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果以三條紅線的標準去要求國企,其實很多國企一樣未能合規。尤其是大量民企爆雷後,他們為了迅速籌集資金應急,不得不減價賣樓,或把原先打算長期投資的收租物業也出售套現,令市場上供過於求的形勢變得更加嚴峻。
只要土地供應充足,香港住屋階梯分三層已夠。第一層是公屋,照顧的對象是那些連在私人市場租樓也負擔不起的人。第二層是為所有香港人而設的「港人首置自住房」。第三層是完全不設限的私人住宅市場。
今天香港正處於歷史的重大轉折點,多方面需要撥亂反正,我們不能迴避分析大勢及檢視過去政策的某些不理想後果。有三個對經濟有重大影響的因素須討論一下,它們是土地、人才與地緣政治,這三者又是互為影響的。
中國房地產行業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佔該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三成。儘管中央對內房對產業釋出政策善意,包括不提「房住不炒」等字眼,以及鼓勵金融機構支持內營房企,但仍未能掃除陰霾。
碧桂園內債停牌事件持續發酵,它會否成為恆大2.0?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指今年首7個月全國房地產無論在開發投資、住宅投資、商品房銷售面積均呈跌勢,中原集團主席兼總裁施永青擔心,民企惡化會蔓延到國企。
隨着內房債務問題影響不斷擴散,不少內地信託公司旗下與內房相關的理財產品頻傳爆雷。若中融信託爆雷事件屬實,有可能成為中共建政以來金融涉險最大爆雷案。
今年初曾被監管機構選為模範民企的碧桂園,踏入7月負面消息不斷,先是配股集資計劃觸礁,又預告中期業績虧損,和7月銷售大跌等壞消息,最新的是兩筆美元債未能在到期日付息,可能掀起新一輪的內房債務違約風暴。
所謂「保交樓」,政府要求開發商先集中資源把房子建出來,不讓小買家血本無歸。但實際上,開發商對合約供應商和服務的債務佔了總債務的四成有多,開發商根本不夠資金給排在後面的合約商和服務商。
過去曾有一段時間,本港在土地供應的速度上面對多項制約,其中之一是一些不合時宜或過於冗長的法定或行政程序;另一個則是建造人手短缺。最近,我們在這兩方面都取得了突破。
金管局發出清晰指引,物業可以用資產抵押借足五成,就算那些做生意的業主未必可以向銀行借到錢,但最低限度唔使畀銀行追差額,唔使賣樓還債,少了供應,樓市向下調整的壓力減少,樓價就算再跌都唔會跌得幾多。
財爺樓市政策微調預告,終於有下文。金管局、按證公司上周五下午6時舉行記者會,果然是報佳音,放寬換樓按揭成數,把主導權逐步交回給市場。對於發展商和市民而言,是否一宗好事?
按政府自己的說法,今次放寬按揭,目的主要是減輕首次置業和換樓市民的首期負擔。如果目的真的如此,那政府應在市民置業意欲高的時候放寬按揭,而不是等到市民開始對置業有所猶豫的時候,才來放寬按揭。
金管局周五(7日)宣布,調整自用住宅物業銀行最高按揭成數,同時非住宅物業按揭亦同時放寬。調整物業按揭貸款逆周期宏觀審慎監管的措施能否帶動樓市及經濟?
雖然大多數人會認為太多人去新加坡搶貴樓價,新加坡政府唯有加印花稅來阻止外來人去新加坡買樓。加印花稅來阻止外來人口移入的想法可能有所誤會,真正的目的是阻止已經移居新加坡的人賣樓離開。
如果辣招只是維他命丸之類的補充劑,那長期服用也沒有問題;但很明顯,辣招是一種有毒的偏方,服後是一定會有不良後遺症的。那特區政府就應該不時進行檢討,並有意識地尋找適當的機會及時撤辣。
每當身邊朋友認購「恒基樓」,尤其是經本公司併購的重建地盤,我和同事們都很高興,因為這些由舊樓重建了的樓宇大大改善了市民居住環境,再加上恒地近年在樓盤注入不少藝術元素,令市民居住的環境比昔日好。
我認為現時並非推大型商業用地的好時機,如果這塊地尚未公開招標,那就不妨押後處理。但我反對公開招標後,在有足夠的競爭下,有人出價高過底價,政府仍決定把土地收回不賣。
從種種跡象顯示,國家已經意識到,儲蓄過多並非一種好現象,必須有適當的政策引導這些資金重新回流市場,以免釀成通縮。我相信,人民銀行很快會減息、降準,以降低資金成本,讓更多的資金可以離開銀行系統。
幾十年來,房地產行業從被視為「資本無序擴張」的行業,變成如今的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現在國家想再次借助房地產去拉動整體經濟,以修補在疫情期間經濟所受到的創傷。可是這樣做對現時的經濟環境真的有利嗎?
隨着三年疫情過去,各國迎來開放的新氣象,希望新一年政治回穩,經濟加快復甦。經歷了這許多不平凡事件,本社特別選出「2022年十大國際新聞」,讓我們一同回顧如此跌宕起伏的一年!
政府在10年前針對打擊炒樓而推出的一系列措施,是否應該作出撤銷,以令市民及發展商重拾對樓市的信心?否則樓價再持續滑落的情況下,物業估值亦相應下調,對本港金融體系構成衝擊。
馬斯克為重建外界對推特的信心,將平台以往封禁言論的內部紀錄交予獨立記者團進行整理和報道,相關紀錄揭露以往推特如何與政府部門合作,以達到打壓異己的目的。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