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中環的和平紀念碑。(Shutterstock)

和平紀念日

英國聯軍深厚無私的貢獻,付出寶貴的性命;倖存者亦受到3年8個月、比普通平民更悲慘的戰俘營折磨,作為香港人、作為一個加籍港人,應銘記於心。

《開心報》及任護花創辦的《紅綠報》。

香港「小報」歷史難寫

曾幾何時,香港的「小報」數量多如繁星,它們之中有些閃爍生輝,有些稍縱即逝,沒有留下痕跡。其實,小報在香港報業史上佔很重要地位,可惜至今缺乏有關香港小報的學術研究,遑論要寫一部香港小報史。

多位老總因為近廚得食為香港食壇留下經典食經。(灼見名家製圖)

報紙老總寫食經

寫「食經」的老總(和他們的朋友)一代傳一代,應酬文章少不免。但只要寫得好睇,讓讀者從字裏行間感受到色香味美、增長一些飲食知識,便是好的食經,我們沒有必要去斤斤計較哪一篇是鱔稿,哪一篇不是鱔稿。

《明周》、《城周》和《香周》是本港80年代三份鼎足而立的暢銷周刊。(灼見名家製圖)

娛樂周刊的黃金年代

80年代,香港出版業繁花盛放,每天出版的大小報紙超過50份,各類形雜誌多到眼花撩亂,單是電視周刊、娛樂周刊已目不暇給。今天要為大家介紹兩位前輩,他們是當時香港兩份最暢銷娛樂周刊的靈魂人物。

一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振奮人心。(YouTube截圖)

10月的中國史詩

五族共和,民族復興,1911年辛亥年10月啟動希望之門,起啟始之功。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讓中華民族傲然站立,直至今天,走上充滿實證的民族復興之路,寫下波瀾壯闊的、現代10月的史詩。

熊景明(圖)是個非常活躍、自信、活力充沛的人。(中大出版社圖片)

陳方正:夢縈雲之南

我們對此書的整體印象,毋寧更近於收攬眾生百相的《清明上河圖》和老布魯蓋爾維妙維肖的鄉村景象繪畫,甚至巴爾扎克為了忠實記錄、解剖整個19世紀法國社會而寫下的《人間喜劇》。

前全國人大代表羅叔清太平紳士(右)邀約口述抗日歷史。(作者提供圖片)

細說新界西貢抗日

西貢山勢地形是天然屏障,崇山峻嶺面向大海,易守難攻;有日軍、游擊隊、土匪、民軍、漁農居民。前全國人大代表羅叔清說了四個小故事,足以說明在日軍的鐵蹄下生活多麼艱苦。

張贛萍原名張振之,贛萍是他老家江西萍鄉,取之作筆名。(灼見名家製圖)

彈雨餘生 張贛萍

張贛萍把軍旅生涯出生入死的經歷寫入小說裏,處處有他的身影。他寫人物有血有肉,寫中華兒女同仇敵愾,寫國家、民族大義,夾敘夾議,文筆生動,吸引大量讀者。

紐約市世貿雙子大樓被襲前後對比。(Wikimedia Commons)

911的背後意義

911的發生,是由於宗教狂熱者對歷史的誤解,當然亦有邪惡勢力的推波助瀾和策劃。而911之後對伊斯蘭教的歧視大增,部分是宗教本身(基督教亦然)的排他性所致,部分亦是由於對歷史的認知不足。

第12頁,共29頁 1 11 12 13 29

按類別瀏覽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