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gat2 dzat2」一詞的寫法就可以說有「甴曱論」與「曱甴論」兩派。這是好事,因為證明大家都關注自己的語言文字。(灼見名家製圖)

甴曱的粵語故事

「曱甴論」者所提出的幾種最有力的證據,似乎是金朝的字書《四聲篇海》、明朝宋濂所編的《篇海類編》以及生活於明末清初的吳任臣編纂的《字彙補》。

誌慶活動當然少不了演奏會。聯會安排3場名為「傳承·美樂之河」系列音樂會,一共演出20多首不同風格的本地原創作品,每場都有一首由聯會委約的世界首演作品。(香港作曲家聯會facebook)

香港作曲家聯會40年

最早一首是林樂培1963年改編的《古舞曲三首》,素材主要是著名的《鳳陽花鼓》,由小提琴、鋼琴演奏。三個樂章快─慢─快傳統曲式,一開始奏出大家熟悉的旋律,然後不斷變奏,過程悅耳。

香港大學是為「為中國而立」還是為 「為香港而立」?這問題在港大建校之後的半世紀中爭論不休。(Shutterstock)

解讀港大「世紀之問」

自百年前「為中國而立」這命題的提出到今天,不同的人在不同時期對「港大為誰而立」提出了不同的說法,他們有是為了考量昔日大英帝國的利益,更多的是基於對國家和香港的的關懷和熱愛。

今年是西泠印社120華誕,適逢李叔同印藏公諸於世60年之期,由西泠同人、文博研究員申儉所著《李叔同與印藏》繁體版恰好面世,可謂無巧不成書。(西泠印社)

西泠孤山的鴻雪印跡

人間正道是滄桑。在無垠的宇宙中,兩個甲子不過彈指一揮間,卻也總有飛鴻踏雪泥,一如西泠孤山的鴻雪印跡,任憑滄海桑田,不變的是守護文化的初心與風骨,不改的是問道金石的志業與氣度。

李連杰的上師鼓勵他跟大家分享這22年來是怎麼走過來的,也是他60歲給自己的一個交代。

李連杰看破生死 投身公益

李連杰認為「面對任何困境如果你看它正面就是正面,看它負面就是負面,甲亢來吧那就治吧,治不好也很幸福那就是佛法提醒你要面對」,現在能很自在的感受所有的事情都能把每一個負面轉為正面「轉煩惱為菩提」。

八大山人(朱耷)畫魚。

從「鱒魚」到「西瓜」

古今中外,畫家以魚為題並不罕有,但明明是在說魚,筆者又何以說是暗暗地指向西瓜呢?金庸閃爍其詞,刻意避而不談的,原是三位畫家同樣有以西瓜為題的名作傳世。弦外之音,就是請讀者去觀賞他們繪畫西瓜的作品。

《香港大學世紀之問》,主要是講述中國改革開放初期港大與內地交流的人和事。(灼見名家圖片)

香港大學北上神州之開端

陳婉瑩說,港大校史著作不少,但都聚焦早期創校和二戰之前的事蹟,《香港大學世紀之問》關注的是一個被忽略的時期,她和團隊希望通過書中各人的記事,向讀者提供一份歷史圖像的初稿,「繼往開來,從認識歷史起步」。

儘管過程艱辛,但相信在座的每一位聽完馬友友與多年鋼琴拍檔Kathryn Stott的演奏,都盡興而歸。(政府新聞處圖片)

馬友友的人文魅力

正當大家在思考時,蕭斯達高維契大提琴奏鳴曲徐徐開展,其中第三慢板樂章的悲愴音符,聞者動容。法朗克奏鳴曲後,加奏《愛的禮讚》和《愛之悲》,我等陶醉不已。

毛筆傳達人性,這是毛筆書法最重要的價值。(shutterstock)

揮毫自在

白紙黑字,書法是有生命的。所以古人說,敬惜字紙。筆墨自在,歲月悠悠。願能揮毫無礙,行雲流水。願中華瑰寶,歷劫不磨,書香永繼。願中華文化,源源不絕,代代相傳。

2008年蘇州觀音園奠基儀式毛邦杰 (右三)作者(右二)。

蘇州觀音園緣起

蘇州觀音園在太湖西山島,原建於南朝,已有1600年歷史。2008年奠基重建,更得有僑胞及台商台胞的呼籲和鼎力相助。它承載着中華文化,是傳統信仰也是兩岸和平發展的見證。

香港大學院師生聯誼會,1941年秋季,在大學樓拍照留念。(港大檔案館藏)

張愛玲在港大的求學歲月

張愛玲在香港大學的日子到底過得怎樣?唱不完說不盡的張愛玲從來就不是目的,也不是終點,而是一個窗口,一套方法、一條蹊徑,從張愛玲重新出發,我想看看她還能將我們帶到多遠。

本文將介紹2件約100年前的日本舊物,二者身上都備有文字,其中蘊含的風土人情和歷史背景,令人聯想翩翩,意味深長。(作者提供圖片)

日本舊物上的文字

我喜愛歷史和文學,也喜愛這兩門學問的載體──文字。因此對於上有文字的古物,我有着天生的好奇及親近感。這些文字既記載了歷史知識,也呈現當時的精神面貌,就猶如一扇窗戶,為人們開啟了探究古代世界的美妙空間。

第1頁,共117頁 1 2 117

按類別瀏覽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