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歷史意義重大,這次再版保留原裝封面設計和文字說明、圖片。(作者提供)

復刻歷史音符

由小澤征爾指揮波士頓交響樂團,1979年在北京與琵琶大師劉德海、鋼琴大師劉詩昆合演的兩首協奏曲,之後一同到波士頓錄下的唱片再次發行,勾起筆者很多回憶。

香港中樂團第四屆國際中樂指揮大賽於7月27日下午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進行的決賽音樂會。

多磨4年的好事

原定於2020年夏舉行的香港中樂團第四屆國際中樂指揮大賽7月27日下午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進行的決賽音樂會,整個氛圍不亞於當天展開的巴黎奧運。

就在拍照期間,一位年輕姑娘上前介紹自己同樣是天地圖書的作者,剛剛出版詩集《相信光》。(作者提供圖片)

書展的驚喜

正當作者簽上「何嘉珍」的名字時,編輯王穎嫻告知:作者是何志平、胡慧中的女兒。當刻可真是晴天霹靂了,也就是今年書展的驚喜。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的《耳順情懷樂逍遙》音樂會。

明儀甲子慶

「明儀合唱團」創立60年後推出《耳順情懷樂逍遙》音樂會,集結多位資深音樂人擔任指揮及演出,以多元曲目包括中西聲樂與器樂作品傳承音樂文化。

江樺合唱團為江樺老師慶祝96華誕。(作者提供圖片)

唱出愛與情義

7月8日晚由江樺合唱團主辦的樂韻頌師恩慈善音樂會,既為3個福利團體籌款,也慶祝該團成立20周年,更為大家敬愛的江樺老師慶祝96華誕。全場齊唱生日歌,以感人的情義祝願江老師健康長壽。

葉惠康博士一生貢獻給音樂,晚年幾乎每年都發表新作品。(葉氏兒童音樂實踐中心網站圖片)

情繫故鄉的絕筆

葉惠康博士生前集中在他的作曲專業,晚年幾乎每年都發表新作品。葉博士的絕響《我的故鄉─海韻之城》創作原因來自他心繫家鄉,就是寫他家鄉──台山的風景。他的一生貢獻給音樂,培育了很多音樂家。

譚盾指揮的葉氏兒童合唱團創辦人葉惠康,其實是他畢業於北京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的大師兄。(葉氏兒童合唱團圖片)

曲終人未散

事實上,葉惠康投入兒童音樂教育的同時,幾乎從未間斷創作及編寫各類曲目,上世紀80、90年代曾多次指揮香港中樂團首演《中西共匯》序曲等新作品。

難以置信的是,耄耋之年的葉惠康連續4年推出管弦新作。(香港浸會大學圖片)

父親節的永別

葉惠康博士的離世無疑為香港音樂界帶來了沉重的損失。作為「香港兒童合唱之父」他一生致力於兒童音樂教育,培養了無數優秀的音樂人才。他畢生的貢獻和影響力必將永遠傳承下去,成為香港音樂史上永不磨滅的篇章。

樂評主筆們都帶來私人珍藏唱片,通過價值不菲的音響器材上播放,由大家點評一番。(作者提供圖片)

為惜別配樂

本港紙本期刊近年經營非常困難,主要是疫情期間音樂會停擺,廣告收入來源斷裂。復常後亦不見起色,壯士斷臂之余,7月起轉為網上社交媒體。

講座後,9位得獎者以演奏表示感恩。(作者圖片)

情義之都的餘韻

接着演奏二重奏、三重奏等作品包括香港管弦樂團桂麗、沈庭嘉,香港小交響樂團李海南、蔡君賢,香港城市室樂團鄭陽、香港樂團雷麗麗等,讓在場的趙家後人恩惠不已。

香港聖樂團19日晚在香港大會堂上演一場紀念音樂會,作品是布魯克納比較鮮有演出的《安魂曲》。(Wikimedia Commons)

布魯克納200歲在香江

布魯克納誕辰200周年全球誌慶,香港作為國際都會,沒有相關演出將會很失禮,猶幸香港聖樂團即將上演一場紀念音樂會,《安魂曲》也是作曲家首次創作包括樂隊的一首早期作品。

另一場也屬必聽的,是上海民族樂團8月5日和6日的《海上生民樂》。(康文署圖片)

集大成的中華文化節

更有意思的是,1993年由周文中、彭修文等擔任名譽顧問的「中國音樂節」,請來各大音樂名家來港演出,其中正是湯沐海領導從北京來港的中央樂團。今夏大師重臨香江,期待藝術盛宴。

所言者是由加拿大國寶級女中音Maureen Forrester唱出馬勒《少年魔術號角》的選曲,全程由戴維斯指揮伴奏。(作者圖片)

紀念音樂大使

官方媒體形容排練過程:「戴維斯像指揮自己樂隊那樣指揮中國樂隊,有時停下來,本着精益求精的嚴格要求,指出我國演奏員的不足,共同提高演奏水平。」這樣坦率報道是幾年前「樣板圖」時代不可能的。

香港作曲家聯會去年開始慶祝成立40周年,這次壓軸第3場,請來今年慶祝成立55周年的香港兒童合唱團。

唱出兩個團慶

壓軸由譚天樂指揮自己創作曲、詞《新的一天》,唱出各種情緒,最後一句「讓我學懂珍惜、感恩」以緩慢長音唱誦,曲詞完美結合。值得一提,所有曲目由幾十位童聲背譜演出,誠心佩服。

通過樂團笙首席陳奕濰吹奏37簧笙,悠悠長音帶出遠古氛圍。

不一般的音樂對話

一開始是編鐘清脆的高音階聲響,蕩漾整個音樂廳,緊接低音弦樂與嗩吶發出不協和音效,為管風琴的長音鋪墊。經過一輪協奏,阮咸和低音革胡等彈撥下,管風琴低音吟唱,編鐘發出細膩的音符,如幻如真。

在資深指揮石信之指揮下,樂團整體聲音平衡豐滿。(作者提供圖片)

見證樂團成立首演

周三晚音樂廳濟濟一堂,見證以「香港故事」為題的香港紫荊中樂團首次亮相,樂團2019年註冊為非牟利團體,以推廣及提高本地中國音樂為宗旨。出色的編劇與音樂引來高分貝掌聲,也為新樂團歡呼。

陳逹文完全不用紙條、筆記,洋洋灑灑道出70年的文化發展歷程。(藝發局圖片)

聽文化「教父」一席話

感謝藝發局「口述歷史及資料保存計劃」,徵得陳達文同意,以對答形式圍繞預設的20個問題,面對鏡頭逐一點評。我與陳先生相識多年,也有不少機會訪談請教。可是當開機錄影時,他道出的不少資料都是首次聽聞的。

這次琉森樂團訪港,演出前有幸與德皓明短談,得悉這次是他們疫後首次亞洲巡演。(香港藝術節圖片/ Fabrice Umiglia攝)

不一般的弦樂團

從曲目來看,這次演出可以說是樂團的一次重大突破,從純弦樂擴展至銅、木管樂,以及定音鼓,儼如一支中型雙管樂隊,仍然由德皓明坐着領奏。這種由樂團自主演奏模式類似美國奧菲斯(Orpheus)室內樂團。

查哈羅夫和富亞(Arrigo Foa)二人,與大提琴組主任佘甫磋夫(Igor Shevtzoff)組成鋼琴三重奏,教學之餘在上海演出。(作者提供圖片)

鋼琴奠基人香江前傳

1928年8月,查哈羅夫與夫人從新加坡、西貢巡演後抵港,29日在舊大會堂皇家劇院演出,9月3日再演一場。據傳媒報道,演出期間為了保持靜音,全院窗門關上。8月盛夏,在沒有空調的日子,「場內酷熱難耐」。

舊大會堂皇家劇院有五百多座位,隨舊大會堂於1869年落成。(Wikimedia Commons)

音樂傳奇香江芳蹤

隨着戰雲密布,大師們的來訪不再。仍然來港演出的,主要是華人音樂家,包括在香港大學演奏的國樂大師衛仲樂,在半島酒店籌賑演出的男低音斯義桂、小提琴家馬思聰等。

第1頁,共4頁 1 2 4

按類別瀏覽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