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各大學科研表現卓越,但成果轉化效益不高。歸根究柢,學界與業界側重點不同,大學重視排名、學者潛心的是研究,業界追求的是效益和利潤,目標不一搭檔不易。
中大創業日一連兩日舉行,44隊創業團隊展示初創成果。微軟港澳區總經理、校友陳珊珊回校撐場,主講微軟和OpenAI合作下,旗下產品如何應用人工智能,令企業用戶得益。
為了協助研究和判斷今次暴雨災情,香港中文大學太空與地球信息科學研究所團隊獲取了三幅國家高分三號SAR衛星圖像,對災前、災中、災後情況進行分析,並發送相關政府部門供其研究。
創科的發展步伐急速,《施政報告》必須捉緊因應創科衍化出來的新機遇,辨清社會未來發展所需,制定恰當的政策,為經濟帶來新動力、為市民帶來高質就業機會、配合國家發展,發揮香港所長,貢獻國家所需。
計劃從逾300份申請中,遴選出32名來自海內外不同院校的學生,安排他們到港滬頂尖醫療、製藥、風險投資和生命科技公司實習,以親身體驗行業的創新發展。
啟明創投希望通過暑期訓練營,推動生命科學和醫療健康領域的人才交流,加強內地和香港的科技合作基礎,也讓香港的同學切身感受內地的創新成果和企業文化。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認為,下一步,香港以及深港科技創新合作開發區,能夠充分利用好國家給予的利好政策,儘快落實區內的各種規劃,力爭將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打造成具中國特色的國際科技創新新區。
何建宗教授是香港極地研究中心創辦人,退休後花了幾百萬元開設香港首個北極科研站、造訪南北極達20次、60歲才組隊創業,讓我們一起來聆聽他的故事。
被譽為中國的諾貝爾獎的未來科學大獎公布2023年獲獎名單。今屆共有8位內地科學家獲殊榮,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代表特區政府祝賀。
人工智慧技術在環境、社會、管治(ESG)研究領域大有作為,全球有許多不同應用場景,與此同時香港政府亦大力發展智慧城市,因此這正是大學與產業界研究合作的大好良機。
新田科技城將是北部都會區的核心計劃,港府能否攜手大灣區將其打造為「港版矽谷」,成為全球科創人才的「綠洲」?一起聽聽香港理工大學理學院院長文効忠教授的分析。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著名病毒學家何大一與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7月14日宣布,將聯手成立「全球大流行病研究聯盟」,共同開展新發傳染病研究。後疫情時代,這些科學家們如何溯源究因、未雨綢繆?
新田科技城將是北部都會區的核心計劃,它將如何影響香港的創科發展?政、商、學怎樣在中美關係緊張的情況下展開合作?一起聽聽香港理工大學工程學院院長文効忠教授分析。
在香港書展「心靈勵志」的講座類別裏,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的新書分享是最曯目的講座之一,除了分享其新書《吾生有杏3 天涯何處覓吾醫?》外,也分享了他十年院長生涯所遇到的人與事,以及對未來醫療發展的願景。
國際高科技人才難求,香港需要完善新田科技城的條件,才能在爭奪人才戰脫穎而出。此外,如何保育新田原有文化和環境也是值得大家關注的議題,理大文効忠教授特別接受本社專訪,分享他對科技城規劃成宜居地的見解。
2023年的《財政預算案》中提及「南金融,北創科」政策綱領,但在創科發展上卻被人詬病欠缺焦點。本社為此專訪香港理工大學工程學院院長文効忠教授,今日率先刊登他對香港創科發展的機遇及挑戰的看法。
「國家強大」是一種生存本能。這種潛意識一直沒有跟隨時間改變; 然而,今天「做強的模式」已經發生了變化。無論技術上或數據上,人工智能改變了強國也是自然本能。
去年的《施政報告》宣布,當局設立100億元的「產學研1+計劃」,以加速「從一到N」的科研成果轉化。計劃收窄大學與業界之間在創科文化上的分歧。除了資源配對外,業界與大學在計劃中亦需要緊密協作,非常關鍵。
歐洲議會早前以499票贊成、28票反對的壓倒性結果,通過了《人工智能法案》草案,為落實生效清除一個關鍵障礙。代表既得利益者的一群科技領袖們,一直在試圖影響各國對AI的辯論。
《一豆一世界──從大豆歷史、食品文化到現代經濟科研》這本書希望讓大家重新認識這種與中國歷史文化、食品科學、世界經濟、糧食安全、可持續環境以及現代科研密不可分的農作物。
由香港科技大學與信和集團合辦的「百萬獎金創業大賽2023」一直為創科人才提供龐大的創業平台。把「醜水果」升級再造成營養產品的not only powder成功奪得亞軍及今年增設的可持續發展影響力獎。
生物科技是香港發展創科的四大關鍵領域之一,胡定旭認為,這幾年香港政府和業界確實已經做了很多工作,而且香港的基礎研究亦十分出色,一些治療癌症的藥物、大分子藥等的研究更有很大突破,但在產業化卻相對較慢。
香港桂冠論壇將於2023年11月13至18日在香港科學園舉行。主辦方相信,今次香港桂冠論壇不僅對推動全球科學發展帶來莫大裨益,而香港亦可透過舉辦是次學術交流盛會,向世界展示香港正邁向成為領先創科中心。
神舟十六號今次的三項任務是換班對接(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的三名航天員撤離返回),天舟五號貨運飛船的再對接和撤離,以及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的對接準備。
中大團隊所研究的大豆固氮菌菌株「根瘤菌」已於日前(5月10日)由「天舟六號」貨運飛船搭載升空,並順利到達中國空間站。是次為本港首個於太空進行空間搭載實驗的農業研究項目。
香港大學化學學者任詠華教授獲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Champaign, UIUC)頒授2023-24年度Bailar Medal殊榮。
朱棣文教授引用美國政治家羅拔甘迺迪的說話,表示GDP衡量一切,除了使生命有價值的東西。為了達到減少2攝氏度的目標,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必須在本世紀末之前變為負值。
應科院於今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中勇奪34個科研獎項,包括特別創意大獎,由應科院物聯網感測及人工智能技術高級經理黃嘉瑤博士研發。
2023年日內瓦國際發明展於4月26至30日期間舉行,逾40個國家及地區超過1000個項目參加,當中約290個項目來自香港研發團隊。香港多家大學均有斬獲。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支持下,香港城市大學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將成為香港首個、中國第三個及西太地區第六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區域培訓與研究中心。
基礎研究成本高、風險大,令工商業界對科技創新發展卻步,要紓緩這個問題,企業可以「假手於人」。大學是基礎研究的基地、創新科技的搖籃,企業可以投資或購買大學的科研成果,再把它們加工轉化為產品。
香港的創新科技領域具相當優勢和充滿機遇,唯我們也正面對很多挑戰,包括金融業過於強大、營運成本高、市場小、教育制度和社會文化反創新等。本文旨在分享洪為民教授對香港創科發展面臨什麼挑戰的分析。
香港是創新者開拓內地市場的橋樑,有利促進國家「十四五」規劃和大灣區發展帶來的機遇。本文旨在分享洪為民教授對香港創科發展的分析,包括優勢和機遇,如推動新型工業化,發展醫療及生物科技和培養、吸納人才等。
歐洲議會於3月28日正式通過在2035年後禁止銷售新燃油和柴油汽車的法案,以實現歐盟在2050年達至氣候中和的目標。因應世界綠色創科發展潮流,香港須把握疫後復常良機,配合國家發展,推廣國產綠色技術。
香港的初創公司雖然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得天獨厚的發展優勢,卻依然面臨着難以持續創新的困境。但憑藉自身的競爭力,再加上良好的科創氛圍和政府政策扶持,香港成為內地資本走出去的高品質之選。
筆者建議政府不妨考慮開設「科技轉移顧問」職位,聘請多名專業顧問充當大學與企業的「紅娘」,提供適當的誘導、協調等服務,加快「產學研1+」實踐步伐。
香港大學兩位科研學者獲《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選為2022年中國地區「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
馬斯克聯署建議暫停AI科研6個月,共同訂定和實施先進AI設計和開發的安全協議。制定安全協議是應該的,也是必須的,但是否一定要叫停開發更高階、更先進AI系統的步伐?
港大校長張翔教授與4位全球頂尖科學家在首屆香港大學校長論壇上,就科學在保障人類的未來,以及應對氣候變化、實現可持續增長發展和解決老齡化等全球問題上扮演的重要角色進行探討和交流。
河套區的創科合作對國家科技發展有重要戰略意義,但仍有不少問題亟待改善,才能令跨境創科合作事半功倍。要突破河套區創科跨境要素流動的問題,需要統一規劃河套兩側園區發展。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