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三萬里》用心、用力、用情製作,特別對於關心青少年成長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確實產生強烈的共鳴感。

長安三萬里 情繫中華上千年

無疑,《長安三萬里》是可用作認識歷史與文化的上佳活教材,但電檢處以刻板的評級制,將這齣電影評為IIA級,即兒童不宜,對於小學生而言,實在是錯失認知國史、國學、國情乃至國安的好機會,實感可惜。

這電影是美國德州真人真事。(《禮儀師真假殺人事件》劇照)

阿婆殺手

究竟有些乞人憎的人是否可以從世界中消失?那些终日為身邊人帶來歡樂的人,是不是可以有權令這些乞人憎的人消失?這種論說很可怕,但有時我會極之同意。

希臘之神普羅米修斯從宙斯那裏偷了「火」,送給人類,因而受罰。奧本海默發現了原子彈的威力,想美國放棄使用這可怕武器,因而受到孤立、處分。(劇照)

奧本海默 巨匠的徬徨

奧本海默為此覺得自己有份「殺害」日本平民百姓,接受審訊,他沒有為自己辯護,他要「博取」世人同情麼?在聽證會、在審訊時,這位科學家顯得出奇懦弱,與他在領導科學家研究製造原子彈時充滿自信,像兩個人來的。

Omar(左)演活了法國的新面孔。(《閃亮人生》劇照)

閃亮人生

我們知道的法國只限於古老的19世紀巴黎,卻不知道在巴黎外圍一個又一個公屋區,住了這群非洲來的移民,過着丁點兒不像法國的生活。法國人何時才嘗試融合兩個文化?

在差不多二十年前,大導演史提芬史匹堡的作品《人工智能》已將人工智能及其道德議題帶到社會中。(Shutterstock)

AI 會懂得愛嗎?

人工智能正急促發展,人類視人工智能為彰顯人類智慧成功的里程碑。在日常生活努力利用人工智能幫助人類工作,但卻不知不覺地取代着自己。筆者從大導演史提芬史匹堡的作品《人工智能》中探討人工智能與愛。

《奧本海默》電影的主調是反戰和反麥卡錫主義,亦毫無保留地批評美國政府。(《奧本海默》電影海報)

我看《奧本海默》

《奧本海默》電影的主調是反戰和反麥卡錫主義,亦毫無保留地批評美國政府。政治立場沒有絕對的對錯,有容乃大,能夠無顧忌地批評當政的,也許亦是國家軟實力的表現。

奧本海默的上天落地生平,是卓越學者尤其是科學家的警惕。(《奧本海默》電影海報)

奧本海默

Nolan的招牌配樂:一種重複敲擊逐漸增大的營造氣氛配樂,又一次在這個借一位原子彈之父的浮沉故事,說出核武的荒謬的電影中奏效,令到3小時的電影完全沒冷場。

張艾嘉在戲中希望借助霓虹燈的懷緬,作為對丈夫懷念的憑藉,果然感人。(《燈火闌珊》劇照)

霓虹燈

一齣《燈火闌珊》,比起什麼新聞特輯更能喚起香港人對本地文化消失的危機醒覺,不想香港變成另一個內地城市,大家可真是要加把勁了!

聯合導演郭偉倫上台代張婉婷發表得獎感言。(金像獎Facebook圖片)

自明之難

《給十九歲的我》榮獲第4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令這部極具爭議性的電影再次成為城中熱話。它被稱為紀錄片,為電影種下禍根。

《金髮夢露》導演大刀闊斧,把600多頁有關瑪麗蓮夢露的小說改編成兩個多小時的電影,而仍能保存小說神韻,殊不簡單。(Shutterstock)

金髮夢露

諾瑪珍(藝名瑪麗蓮夢露)在她的作品中最後的一句話:「我的生活實在太好了,最終要受到處罰的。」生活不如人意,但她還是要活得精采,不肯妥協。

《狂飆》是一部主旋律電視劇集。(愛奇藝圖片)

狂飆為我從天落

近年內地影視界佳作不斷,這些作品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敢於揭露現實生活中不公不義的醜惡現象,真實而且深刻,因此引起廣大民眾感同身受的共鳴,增強對中央反貪打黑行動的信心。

澳洲片集《陪審12人》以陪審員為題材,揭示法庭審訊不為人知的一面。(《陪審12人》劇照)

法庭的裁決

陪審員本來是代表社會作裁決,用抽樣的辦法選幾個人出來,代表社會輿論。但今天的社會輿論很大成數已經被社交媒體影響了,他們只是代表社交媒體影響下的輿論。

電影是社會政治文化一個最重要的媒體。(Shutterstock)

國家大精神中的電影發展方向

美英影視作品有一個共同特點:表達再自由也無一觸碰底線,這個底線叫國家安全,譬如加拿大、西班牙、英國多年來都在鬧國土分裂,但從來沒有一部西方影視作品點讚或者鼓勵推動這些運動。

第1頁,共5頁 1 2 5

按類別瀏覽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