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化解高齡貧窮隱憂

如何化解高齡貧窮隱憂

香港現時有近一半年長住戶居於公屋,若要為長者提供支援,重點顯然應在於容許現時住戶以廉價購買所居單位。利用名下物業作為養老資本,以及惠及後代的遺產,實為不少文明社會的傳統做法……

新界發展與英國殖民管治特色

新界發展與英國殖民管治特色

蒂德里克(Kathryn Tidrick)教授所著《大英帝國與英國殖民管治特色》(Empire and the English Character)書中有一段別饒意趣,寫英屬錫蘭總督克利福德(Hugh Clifford)爵士如何「百思不解,為何相較於大英帝國,其他帝國要多花如此大量的人力,才能把屬下殖民地的原住民管治妥貼。既然英國派駐500名官員就能管好人口三億的大國印度,何以法國非以200名官員統治人口僅得150萬的小國柬埔寨不可。」......此書的題材令我再度思索英國殖民政府於1898年入主香港之後,與具強烈抗拒情緒的新界原居民周旋的一段歷史。

住屋問題不單關乎棲身之計,還影響事業發展。(亞新社)

公義防線 四面楚歌

在資產價格高踞不下的形勢下,社會上財富分布已形成「有產階級」和「無產一族」,社會不公平現象日益惡化,並出現部分中產階級下滑之勢,這究竟是結果不平等抑或機遇不平等?若將公屋單位私有化視為恢復自然秩序,則自不然可說合乎公義……

香港與北京重建互信,刻不容緩!

香港與北京重建互信,刻不容緩!

激進派言過其實的煽動技倆,令人誤以為政治抗爭可解決所有問題,但其實只是在北京政府與香港社會之間種下互不信任的禍根,令各方討論議題更難取得進展。要一國兩制成功,香港必須與北京政府攜手跨步向前、竭誠合作,但需要極度互信。

規管無度 發展受制

規管無度 發展受制

1962至1965年期間建築狂潮席捲全港,但隨後接踵而來的經濟衰退,令早前暢旺的樓市在1965年中至1969年末崩潰,「流產」地盤矚目可見,1967年暴動亦於期間發生。我懷疑是因為當時的建築狂潮,導致銀行擠提,經濟衰退,租客被迫遷者眾,導致民不聊生,暴動於是一觸即發。由此足見,當時立法與規管釀成始料不及的後果有多嚴重。

高地價現象的規管枷鎖

高地價現象的規管枷鎖

我曾作出估計,若能解除自上世紀1970年代中以來實施的一項規管措施,亦即容許公屋單位私有化,可令本地GDP每年增加0.5%至1%;40年下來產生的經濟進帳實屬天文數字,讓香港GDP較現時高出21%至47%,為政府庫房帶來4,300至9,500億進帳,即使現在實施公屋私有化,使原本受規管措施所剔除的價值得以恢復,亦能為目前GDP帶來25,000億進帳。

1980年前後的教育機會

1980年前後的教育機會

政客多以收入不均日增為由,要求把收入重新分配,但此舉只能壓低收入不均的表面數據,不能消除導致收入不均的真正因素。只有增加教育機會與維持父母婚姻健全家庭,才可制止不均現象趨升。

李光耀的政治寶鑑

李光耀的政治寶鑑

隨着李光耀時代過去,新加坡將須在夾縫中摸索前進,一方面守護其開國元勛以畢生智慧和毅力所建立的一切,一方面亦須面對受過高深教育、成長於繁榮社會的新一代,正視他們為爭取個人和集體表達自由而訴求日增的趨勢。

再談香港的高地價現象

再談香港的高地價現象

假如將公屋私有化,則超過三成的香港選民隨即搖身變為業主,本應大受歡迎,卻偏偏有小眾大唱反調,部分反對者聲稱此舉等同為租戶提供「雙重福利」;此說未免牽強,因為從另一角度看,廉租亦大可看成「不完整」福利。是以如此論調純屬政治上的語言偽術,實質上毫無意義,目的是誤導公眾。

香港的工作時間是否過長?

香港的工作時間是否過長?

資料顯示1960年每周平均工作時數為52.4,1985年降至47.7,至2014年進一步跌至43.3,香港工時一如世界其他地區,呈現為人熟知的「倒彎」勞工供應曲線(backward-bending labor supply curve),亦即工資上升,勞工供應反出現跌勢。就業者隨着財富愈多,會投放較多時間到餘暇或義務工作時間……

非理性政治的浪漫根源

非理性政治的浪漫根源

反抗理性秩序的思想,源於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的德國浪漫思潮。當時他們全盤否定人類行為及普世均有合理秩序的理念,認為真理乃是相對而非絕對、各種思想無須協調、矛盾與爭拗永遠存在、理性不能帶來希望……

中國官員貪污現象之今昔

中國官員貪污現象之今昔

隨着中國城市化和「一孩政策」的後果所及,大大撇除了地方親屬關係對新一代接班人的影響,應有助促進國家在政治、經濟兩方面的現代化進程。習近平的政治功績,一如鄧小平的經濟功績,若能為市場增長及精簡官僚制度製造足夠空間,可算是恩澤綿長。

希臘與香港——理財異法、政治同途

希臘與香港——理財異法、政治同途

放眼希臘,該國選民縱使能藉着投票讓激進左派聯盟政府勝出以宣洩心中憤懣,卻無法憑選票解決經濟問題,同理,無論上街遊行抑或推行泛民爭取的更民主的政治制度,都難以縮窄本地「無產一族」與「有產階級」的貧富差距;歸根究柢,香港需要的是一套明智的房屋政策……

非牟利機構的競爭與透明度

非牟利機構的競爭與透明度

開拓政府以外的資助來源,目的在於鼓勵非牟利機構奮發,並按照牟利企業做法參與市場競爭;唯有「第三界別」也能有效創新並提升生產力,才可望為因經濟轉型而流失的就業者建立足夠優質職位,紓緩本地收入不均的現象。

誰是科技新紀元的大僱主?

誰是科技新紀元的大僱主?

不少人都認為人類社會已進入第三次工業革命時代,隨着機械人及自動化發展,生產力及效率將大為提高,令企業界大受裨益。然而,專家認為這對就業市場產生頗大沖擊,且會使不均現象更加惡化、對提供社會安全網造成更大壓力,為社會與政治層面帶來重大挑戰。

先同化、後叛亂的歷史探源

先同化、後叛亂的歷史探源

法國《查理周刊》(Charlie Hebdo) 遭到恐怖襲擊,三名被射殺的聖戰分子均為生於巴黎的移民後裔,其中兩人為阿爾及利亞裔,另一人為塞內加爾裔。暴行實為先歸化而後造反之心態的寫照,這類移民來自政治上臣服於收容國的地區,往往發現本身文化根本無法見容於身處的社會,即使在當地出生,往後亦會變得懷有異心,最終採取政治抗爭行動。

2017年普選機不可失

2017年普選機不可失

面對兩難的困局,究竟香港應否接受「袋住先」的建議,在真正普選之路上踏出新一步?抑或任由原有建制崩壞至無可救藥?市民又能否以爭取提名委員會及立法會選舉將持續改革的可信承諾的大前題下,從而構思出未來發展的可行之道?為香港打破困境?

時間與金錢充裕的因與果

時間與金錢充裕的因與果

年輕就業人口是職場創意的一大泉源,年輕人入職機會減少,自然對經濟產生不良影響;近30年來社會不均現象日益嚴重,向上流動途徑受阻令人氣餒,更引起政治後果;年輕人很容易誤把社會不均現象視為社會不公的產物;事實上,社會不均現象主要因經濟急劇增長所致。

論世代矛盾與青年向下流動趨勢

論世代矛盾與青年向下流動趨勢

回顧法國大革命第三級議會(Third Estate)中,一名領導人物曾說:「何謂第三級議會?可說是無所不包。在現行政制下至今有何作為?簡直是全無作為。又有何抱負?當然是想有所作為。」對於香港社會中自覺未能一展抱負一群的所思所感,這番話可算是最佳演繹。當務之急,其實不在經濟的向上流動性,而繫於政治的向上流動性,藉以使香港在管治上重拾正軌,並妥善應對經濟增長持續放緩、貧窮及不均日益惡化、中產階級收入漸降、樓價日漲,以及其他各項社經挑戰。

九大理由向民粹式民主說不

九大理由向民粹式民主說不

香港能否在《基本法》框架中找到出路,提升以行政主導的政府的代表性、獲廣泛民意支持的問責性以及認受性?若能成功,則香港經驗堪足為中國甚或世界各地提供借鏡。香港人雖然未必具備足以解決目前困境的智慧,但事已至此,實也別無選擇,但願改革之需終能激發創意。

佔領運動與民粹式民主之剖析

佔領運動與民粹式民主之剖析

佔領運動結束後本地政治生態面貌如何,目前固然未可預料;有謂北京政府將進一步收緊對香港的政治操控,而本地各方則會加緊尋求化解社會深層矛盾之道。大部分人則認為,在政治僵局足以癱瘓政府的形勢下,香港公共決策質素恐怕會從此走下坡,也有人預測本地民主運動將使社會更形分化,讓民粹主義乘勢而起。香港的民主政制或已陷於前路茫茫的險境,今後何去何從更堪憂慮。未來發展是自由民主制抑或民粹式民主?

民主政制能否解決社會積弊

民主政制能否解決社會積弊

香港所面對的也是西方國家的社會積弊,即富裕而又發達社會所遇到的問題。當前部分佔領者及泛民主派政客把社會積弊歸咎於尚未完成的民主政策改革,如此論斷難以令人信服。事實上,即使其他地區的民主政體亦未能解決同樣的社會積弊,要解決香港的社會問題,單靠政治方案根本無濟於事。

發人深省的《蒼蠅王》寓言

發人深省的《蒼蠅王》寓言

我的子女在中學時期都讀過 William Golding 的小說《蒼蠅王》(Lord of the Flies),我們一家人曾討論這個「敵托邦」(dystopia)故事的情節、人物、主題;我在香港大學講授的「法律、經濟、國家」課程亦將此納入教材,藉以講解英國政治哲學家霍布斯(Thomas Hobbes)的自然狀態觀(state of nature)。書中故事敍述一群英童流落荒島期間力求自治而終於失敗收場的一番慘痛經歷,讀之令人哀傷,但箇中寓意發人深省,老師、家長不妨與學生、子女齊齊研讀,細味故事中的深意。

置業能力與青年抗爭行動

置業能力與青年抗爭行動

香港是資本主義社會,當資本分配出現嚴重不均,便會衍生政治問題,現時在街頭表達訴求的年輕人,正是在資本擁有權差距日益擴大年代中成長的世代。要從當前政治困局破繭而出,必須在房屋政策上加以大刀闊斧,我認為只有由普選產生的行政長官,才有足夠勇氣及授權解決問題。房屋問題一日未能解決,則以為現行政制安排是社經困局罪魁禍首的錯覺,只會世世代代不斷延續下去。

重拾政改動力,如期普選特首

重拾政改動力,如期普選特首

即使人大8.31決議已成定局,香港仍然大有推動民主政改的空間。有關立法會改革的種種政治議題,至今仍未展開;特首選舉提名委員會(除「四大界別」以外)的組成以及委員的產生辦法如何,迄今並未觸及;至於提名及選舉程序的設計,各項有關細節尚待確定。立法會改革與特首選舉在具體安排及落實兩者應如何配合和銜接,現階段更完全未經考慮。換句話說,香港政制的民主程度要接近英、美制度,如今依然有空間。

自下而上:泛民政改論說剖析

自下而上:泛民政改論說剖析

九七回歸後,建制派論說雖然足以左右不少重大政治決策,卻一直未能在社會上獲得足夠認受性;當前困局出現,在於九七之前未能整合出一套清晰的政治論說所致。建制派論說由於缺乏某種關鍵元素,以致未能回應自下而上論說中種種備受公眾關注的要素。兩大論說各執己見,香港的政治矛盾更難望化解,而處於夾縫的中間派恐會被逼表態支持那一陣營,難以保持緘默。

對民粹主義的憂慮

對民粹主義的憂慮

建制派論說相信香港在欠缺民主的情況下仍能作出妥善的政制安排。不少現有安排早已編入《基本法》中成為重點內容。歸根究柢,從零開始構建民主政制而要一步到位,難免牽涉極大風險;傳統智慧亦主張除非逼不得已,否則不應輕言破舊立新(never mend something that is not broken)。

佔中運動感言——馬上治療社會創傷

佔中運動感言——馬上治療社會創傷

海外傳媒給香港年輕人連日來的抗議行動冠以「雨傘革命」之名,實在大錯特錯,他們的政治訴求不在推翻政府,而是在本來已極為自由的社會爭取較大程度的民主而已,又豈能稱之為「革命運動」?這無非是在本地開放多元社會孕育下,理想主義者和學生在道德層面的抗議行動,但這場運動恐怕有逐漸失控之虞。

香港民主政制發展的三大主流論說

香港民主政制發展的三大主流論說

在政改問題上持溫和中間立場者,大都傾向支持第三種論說。不過,這派論者日益發現自處於泛民死硬派與建制派的政改主張夾縫中,他們既不擁護「自下而上」的政改方式,亦寄望未來民主政制能在毋須與中央對抗的情況下有所發展。他們相信「一國兩制」只有在雙方互諒互讓的基礎上方能實現。

第3頁,共3頁 1 2 3

按類別瀏覽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