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台灣大型酒樓曾是本地知識份子、富紳文人的重要飲宴、聚會地點。然而,這些日治時期台灣漢人的重要社交與娛樂空間,在國民政府遷台後有了重大改變。
近年中廚界開始認識歐洲和地中海飲食文化,知道他們喜愛用橄欖油烹調,以調製美味佳饌。橄欖油含不飽和脂肪酸,可助降低壞膽固醇、預防心臟病,能直接食用,也可烹調菜式(但不能高溫煎炸)。
如同經濟起飛前的香港一樣,家庭代工、跟會、販售小吃貼補家用的情況頗為普遍,大家彼此互相幫忙、相互依靠,同甘共苦走過那段辛酸艱困的日子,眷村也因此成為各地小吃的發源地。
以前我家住在天台木屋,試過一年10號颱風把整間木屋頂吹走,所以每當天文台發出風暴消息,便必須立即急急收拾行裝,逃到姨媽家避風頭,今日回想往事,比電影橋段來得緊湊呢!
William司徒衞鏞乃性情中人,在《旅途的味道》談到兩位朋友,他們興趣不同,人生觀也不一樣,卻又可以一起去品嘗美食,在餐桌前,大家有了共同話題。吃得開心,談得高興。
希望現屆長官多想想是否收起垃圾桶,眼不見污穢就是一個清潔的香港!可能像卓副司長所說,19年來都沒有提高過亂拋垃圾的罰款,係時候做場大show來增加庫房收入,才是重中之重!
榛蘑產地於東北省大興安嶺山區,野生的菌味濃郁,但沾有泥沙,枝葉要小心清除,但不能以大量水分沖洗,否則浪費其香氣。可把浸洗的水份用隔布隔去髒物,留作煮乳鴿時加入是上佳做法。
今時今日食評專欄也是報章雜誌必備的內容,讀者不少從此處去找尋美食,所以食評家不止寫飲食推介,還可以在電子媒體發功,連同常光顧食肆的吃貨也學曉了在平台上發表一番,非常熱鬧。
美食家朱振藩先生認為要達到「懂吃」境界。必須具備3個條件──「愛吃、能吃、敢吃」。對食物又愛又饞,才算愛吃。有的人對食物之要求不高,只求果腹,或者心思雜亂,食而不知其味,如此狀態可歸類為人生一大遺憾。
我最着迷的是深海下捕取的胭脂蝦,牠全身透紅,作刺身食用,比西班牙紅蝦更鮮甜,蝦頭的油脂更豐厚,吃完齒頰留香。但產量不多,一般在地已訂購一空,可列入死前必吃之物。
尹達剛師傅自言,能夠學習日本料理的理論,讓他受用一生。中日是鄰邦,兩國一衣帶水,因此他後來回到香港,推廣以中國菜的技術,來烹調日本出產衛生健康的優質食材,感到非常有信心,亦相信港人可因此受益。
多年來海鮮舫也成為不少中外電影的取景熱點,為港爭光不少。但時移世易,這兩年多碰上世紀疫情,令不少國家封關,遊客來不了,導致珍寶海鮮舫出現嚴重虧蝕,海事牌照也到了限期,特區政府無力挽救。
對我來說,大會堂演奏廳帶給無限歡樂及回憶。大型交響樂演出當然沒機會去欣賞,但是在70年代來了台灣歌星的演唱會,有名歌星青山、姚蘇蓉、李亞萍的歌演,我就躲在記者席聽得不亦樂乎。
月前從老報人手中接過於1984年出版、一套9冊的《中華名菜集錦》,趁這段空檔,誠邀行內有興趣大廚,相約來個看書聚會。這套書由日本人進行攝製,共花4年光景才完成,一點都不簡單。
為支援面臨經濟困難家庭、失業及低收入人士,大家樂集團推出首個食物援助計劃「大家開飯」,合資格人士可於8個星期內憑「開飯咭」到大家樂快餐分店兌換飯餐。
印刷精美的硬皮書《中國名菜雜錦》,1981年由中日友好交流協會協製,菜餚包括有北京、上海、四川、廣東傳統名物,就連盛載菜式的碗碟都是古董器皿。真是驚為絕世,內有幾款貢餚,今天往哪裏找呢?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