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語文化研究項目第三期方案會議近日在黑龍江大學召開。(作者提供圖片)

眼光 情懷 緣分

香港不少人捐助內地教育、醫療、扶貧等領域,但資助文化研究,特別是搶救和研究少數民族文化,確實不多,其實,除了眼光和情懷,也許還有緣分。

《擋馬》演員默契十足,滿身功夫滿身戲。

天津京劇院 好!好!好!

天津京劇院實驗團團長王艷領演的《女起解》果然令觀眾驚艷,她以聲繪情、以情帶聲、韻味十足、婉轉悠揚的唱腔,把京劇的「唱念做打」演繹得淋漓盡致,讓人眼前一亮再亮。

那時上海灘頭到處都在播放周璇的歌。家家「月圓花好」,戶戶「鳳凰于飛」。(專輯封面)

追憶滬上年華

劉以鬯在《酒徒》中說:「所有的記憶都是潮濕的」。借助文字的力量,不同代際的上海作家,紛以各自筆觸追憶滬上年華,令一座城的潮濕記憶得以保存和綿延。

1995年無線電視製作的《神雕俠侶》,神雕一出,觀眾便拍爛手掌。(劇照)

神雕再現江湖

查良鏞以金庸為筆名,共創作了15部武俠小說,塑造了超過1400位人物。他筆下的人物性格鮮明、故事情節緊湊,再加上奇幻武功、正邪對決,成就家傳戶曉的武俠文學經典,建構了香港乃至全球華人的集體回憶。

描述鄭和歸國的油畫。(Wikimedia Commons)

淺談鄭和船隊

鄭和寶船真有那麼大嗎?疑團仍有待考古學者來拆解。姑勿論是否古籍文抄宥誤,抑或其他因素,船隊宣揚國威是毋庸爭議的史實。李約瑟評價,該時期歐亞任何一個國家的海軍,都無法與鄭和船隊相比。

最新一代的「青交」實力依然,在名為交響之旅的周年音樂會,節目選編頗有「偏向虎山行」之感,顯示香港新一代的音樂實力。(海報)

青年樂團側目音符

最意外的,是節目中包括兩首由中學生創作管弦作品的世界首演。伍力曦的《人前人後》管弦樂組曲第四首在管樂運用方面頗有法國印象派的韻味,中段大號重複主題後,樂隊漸強推上高潮頗見功力。

梅艷芳的豪氣和俠氣雖然像鐵樹開花一樣,難得一現,但如今竟然開在鐵樹街的「夢工作室」裏。似夢非夢,只要你努力讓夢境成真!(作者提供圖片)

鐵樹夢縈梅艷芳

行街逛市,隨遇而安,閒步偶拾,只要心在人在,也可以在靜寂中發現活力,不會昏死於世俗喧嘩之中。精神地畫,畫出精神!也是保留和煥發香港生命力的方法之一。

元宵節的歷史相當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的漢朝就已經誕生了。(政府新聞處圖片)

元宵節知多少?

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春節甫過,就迎來了中國另一個傳統節日──元宵節。「元宵」之名,乃源於正月為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故正月十五就被稱為「元宵節」。

在這12年裏,希特勒及其黨羽對德國,對歐洲,對世界造成了巨大災難。但希特勒政權是短命的。從很大意義上講,納粹政權乃是一架戰爭機器。(Wikimedia Commons)

納粹的文化革命

所謂納粹的文化革命其實並非新發明,納粹不過是抄襲歐洲已有的種族理論和各種敵視普世價值的觀點而集大成者。令人最為驚駭的是這種視種族仇殺為價值的「文化」是如何附於惡魔之身並最後釀成慘絕人寰的人間大悲劇的?

李李自言「不是誰的好處」,表面上波瀾不驚,內裏卻暗藏驚濤駭浪,最終以投案自首乃至遁入空門的方式,為塵世留下一個大寫的感嘆號。(劇照)

繁花落盡見真淳

黃河路上的燈紅酒綠、聲色犬馬、人面桃花,夾雜着吃吃喝喝、情情愛愛、生生死死,反映了滬上市民階層的悲歡離合與是非成敗,折射出時代巨輪下的社會發展與城市變遷,書寫着十里洋場有關名與利、情與愛的記憶和遺忘。

這場以民族樂器演奏7首新作品,由香港天籟敦煌樂團的9位成員擔綱演出,包括指揮的作曲家甘聖希。(香港作曲家聯會facebook)

民樂新作誌慶

開場是聯會主席梅廣釗的《東風來》,由粵樂五架頭改編為八重奏。開始洞簫與箏的音符,頗有「從前有個故事」的氛圍。中段琵琶、阮加快,箏、鼓等加入,最後以輕音結束,韻味盎然。 

「水波浪」演繹出來的《帝女花》,卻是現代藝術味濃;不管你喜歡與否,相信這種表演形式也可以吸引一批新的年輕觀眾,對粵劇發生興趣。(作者提供圖片)

《帝女花》可以這樣的

振興粵劇可以百花齊放,百家競藝,殊途可以同歸,無須互相排斥;傳統粵劇的精粹當然必須保留,但創新的嘗試也應得到接納的鼓勵。記得以前看過《武俠帝女花》,但商業味太重,毫無好感。

一帶一路的大歷史要重新審視傳統歷史認識。圖為敦煌壁畫記錄了張騫出西域。(Wikimedia Commons)

絲路歷史

中國歷史上的分裂都是思想大活躍之時,春秋戰國為明證,但在此主要是在中原(長江與黃河流域)之變。漢代通西域,中國的分裂便多了外來因素,也帶來外來思想與文化的影響。

2014年的荻海風采堂。(黃錫球攝,南粵海風網站)

僑鄉情濃

在開平走馬看花,感受到的不單是城鄉的轉變,更重要的是體會到余氏一族的鄉梓情濃,以祠堂展現對血緣宗法文化的守護,以教育延續家族的家風教養,細水長流,潤物無聲,為家國培養一代一代英才,胸襟情懷,由衷致敬。

粵人稱姐姐為「家姐」,當中的「姐」由讀書音的陰上「dzɛ35」變調為口語音的陰平「dzɛ55」。(灼見名家製圖)

粵語解密:中中、哥哥和家姐

在普通話裏,「哥哥」並沒有用來稱呼陌生而年長於自己的男性這個用法;粵語的卻有,而且有時即使對方看來年紀小於自己,我們也會稱他為哥哥以示尊重,而習慣上第一個「哥」會變調為陽平(第四聲)「gɔ11」。

還記得Baryshnikov年輕時的英姿嗎?還記得以《卡門》成名的Ana Laguna嗎?(YouTube截圖)

長者之舞

看到長者跳舞,總是有點感觸,老人關節痛,腿已經不行,還是想跳,因為年輕時沒時間;老了,才明白心有餘而力不足。但沉醉在音樂中,怎會不想跟着擺動?

罪感與愧疚有什麼內涵?(Shutterstock)

中國式罪疚初探

西方的宗教雖然日漸式微,但中國人的罪感文化依然薄弱,對於「金簡」(實用)的關注,也遠遠超過「除罪」。如今大國崛起,該如何提高國民素質,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責任感及羞恥感,這個文化重建工程依然很不容易。

林道群監製的牛津版董橋叢書。(林道群提供照片)

牛津版董橋著作已成絕響

牛津版的董橋第一本書於2000年面世,全書130篇文章,來自「時事小景」的專欄,董生選了其中一篇文章的篇名《沒有童謠的年代》做書名。從此,董橋、林道群、牛津便成為出版界的鐵三角,好書一本接着一本出。

第2頁,共123頁 1 2 3 123

按類別瀏覽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