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香港管弦樂團也剛好迎來職業化50周年,上周末進行紀念音樂會,以誌紀念圖中半世紀前1月職業樂季首場音樂會。(作者提供圖片)

「複刻」金禧音樂會

「複刻」二字加上引號,那是因為音樂會只演開場貝多芬《艾格蒙》序曲和下半場柴可夫斯基第五交響曲,中間《皇帝》鋼琴協奏曲則改為同樣是貝多芬的《合唱幻想曲》,音樂會也以該曲為主題,跟複刻完全拉不上關係。

這場演出最大亮點當然是演出曲目數量多達15首,其中首次在新年音樂會亮相竟然有9首之多,那可能是歷年之冠。(維也納愛樂樂團Facebook)

新年音樂會的新年願望

今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演出非施特勞斯家族圓舞曲作品,總共有6首之多。其中奧地利交響曲大師布魯克納的一首改編作品最為矚目。今年指揮蒂勒曼是位老布專家,去年發行與維也納愛樂的交響曲全集,口碑不俗。

《歡樂頌》唱畢,隨之而來是一眾幼年合唱成員來到台前,參與唱頌聖誕歌,頓時舞台上下歌聲連在一起,在香港弦樂團和管風琴伴奏下,唱出帶有和平主題的頌歌,縈繞整個文化中心音樂廳。(香港聖樂團Facebook)

新年和平願

想起陳永華教授12月24日在香港文化中心音樂會上的一番話,「半年前當我們計劃這套節目,以和平為主題。可是今天演出時,和平更遙遠了。我們還是衷心唱出我們的渴望,希望和平早日來臨。」

林天行廣博深厚的文化素養,醞釀出人文情懷。(林天行Facebook、作者供圖)

林天行譜寫的香港頌歌

林天行立象寄意的香港,渾然天成的散點透視。墨與色的運用,對比中的互補,糢糊中的含蓄,單純中的豐盈,明艷的整體效應,變幻精微神韻獨雋。讓筆者踏入美學的勝地,體驗怎樣是超越具象?什麼是視覺萬象?

譚盾現任美國著名的巴德學院音樂學院院長,是少數在國際音樂界享有盛譽的華人作曲家和指揮家。(康文署圖片合成)

譚盾的東方和西方

中央明確支持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譚盾認為,香港是一個世界文化融合的都市,完全有條件在這方面做更多事情,發揮更大作用。似乎,他已有新的大計?

由聯會為40周年誌慶委約葉樹堅創作的Sempre Invictus,以弦樂四重奏、長笛、低音單簧管、笙、琵琶和鋼琴組成的九重奏。(香港作曲家聯會Facebook)

本地室內樂作品巡禮

前香港作曲家聯會主席盧厚敏的《薩》雖近30年前首演,琵琶與弦樂四重奏採用土耳其素材,奏出東、西文化互動。開始時小提琴滑音、大提琴撥弦,琵琶悠悠進入,各琴音相互探索、模仿。

粵劇承傳、新劇與青年的公開論壇的多位講者。(文華facebook)

粵劇承傳與青年

說得簡單一點,就是連內容也不吸引青年,他們又怎會深究粵劇的精華呢?做手、功架、水袖、服式、頭飾、關目、唱腔等,很吸引,喜愛的人十分喜愛,但無法感受粵劇精華的人士則敬而遠之,就是眼前的現實。

誌慶活動當然少不了演奏會。聯會安排3場名為「傳承·美樂之河」系列音樂會,一共演出20多首不同風格的本地原創作品,每場都有一首由聯會委約的世界首演作品。(香港作曲家聯會facebook)

香港作曲家聯會40年

最早一首是林樂培1963年改編的《古舞曲三首》,素材主要是著名的《鳳陽花鼓》,由小提琴、鋼琴演奏。三個樂章快─慢─快傳統曲式,一開始奏出大家熟悉的旋律,然後不斷變奏,過程悅耳。

今年是西泠印社120華誕,適逢李叔同印藏公諸於世60年之期,由西泠同人、文博研究員申儉所著《李叔同與印藏》繁體版恰好面世,可謂無巧不成書。(西泠印社)

西泠孤山的鴻雪印跡

人間正道是滄桑。在無垠的宇宙中,兩個甲子不過彈指一揮間,卻也總有飛鴻踏雪泥,一如西泠孤山的鴻雪印跡,任憑滄海桑田,不變的是守護文化的初心與風骨,不改的是問道金石的志業與氣度。

八大山人(朱耷)畫魚。

從「鱒魚」到「西瓜」

古今中外,畫家以魚為題並不罕有,但明明是在說魚,筆者又何以說是暗暗地指向西瓜呢?金庸閃爍其詞,刻意避而不談的,原是三位畫家同樣有以西瓜為題的名作傳世。弦外之音,就是請讀者去觀賞他們繪畫西瓜的作品。

儘管過程艱辛,但相信在座的每一位聽完馬友友與多年鋼琴拍檔Kathryn Stott的演奏,都盡興而歸。(政府新聞處圖片)

馬友友的人文魅力

正當大家在思考時,蕭斯達高維契大提琴奏鳴曲徐徐開展,其中第三慢板樂章的悲愴音符,聞者動容。法朗克奏鳴曲後,加奏《愛的禮讚》和《愛之悲》,我等陶醉不已。

拙見認為,評論書法美醜時也先清楚書、法和書法的定義。(Shutterstock)

試論書法的美與醜

每朝代都有人說一些書法大家寫醜書。其實只要被評為寫醜書的書法大家,他們的字都被讀到,也見到書、法和書法的含義,那便是書法作品,美醜是見仁見智問題而已。

日前出席「香港管樂歷史重演音樂會」,舊地重遊。(作者提供圖片)

重訪九龍第一座音樂廳

記得有一次演出貝多芬《皇帝》鋼琴協奏曲,老外獨奏錯音頻生,全曲結束時,忍不住喝倒彩。誰不知錄音咪就掛在前面半空,當電台重播該音樂會時,清楚聽到掌聲中的「雜音」。

進入20世紀,經過巴托六首以及蕭斯周光蓁塔科維奇弦樂四重奏、鋼琴三重奏等,室內樂成為表達時代與作曲家內心語言的範式。(作者供圖)

停不了的室樂首演

其中最膾炙人口的《香夭》,開場時由二重唱在台前演出,之後則反過來,四重奏在台前、二重唱在台後,效果新穎。全曲八章以鋼琴獨奏作間斷,也有一段關於敦煌的獨白,表達音樂會副題「於濁世中尋找心能安住之處」。

第2頁,共22頁 1 2 3 22

按類別瀏覽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