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三聯攤位以「香港地景:拼出一幅跨越時空和現實的地圖」為主題,在各處融合多本新書的視覺元素,當中亦有不少與主題相關的書籍出版。

古人言: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相信若細讀這本史詩式的小說合集,讀者必有所得着。

「流金歲月」圍繞《英氣:阿咩正傳》一書所講的故事——另類香港現代史,由主角阿咩筆名石中英的楊向杰,邀請嘉賓對談,藉此還原當年一些不為人知的歷史情況。今集邀請到經濟日報創辦人麥華章先生,談談港大畢業後為何加入左派報館?以及怎樣借款10萬創辦歐洲版《文匯報》。

本文從統計的視角來看曼聯與利物浦的起落興衰,觀其歷史意義。如沒有1986年上任的費格遜,曼聯今日或許仍只是英格蘭「名牌前列球會之一」。

第 35 屆香港書展於 7 月 16 日正式開幕,期間中華書局將出售逾百種多元新書,更會舉辦精彩的文化講座 ,與讀者分享閲讀和文化討論。

那時反英抗暴已經沉寂下來:炸彈沒有了,示威遊行沒有了,罷工罷市罷課也沒有了。市面恢復平靜,生活恢復正常,沒有任何迹象顯示香港很快要解放。我知道畢業試決計逃避不了,唯有收拾心情,埋頭苦讀。

吳瑞卿博士是「萍寄金山」展覽的客座策展人,她期待展覽帶出幾項重要的訊息,其一是確定「香港的中介角色」,其二則是澄清「『賣豬仔』以偏蓋全的誤解」,還有就是從文物顯現歷史上加州華僑的生活。

從歷史看,香港能從小漁村發展成為國際金融大都會,實屬不易。為何香港能打造成生財、聚財,吸引四方之財流入的國際金融中心?本書藉此說明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是如何建立,讓讀者了解誰是背後最重要的推動者、支持者。

70年代香港社會運動為何頻生? 1971年港大學生會怎樣自發組織神州第一團?聽聽《英氣》一書的主角石中英與麥華章分享當年的生活和社會觀察。

金庸、黃霑、倪匡、蔡瀾合稱「香港四大才子」,觀其名,思其人,各具風格,都是文化藝圈喻亮,象徵着香江一個時代的風尚。

作為中國自古以來對外交流的橋頭堡、東西方文明交融貫通的核心區,新疆孕育出大量的中國之最。

從貿易戰到槍林彈雨之戰,1839年,林則徐虎門銷毀鴉片2萬箱,觸發1840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然後的《南京條約》,到割讓香港,香港從來都是磨心,早在200年前,已淪為貿易戰的犧牲品。

《香港歷史與社會》涵蓋殖民統治、對外關係、醫療衛生、商會學會及經濟運作五大領域,系統整理了香港從開埠至今的歷史脈絡與社會變遷。全書以紮實的史料、多元的視角和獨特的實踐性,成為香港史研究領域的重要專著。

古人智慧不容小覷!三千年前《詩經》中《漸漸之石》已展現古人對天文地理的深刻理解。詩中描述月亮離開畢宿後將有滂沱大雨,與近期氣候變化印證,可見古人觀察自然之精妙,其通識或超越現代人。

近代苦難的中國歷史說明,以姑息、妥協、退卻的方式面對欺凌霸侵者,只會縱容了他們。不幸的是,欺凌有癮、霸侵成狂的幽靈,始終盤旋不散。

皇族也好,帝王也好,最終只能歸於塵土。留下來給人世間的,除了在典籍裏一段又一段的文字記載以外,能夠實地考察,走在古人也曾踏足的路上,緬懷舊事,論證古今,也是神交古人的一種好方法。

20世紀的某個時刻,有科學家寫道,路殺造成的死亡超過了狩獵,成為「陸域脊椎動物死亡的首要直接人為因素」。你想到的各種環境問題,像是水壩、盜獵、超級大火, 都不如道路所殺死的生物多,只是道路致死的現象更不為人所知。

我和顧汝德的交往維持了一年多,之後便沒有再見他了,直至20多年後踏足政壇,才再遇上他。

灼見書香,目的是希望為大家推介些有益身心,共同開拓廣闊知識視野的好書,並提升閱讀樂趣。今日要介紹的一本書,《海德堡語絲》經典重現版,作者是金耀基教授。

唐代曲江宴是新科進士的盛大慶典,皇帝親臨,場面奢華。宴會後泛舟遊樂,極盡榮耀。唐代青樓文化盛行,名妓參與宴會也屬尋常。

經常被忽視的小國能以比傳統大國更聰明的方式,應對21世紀的複雜挑戰。「小」常被視為弱點,但它也可以是優勢。「小」可能導致國家感覺不安全,但這也激發了它們的生存本能。大國是笨重的,小國卻可以靈活而善於適應。

《蒸餅歌》與《燒餅歌》僅有一字之差。會不會今日流傳之《燒餅歌》實為張中所著之書,而非出自劉伯温呢?

在香港南區黃竹坑的現代建築群中,藏着一方小天地──古魏博物館。這座由意大利收藏家古楚壁與其妻子魏昭鳳共同創立的私人博物館,承載着一對跨國伉儷40餘年的文化情懷。館內的每一件展品,都訴說着跨越時空的中西文化故事。

弟弟被捕,令熟悉我們一家的人感到詫異,有些人還對我們有點同情。妹妹接着被捕,卻令人人都相信我們一家是搗亂分子。

明代晚期與北宋年間相似,平民不理朝廷事,經濟文化上心頭,從而推動民生和文化藝術更上一層樓。

香港是在19世紀後半期成為暴發的土豪,並要待1930年代才算邁步踏入西方式現代文明社會的門階。回顧往昔,香港要擺脫舊社會的陋習及上層固有利益,並不容易。

誠如中大文物館創館館長屈志仁教授所言,「中國傳統藝術歷經唐、宋、元、明,及至晚明,既是一個高峰,也是一個總結。」是次展覽,重現了晚明這段輝煌文化時期的藝術精粹,值得逐一細賞。

其他同學幾乎全部都支持警察鎮壓示威工人,只有我站在工人一方,和他們理論。

香港的多元文化背景孕育多樣性的非遺項目,包羅萬有,用俯拾皆是來形容絕不為過。保護和傳承這些非遺,不僅是對文化根基的珍視,也是對未來世代的責任。

中國古建築,在屋角上裝飾此琉璃瓦鴟吻,是用其重量把屋角壓實,既可以防大風吹之害,也在風水上可以防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