸襟、自尊尊人、愛己愛人、守本分、盡責任、知進取、守法度、務實際、重誠信等德性。所謂和並非和稀泥,而是相互尊重,以禮相待,求同存異。人若缺乏了仁與禮,就會不擇手段,天下大亂。明乎此,就可以開展理性的討論,回應程翔兄的問題。   一、對待7.28 學生衝擊校委會   從媒體當天的報道,學生們(連同校外身份不明人士)蠻強闖入議會,隨意高聲指罵呼喝,衝擊、禁止委會們離開,並以「可恥」來辱罵委員。姑勿論是否違法,已很明顯地缺乏愛心和尊重,違反仁與禮的原則。雖未必違法,但這已構成應被譴責的行為。為什麼香港最高學府會發生這樣的行為表現,當然有它的原因。打個比方,若我很不喜歡一個人,是否可以隨意打他、罵他?是否應有比較文明的方法去解決紛爭?我們都很痛愛年輕人,他們是未來社會的棟樑,但慈母出敗兒,這是最簡單的育兒之道。要培育菁英成才,必須適度,不能枉縱,無法無天。...

與程翔兄論正義,攜手救救港大

與程翔兄論正義,攜手救救港大

正義有不同角度去理解,有一個很好的例子:三位年輕人在爭奪一枝長笛。第一位說他應該擁有它,因為只有他會吹奏,會吹的人卻得不到,所以不公正。第二位認為應是他的,因為長笛是他親手製造的。第三位則是最窮的,所以他認為應歸他所有。這三位都各有其公正的理由。

香港民主運動往何處去?

香港民主運動往何處去?

未來的香港,全看當政者是否有愛民如子、胸襟廣闊的道德修為與管治智慧。而迷亂的港人,更要明白今天的一粥一飯,得來不易,需時刻警惕,生活在喜悅豐盛、感恩和知足裏,學懂「活在當下,展望未來」的幸福之道。無論未來路向如何,要脫出今天香港的多難困境,不是盲目的抗爭與權柄的揮舞,而是需要齊心協力的勇氣、智慧、寬容與合作、更重要的,是一顆仁愛之心。

何謂普世?誰的價值?

何謂普世?誰的價值?

綜觀近代世情,所謂普世價值,實已墮落為西方社會強行推行自己的文化、價值觀的工具。它們把自己置於道德的制高點上,排斥一切異質文化為異端、邪惡、妖魔。弱小者只能逆來順受,無法抗拒。有一位在國內的傳道者曾如此懺悔:「我的任務,就是每天致力如何使中國人信奉上帝。不管他們原來的文化和信仰。」這儼然是一種不民主、不平等的強權政治與文化。

普世價值與中港矛盾

普世價值與中港矛盾

不同的文化代表着人類不同的生活方式、宇宙和價值觀等複雜的思維。文化是一個隨手拈來的普通術語,但卻沒有一個能得到普遍認同的確定涵義。西漢劉向編的《說苑・指武篇》:「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當中的文化,意思是文德教化,源出《周易》:「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指文治與教化。這裏也帶出一個理念,就是先禮後兵,教而不化,就要用武力征服。因為歷史與政經形勢,中港關係錯綜複雜,回歸後,中央對香港呵護備至,如今發生佔中運動,是明顯的不服。這不能怪中央與國人會感到香港人「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其後將採取的策略和態度,順理成章,路人皆見!

從民主制度與佔中反思香港未來

從民主制度與佔中反思香港未來

香港現在的政制,是一個不倫不類的畸形制度,完全不符合許多民主制度行之有效運作的模式。當人民對政府官員不滿意,根本沒有反駁和撤換的機制,因為有佔大多數議席的建制派非理性地護航。由此怨氣日深,經過多年積累,遂醞釀出今日佔中的浪潮。其背後真正的動機,是反對這無理的機制與無能的政府。

悲劇的誕生——甲午928風雲,敲響了香港沒落的喪鐘?

悲劇的誕生——甲午928風雲,敲響了香港沒落的喪鐘?

這不能全怪「三子」及有關的「有識之士」。書生論政,從來就只談理想、一腔熱血、擇「善」固執、不顧實際、對人性的陰暗面缺乏了解和警惕,對鬥爭與戰略,毫無實戰經驗,因此很容易被騎劫與發生偏差。因為躁動,不曾深思熟慮,低估可能出現各方複雜的情況,因此必然荊棘滿途。加上群眾運動的時空互動變數太多,極難控制,如何能統一行動,如臂使指?單看跟政府談判的準備和過程,就破綻百出。

各方不臨崖勒馬,香港劫數難逃

各方不臨崖勒馬,香港劫數難逃

此時的中國,面臨內憂外患、國際形勢緊張之際,中央怕亂、防失控的心態,是很容易理解的。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經濟成就斐然,但腐敗成風,貧富懸殊嚴重,剛履新的習李班子,自然憂心忡忡。凡事物極必反,過去大量印鈔、擴張、放任的政策必須改變。過去對香港的放任,已孕育出一大批愈來愈激進的社會分子,有見及此,中央的政策開始收緊,從柔變剛,是發展的必然。

第1頁,共2頁 1 2

按類別瀏覽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