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極端天氣事件日趨頻繁,包括暴雨、旱災、酷熱等情況越發嚴重,嚴重影響各地社會及經濟活動。不同持份者減少碳排放,調控全球氣溫升幅限制於1.5 ºC之內,對於應對氣候變化至為重要。
一個常見的誤解是,公司領導者以為要在開始數字化轉型之前獲得正確的數據。然而,這種心態不僅會導致數年和數百萬美元的損失,因為只有當您知道自己想要使用數據做什麼時,數據才是正確的。
計劃從逾300份申請中,遴選出32名來自海內外不同院校的學生,安排他們到港滬頂尖醫療、製藥、風險投資和生命科技公司實習,以親身體驗行業的創新發展。
啟明創投希望通過暑期訓練營,推動生命科學和醫療健康領域的人才交流,加強內地和香港的科技合作基礎,也讓香港的同學切身感受內地的創新成果和企業文化。
雖然數十年來颱風24小時位置預測的誤差逐步下降,但是至今仍然動輒超過50公里,因此在颱風差不多直指香港時,希望在24小時前斷定中心在香港以南或以北掠過,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艱難任務。
本年度比賽項目豐富,包括機械人、遊戲編程、無人機、擴增實景、人工智能、物聯網及數碼藝術項目,是本港唯一一個同時舉辦7個比賽類別,共12個項目的大型創科比賽。
香港的影視產業,過去極之輝煌,但國家這方面的成就早已超越。香港在硬體上,難像青島那樣建設佔地約170萬平方米的影視產業園。但要推動影視產業發展,政府可以加大力度培訓人才,另外要善用科技。
關鍵是最終成功或最終消亡取決於「數據的可用性」。 海量的數據、完整性數據、不同類型的數據、不同來源的數據,將增加人工智能的準確性;在商業智能趨勢、預測方面的準確性更高,並添加更好的判斷。
為何空間數據重要?地理位置是資訊的橋樑,能將架空、地面甚至地底設施位置及相關數據串連,支援各種智慧城市應用發展。海外學術研究指出,接近八成數據是跟地理位置有關。
人工智能工具獲取愈來愈多的數據,從而訓練及提供不同服務。但有專家警告,AI或會出版逐漸扭曲數據現象,那麼人類應該如何面對?人類的創作是否仍有價值?
不論是第三或第四代,人工智能都是建基於機器學習。學習時所採用的訓練數據決定系統的「智能」,所謂「學什麼懂什麼」,系統是不會無中生有的,只會像鸚鵡學舌而已。
隨着時代的進步,共享社區和智能生活將逐漸成為大眾租戶的考慮誘因。配合綠色建築轉型的趨勢,現代建築陸續採用嶄新的可持續設計,有效節省資源和提⾼能源效益。
全球以至於區域性層面,可持續發展無間斷地被熱烈討論,從宏觀看可持續發展領域,知名國際基準機構紛紛宣布推出與環境、社會和管治(ESG)報告和加速減碳的新工具和舉措。
港大校長張翔教授與4位全球頂尖科學家在首屆香港大學校長論壇上,就科學在保障人類的未來,以及應對氣候變化、實現可持續增長發展和解決老齡化等全球問題上扮演的重要角色進行探討和交流。
國家最高人民法院早於2019年便開始使用先進科技輔助司法,法院亦與時並進,緊貼創新科技發展,近年已廣泛使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技術;反觀香港法院的數碼化進程卻發展得非常緩慢,遑論人工智能司法。
由於ChatGPT主要是利用英語文集訓練而創造的聊天機器人,它與用戶對答(或編寫文章)時,很自然會帶有西方文化思維,因此在某些場景中非西方用戶(例如中國人)並不適宜應用,可能會導致不必要的誤會。
科技巨擎不約而同地認為,ChatGPT這類技術充滿商機,將會是工商業界渴求的智能工具;然而筆者認為,傳媒對ChatGPT過分吹捧,有點名過於實,特別是在教育應用方面。
人類正在走進一個計算機智慧化的時刻,計算機會變得比人類還要聰明,屆時人類(身體、頭腦、文明)將發生徹底且不可逆轉的改變,甚至近來人類文明的終結?
近些年來,元宇宙、第3代互聯網等概念興起,不少專家在預測2023年的科技趨勢時,都看好全球數碼經濟的持續增長。那麼香港政府又該着重關注哪些科技發展趨勢呢?
由團結香港基金主辦的「創科博覽2022」將於12月12至22日,假香港會議展覽中心一連11天舉行,將呈現國家「十三五」規劃期間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以及香港特區成立25周年以來的科研成果。
「蘭花無菌繁殖科技推廣」計劃的理念主要透過具體示範及讓學生實際操作無菌繁殖的工序,讓學生在理解理論的同時,可以實際操作或觀看過程及成果,有助學生日後在科學領域的發展。
怎樣教STEM才會收效?學生如何活學活用?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分享成功的教學經驗,以「活」字鼓勵DSE考生。一起聽聽他的分享。
連續第4年舉辦的國際青少年創科奧林匹克大賽,今屆設有6個比賽項目,培養香港青少年科技學習和創新的興趣。聖芳濟書院的機械人隊伍勝出了WER機械人香港區賽任務挑戰賽,將代表香港出戰於上海舉行的世界賽。
筆者相信,鼓勵學生有興趣者進一步學習AI,是擺脫跨代貧窮其中一條有效途徑,正如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在《21世紀的21堂課》一書中所說:擁有資料的人,就擁有未來。
我們人類天生就懂得從觀察中學習,有種與生俱來對人事物情的意會力,通俗地説就是有常識。但要把常識寫作程式記入機器,至少在目前的物理學、腦神經科學等而言,遠遠做不到。
教城與Microsoft合辦「Master Code編程大賽」,並以「AI 構想.智健康生活」為主題,鼓勵學生以人工智能科技及編程,設計出促進人類健康的創新方案,改善人類生活。
現今科技不斷發達,虛擬偶像的呈現變得更多樣化,甚至能在世界各地舉行現場演唱會。此等輕易遊走虛擬與現實活動中的虛擬偶像,的確為現今社會提供了很多不能預計中的可能性。
香港教育城與中華煤氣合辦「綠火焰計劃──環保智慧能源大賽」,鼓勵學生綜合STEM知識及實作技巧,構思創新方案,協助能源行業創建智慧能源解決方案,或帶領公眾實踐節能低碳生活。
元宇宙的主體是虛擬世界,而實體世界擔當的是被同化者的角色,與智能製造的目標南轅北轍。然而,「實體世界被同化」的概念令人不寒而慄。試想想在未來一旦元宇宙成為世界文化主流的話,世界趨勢會如何演變?
新冠疫情驅使全球衍生新常態,人們的生活以至整個社會的營商模式也從線下移師至線上。在互聯網世界,利用網絡漏洞進行網絡攻擊的行為屢見不鮮,所以從新常態推進至元宇宙的發展過程裏,網絡安全風險是一個重點。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