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紫1941年隨母從澳門來港,直到22歲都住在灣仔,所以對灣仔有深厚的感情。(香港作家聯會圖片)

何紫的灣仔情懷

何紫生於憂患的歲月,生活匱乏,戰時要吃麵包碎和稀奶水來維持生活。戰後的香港百廢待興,很多人三餐不繼,溫飽不易。但何紫沒怨天尤人,樂天知命,更樂在其中,成了「野孩子」。

蔡京用權,不許世人讀史作詩,只崇尚經學。陳與義一語雙關,謂黨禁搖人,等一等便過。(灼見名家製圖)

談文事而佐以韻事

陳與義於崇寧黨禁後,以《墨梅》一詩見知於徽宗,擢置館閣,真破天荒一人而已。粲粲江南萬玉妃,別來幾度見春歸。相逢京洛渾依舊,唯恨緇塵染素衣。不知哪句戳中徽宗軟肋?

美國前財長森默斯是大師級經濟學者、傳媒的寵兒。(Shutterstock)

大師級的轉軚

森默斯這類大師的市場價值,亦源自「約定俗成」:我之所以認為他很權威很厲害,是因為別人認為他很權威很厲害,就算沒有人知道其權威和厲害之處,大家也會一致認為他很權威很厲害。

應世識見既淺,為文之聲名,自不及為官;然官聲既振,又期文名並高,魚與熊掌兼得,能乎?(灼見名家製圖)

為官與為文

於成龍撫直隸,應武清民意,重核應世被誣真相。康熙為之深悔,復其武清令原職。應世又治武清七年,頗多顯績,後遷通州知州,武清人造生祠以紀。為官如此,聊補為文不善之憾也。

讀小說重誨悟,在浸淫自汲世道,兩者不可偏廢。(Shutterstock)

傳統精華小說目錄

優秀的小說,反映人性,反映人情,反映社會光怪陸離的現象,是皇皇大道經典所不載,不讀則無所認識。不讀好小說,猶如建華堂而廢園林池沼,啖粱肉而錯失山珍,豈不可惜?

今天我們稱之為科學知識的東西,其實是一堆不確定的論述,只不過不確定的程度不一而已:有些是最不確定的,有些差不多確定,但沒一樣是絕對確定的。(灼見名家製圖)

科學的不確定性

做為一個知道「無知哲學」的偉大價值、更知道這套哲學可帶來巨大進步的科學家,我覺得我肩負着一種責任。這些進步乃是思想自由的果實。我覺得我有責任大聲疾呼,宣揚這種自由,教導大家不要害怕疑惑,而是要歡迎它。

1960年,金庸與《神鵰俠侶》電影主角合照。左起:謝賢、金庸、南紅、梁素琴。(香港文化博物館網站圖片)

射雕三部曲的情

金庸曾說他在創作時不斷探索新題材,以避免相同的情節重複出現在作品中,而射雕三部曲的轉變證明了他不斷在創作中注入新意,融入冗雜且讓人遐想的情感敘述,年齡增長時再次重讀,會有新的領悟。

在那個百業待興的年代,香港大學建築學院以黎錦超教授為代表的先賢們架起了中外建築學術界的橋樑,增強了國際學者對內地建築學的認知。(香港大學圖片)

受益「後生仔」的感想

在那個百業待興的年代,香港大學建築學院以黎錦超教授為代表的先賢們架起了中外建築學術界的橋樑,增強了國際學者對內地建築學的認知。30多年前先輩撒下的種子,在今天結下了豐碩的果實,讓筆者這樣的年輕人受益。

閱讀擴闊眼界,皆因你可以借用別人的眼睛。再狹窄的現實生活,都可透過書本衝破時地界限。(Shutterstock)

閱讀是為了換位思考

閱讀,不是為了資訊,是為了從別人的角度看世界、用別人的腦袋想問題。無論是天馬行空,還是觀察入微,閱讀過程就是一種換位思考。與海耶克一起層層推演出「自發秩序」的概念,跟在網上看幾百字的解釋是兩回事。

李連杰的上師鼓勵他跟大家分享這22年來是怎麼走過來的,也是他60歲給自己的一個交代。

李連杰看破生死 投身公益

李連杰認為「面對任何困境如果你看它正面就是正面,看它負面就是負面,甲亢來吧那就治吧,治不好也很幸福那就是佛法提醒你要面對」,現在能很自在的感受所有的事情都能把每一個負面轉為正面「轉煩惱為菩提」。

香港大學院師生聯誼會,1941年秋季,在大學樓拍照留念。(港大檔案館藏)

張愛玲在港大的求學歲月

張愛玲在香港大學的日子到底過得怎樣?唱不完說不盡的張愛玲從來就不是目的,也不是終點,而是一個窗口,一套方法、一條蹊徑,從張愛玲重新出發,我想看看她還能將我們帶到多遠。

香港大學站A出口走廊牆壁上「張愛玲照片」成了一道風景。(何靖淇攝)

重構張愛玲與香港的因緣

黃心村這位香港大學文學院比較文學系教授,「重新梳理張愛玲和她母校乃至香港的因緣……以檔案資料為佐證,還原一些模糊的歷史影像」,都寫在她的著作《緣起香港:張愛玲的異鄉和世界》裏。

照相術於19世紀40年代傳入中國以來,文獻所載第一項「P圖」醜聞是什麼?(灼見名家製圖)

晚清政客P圖博上位

胡思敬光緒乙未進士,次年補殿試,選翰林院庶吉士,後任吏部考功司主事。以其故,對晚清政壇聞人生平皆有知見。加之藏書甚富,涉獵甚廣,故論世衡人極有見地。

做起事來,聶華苓很有承擔,在台灣的日子,她受過殷海光、雷震的影響。她說:「在他們身上看到的,是為人的嶙峋風格,和做人的尊嚴。」對來自世界不同地方的文藝創作者,聶華苓對他們都十分尊重。(Shutterstock)

那代人的三生三世之夢

聶華苓說她一輩子「恍如三生三世:大陸,台灣,愛荷華,幾乎全是在水上度過的。長江,嘉陵江,愛荷華河」,又說她是「一棵樹,根在大陸,幹在台灣,枝葉在愛荷華」。

「似曾相識的香港」系列講座致力搭建普羅市民與專家學者交流與分享的平台,滿足大眾文化需求,已然成為擁有十年口碑的品牌文化活動。(香港中華書局Facebook)

似曾相識的香港

創辦於四十四年前的「油中」,自創立之日起,便定位為人文社科專門店,當中尤以文史哲書籍品類最為齊全。在「油中」遇見「似曾相識的香港」,秋夜有書香盈袖,便是香港書業邂逅香江文化的一道亮麗風景線吧。

第2頁,共20頁 1 2 3 20

按類別瀏覽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