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備受地緣政治格局影響,踏入九運,中美貿易戰會如何發展?占星預視東方崛起,中國會有什麼變化?讓術數名家、建築師蔣匡文博士為大家一一分析。
多年前已認識蕭永龍,正確是哪一年認識的,想不起了,只記得是在香港新亞圖書公司的舊書拍賣會第一次見過他,因為他舉牌快、出價狠,三幾個回合便把對手KO,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最早一首是林樂培1963年改編的《古舞曲三首》,素材主要是著名的《鳳陽花鼓》,由小提琴、鋼琴演奏。三個樂章快─慢─快傳統曲式,一開始奏出大家熟悉的旋律,然後不斷變奏,過程悅耳。
自百年前「為中國而立」這命題的提出到今天,不同的人在不同時期對「港大為誰而立」提出了不同的說法,他們有是為了考量昔日大英帝國的利益,更多的是基於對國家和香港的的關懷和熱愛。
譚盾一直在思考東西方音樂不僅需要碰撞,還需要大膽地嫁接和勇敢地重生。他覺得或許搖滾就是一個從觀念到音樂的全方位的突破口,於是譚盾將古典音樂的圖騰──巴赫,與大自然的圖騰──成吉思汗融入到創作中。
西方對MiG-25的高空攔截性能極為驚懼,時人稱「MiG-25恐懼症」。為抗衡MiG-25,美國着力研發新一代戰機,包括F-14「雄貓」、F-15「鷹」、F-16「戰隼」,成為美蘇軍備競賽的一段插曲。
你看Broadway散場後,大家擠去pizza店宵夜聊天,這文化經濟總比大笪地或商場延長營業時間,更有前瞻性,可以推展香港成為文化之都的深層意義!
李連杰認為「面對任何困境如果你看它正面就是正面,看它負面就是負面,甲亢來吧那就治吧,治不好也很幸福那就是佛法提醒你要面對」,現在能很自在的感受所有的事情都能把每一個負面轉為正面「轉煩惱為菩提」。
古今中外,畫家以魚為題並不罕有,但明明是在說魚,筆者又何以說是暗暗地指向西瓜呢?金庸閃爍其詞,刻意避而不談的,原是三位畫家同樣有以西瓜為題的名作傳世。弦外之音,就是請讀者去觀賞他們繪畫西瓜的作品。
1971年秋,中大文物館成立。就在金秋,讓我們憶故談今,走進館長的世界,探討博物館如何透過可持續發展,發揮社會影響力,如何「格物創新」。
陳婉瑩說,港大校史著作不少,但都聚焦早期創校和二戰之前的事蹟,《香港大學世紀之問》關注的是一個被忽略的時期,她和團隊希望通過書中各人的記事,向讀者提供一份歷史圖像的初稿,「繼往開來,從認識歷史起步」。
為民請命,服務市民,是張天愛眼中的父親最重要的形象。張天愛說,當年她才6、7歲,便已跟着父親到醫院探訪病人,為病人籌款,又挨家挨戶了解居民的困難,向居民宣傳衛生。
筆者的座位,所聽出來的音響,像聽唱片錄音一樣被完全放大,所以一直處於聽到亢奮音量的狀態。而多位首席的獨奏演出,的確超高水平,完美至極。
在身份及文化歸屬上,我們需要哪種思維?是演繹、歸納,還是任意否定批判?除了關注什麼令我歸來,什麼是我的理想家園外,我們更該反求諸己,撫心自問,在文化/身份認同上,我究竟為自己做了些什麼?
字體設計不在於單純解決閱讀的功能,也有其內在美,也有值得欣賞的地方。雖然字體的基本內部骨架可能不變,但在細微筆畫之處,可能會隨着媒介進步和人對美學的要求而隨之而轉變。
如何在保育和安全、發展之間取得平衡,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政府固然首要考慮保障公眾和遊客安全,但採取一刀切清拆的做法,肯定不會符合社會期望,亦不符合香港的整體和長遠利益。
籌建香港抗戰歷史紀念館(還有多年前由馬逢國、蔡素玉、謝炳堅等倡議的香港回歸歷史紀念館),要以特區政府為主導,實行官民合作,發動各方參與。籌建過程本身就可以是培育青少年家國情懷的重要活動之一。
張愛玲在香港大學的日子到底過得怎樣?唱不完說不盡的張愛玲從來就不是目的,也不是終點,而是一個窗口,一套方法、一條蹊徑,從張愛玲重新出發,我想看看她還能將我們帶到多遠。
艾白娜近年在歐洲聲譽日隆、而她亦是新一代小提琴明星級教母Ana Chumachenco的弟子、亦為音樂總監柏鵬大師有點師徒淵源,所以倒成為必聽的一項節目。
這些跨越半世紀的資料和照片,涵蓋許多香港的重要歷史事件,包括實施9年免費教育(現已增至12年)、香港文化中心和太空館的興建、向英國爭取港人居英權、興建新機場、中英香港前途談判、香港主權回歸等等。
天災人禍在術數角度經常發生,今年大家感覺格外頻發,為何接連發生呢?香港落雨不斷,從星象看,何謂「開雨門」?港股和樓市表現不佳,香港的經濟何時復甦?一起聽聽術數名家蔣匡文博士的分析。
之前看《雷雨》都是普通話版,沒想到粵語表演則另有一番韻味,劇中只有老管家唱了幾句,實在令觀眾吊胃口。這齣話劇今後若能穿插一點點的粵劇成分,相信會更加提升其藝術價值魅力。
在一個戶外的空間中,雕塑往往好像有了自己的生命,會和大自然一起共生,最終成為這片土地的一部分。而做為觀者的我們,和雕塑一樣,同樣只是這壯麗景色中的一部分。我們身處其中,自觀自省,或傷感,或激揚。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