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皮仔自學團

赤皮仔自學團

2015年初,我在台灣的另類教育旅程走到最後階段了,我有幸能獲得種籽學苑家長的邀請,住在他們家一個晚上。他們的家位於種籽學苑不遠的地方,名為花園新城,環境有如香港的康樂園、錦繡花園、愉景灣等,他們的房子能從高處遠看台北市,在那裏看台北市的夜景,很美! 那天晚上,我分享了全中人學的見聞,而他們也分享了種籽學苑的學習生活,也分享他們準備讓孩子升讀屋苑內,由家長組成的「赤皮仔自學團」。赤皮仔很特別,在面書上的介紹是這樣的:「赤皮仔創立於2012年,是新北市非學校形態實驗教育的團體自學計畫。由新店區花園新城的一群家庭所組織,目前有國中階段學生20名左右。赤皮仔自學團扎根社區,運用教育2.0概念及對在地議題的關心,展開半日學習半日做事的中學階段教育模式。赤皮仔嘗試作出一個教育與社區結合的團體自學模式,讓台灣各地中學階段孩子可以留在自己的社區或附近,運用各種教育及社區資源進行學習,並互相支援。」 非學校型態教育的可能性 第一次認識赤皮仔自學團,是2014年8月的時候,那時我剛到台灣全人中學,參加全人的新生入學活動後,全校教師會到台北烏來一間溫泉旅館開會、交流等,其中一天,便是找來赤皮仔創辦人來分享自學團的事。 強調自主學習的種籽學苑,在二十多前於台北烏來鄉創立,卻只一直只能開辦小學課程,這麼多年來,一直有家長希望種籽能申辦中學,讓孩子能順利銜接上同一理念的自主中學。大約在2000年的時候,種籽學苑創辦人李雅卿女士,曾到一間體制內中學內,實驗另類中學的可能性,與體制內學校共用校舍,實驗成果豐富,可惜得不到當時市政府支持,未能正式開辦實踐自主學習的中學課程。要辦一所政府認可的中學,一點也不容易。且看全人中學的創校過程,也是千辛萬苦的歷程。 另一方面,種籽學苑的畢業生及家長,對另類中學的渴求越來越大,他們希望在種籽學苑的學習理念,能延續至中學階段,他們大都居於鄰近種籽學苑的花園新城,當在家日漸可能的情形下,由家長們共同營辦共學團體的理念開始成形,然後,赤皮仔自學團終於面世了。 赤皮仔和一般學校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單看簡介的內容,便令人好奇,赤皮仔究竟是一所怎樣的學校。事實上,赤皮仔不算是一所學校,她沒有校舍,沒有聘用很多全職教師。他們善用社區的資源,例如公共圖書館、家長的房子、社區設施作為教學地點。赤皮仔學制也很不同,採用無學年制的混齡教學,學生人數也只有二十位初中階段。無學年是學生不用年級分班,即是沒有所謂的中一、中二、中三;混齡教學,我想像大既是以能力及興趣分組學習。課程強調在「做中學」,認為真實生活就是教育的土壤,另一個說法或許就是體驗教育,認為第一身經驗是很重要的學習來源,教師教學不會太依賴教科書,教師亦不可能「依書直說」、「照本宣科」。赤皮仔仍然保留學校課程如數理、文史等,但仍引入主題活動,例如他們試過由養雞開始,學習如何建雞舍,如何與雞相處等。 赤皮仔全職教師不多,多是兼任教師,不少是有專業背景的家長兼任教師,他們專業又熱誠,努力嘗試把枯燥的課堂,變得非常有趣。若面對孩子沒有興趣的學科,那該怎麼辦?那只好觀察孩子沒有興趣的原因,找到適合的教法,因材施教說出來容易,卻不容易實踐。 因為民間長期的努力爭取及實踐,全台灣像赤皮仔的自學團或共學團越來越多,為非學校型態教育,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因為師生人數少,成本低,令教育多元化變得越來越可能,改變學校教育令人刻板的印象,就是那種每天穿校服上學,學生一排排坐在書桌上,聆聽教師講解書本內容的畫面,有改變的可能。 記得曾向香港教育局申辦自然學校時,不獲教育支持,其中一個理由便是自校的師生人數太少,擔心課程多元化不夠。現在台灣赤皮仔自學團在實踐比自然學校更小型的學習型態,一樣可以有很豐富的學習元素,這不是也可能嗎!我想對孩子來說,與其每天一日復一日在教室裏呆坐,不如逃離書本那刻板的學習內容,走到廣濶的戶外世界去探索,與友伴同行,更來得有趣可行。 圖片:作者提供。

朱梅麟對毛國的貢獻為殖民地政府所肯定,1980年,被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冊封為爵士。(網上圖片)

鈔票上的華人頭像故事

連續兩篇文章談了一顆印度洋明珠,位處非洲大陸以東2200公里的島國毛里求斯。毛國對大自然的保育積極而全面,政府政策亦加以配合,結果是全國極少汚染,空氣絕佳,水質清澈,難怪有「人間天堂」的美譽(見本專欄2017年2月8日及2月23日)。本文續談海外華人在毛島的發展。   Sir Moilin Jean Ah-Chuen 在毛島帶團工作時,Whatsapp傳來遠在澳洲親人的一個短訊:給我帶回一張25元毛國盧比。心中嘀咕,毛幣紙幣繁多,有25、50、100、200、500、1000及2000;而且幣值不高,兌換率大約是1元港幣兌換4.5元毛里求斯盧比,為何單要收藏25元紙幣?看看錢包,左找右找,也找不到一張25元毛幣鈔票。向多個同學詢問,終於覓得一張。 紙幣設計頗新穎,紙質更是現在多國流行帶有塑料質地的高科技防偽材料,大小跟香港紙幣10元差不多。映入眼簾的首先是國鳥「渡渡鳥」,苯拙得來也挺可愛。鈔票正面左邊印上一個頭像,面積約有鈔票三分之一。頭像不像毛國主要人種印度人或克里奥爾人(Creoles,克里奧爾人是非洲奴隸的後代,有著不同的歐洲祖先),更不像白人或非洲人。是黃種人嗎?有點像。仔細一看,頭像下印有一行小字:Sir Moilin Jean Ah-Chuen1911-1991。何許人?請教於當地華人,原來是當地大大有名的一位已逝世的華人:朱梅麟爵士。 本國鈔票印上外國人的頭像多見嗎?網上谷歌一番,發覺朱梅麟在毛國是第一位華人,亦是唯一一位華人有此榮譽;至於其他國家,亦不見有華人的頭像能出現在別國的鈔票上,朱梅麟對毛國的貢獻可見一斑。   海外華人典範 Sir Moilin Jean Ah-Chuen的名字頗有趣。Sir的稱號顯示朱有爵士銜,這在下文再交待。Moilin是他的名字,英語所謂first name。Jean是法文,即英文的John,是洋人稱Christian name....

青年人在生涯規劃時,考慮投放時間的重點是最關乎個人的興趣及能力。(Pixabay)

生涯規劃的變數

香港從以工業轉型至服務業,社會的行業不斷更替,令青少年對於前景感到十分無奈。有些年青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或要想做什麼職業,假若他們在中學或大學選錯了科目,對他們的前添上更多迷茫。有見及此,教育界已開始著重學生的生涯規劃。 學生的青春是無價的,時間更是寶貴的資源,在我們成長過程中,進行生涯規劃有如國家的投資,不過青年人所投資不是金錢,而是時間,他們應該投放在那一個地方呢?   人生成長的蛻變 青年人在生涯規劃時,考慮投放時間的重點是最關乎個人的興趣及能力;能力是一個人可以做得到的事情,是可以被客觀評估或考核的,更可以與工作所需的條件對比,究竟是否符合? 興趣是一個較為個人主觀的事情,需要從個人感受或意願出發,有時難於以客觀標準來評定,是因人而異的;年青人的興趣可能被他們的家人背景、學習經驗及社會氣氛所影響,可以透過個人訪問得以了解! 考慮學生的能力和興趣,是他們生涯規劃的兩大變數,兩者合共可以簡單分為四類。第一類是他們可能欠能力或興趣,或糊里糊塗地選擇了一些自己沒有能力或也沒有興趣的科目及職業,他們日後的前路肯定是痛苦萬分的;雖然現階段沒有確定的興趣或能力,也並不代表永遠沒有,因此最急需家人及教師啟動他們的心態,從現在開始發掘自己的興趣或能力。 對於此問題,解決的方法就是嘗試不同方面的事物。學校可以與不同的行業合作,建立長遠合作關係,以便日後學生可以到這些機構實習或學習。借助這些活動,學校可以讓學生早一點理解日後可能面對的行業,亦可以從中找尋自己的興趣及能力。同時,可以減低他們投入社會時的無助及迷茫感。 第二類,是他們有興趣但欠缺足夠的能力,這一類學生已比第一類進步;他們可能對某些學科或職業感到興趣,但他們的學習能力與之有明顯的落差。例如,學生看了電影很想做醫生,拯救生命,可是他的理科成績很差;或是學生想做老師,教育下一代,可是他的說話或語文水準不足。或許,這類學生可以透過「將勤補拙」,為了自己的興趣不斷下苦功,提升自己的能力去達到目標,但他們必須有心理準備,將來會面對很大的壓力。 動手動身去參與,亦可以打破學生們受媒體或家人所影響,而對某一行業產生的一些誤解。舉一個例子,電影中的精神科醫生好像只跟病人聊聊天就可以有豐厚收入。這看似是一份非常好的工作,背後卻要做很多的文書工作,把與病人的交談過程,進行分析及診斷,並不是談天過後就完事。而參觀及實習等等,正正可以令他們真正體驗一下自己腦海中幻想的生涯規劃,是否真正符合其興趣。因此,在生涯規劃中,應該把時間投入在不同的參觀及體驗中,從而驗證自己是否可以做到所計劃的生涯。 第三類,是他們有能力應付但沒有興趣維持。這類別的學生與第二類學生剛好相反;他們在生涯規劃上,很大機會被自己的成績帶動自己的選科或職業,例如:數學成績理想,便在大學選修會計,又或語文成績優秀,入讀大學的語文系,然後當了老師,但可能自知選擇了一些有能力但沒有興趣發展的前路,將來可能欠缺自發性或動力堅持下去。 外在環境如家庭或學校,也是影響此類學生發展興趣的其中一個可能性。試想想,一個學生想做一個藝術家,他的藝術天份高而且興趣濃厚。可是,在香港這個著重商業的社會,他所能發展的空間就會少之又少,興趣自然減少。因此老師及社工們需要對大氣候有敏銳的觸覺,了解不同行業的特性,營造氣氛刺激學生的興趣。 最後一類,是他們已找到自己有興趣又有能力修讀或鑽研的事業。這類別學生的生涯規劃方向是非常清楚,他們可以較易向着一個明確目標前進,不過,要留意的是,這類學生或許已確認自己的能力及興趣,仍需有良好的學習態度去繼續發展,才能真正學有所成。 雖然第四類是最理想的組合,但甚少學生能在初階段已達至這組合,大家必須讓學生知道生涯規劃需要有此成長過程,亦正是人生成長過程中,不斷從學習及經驗中從一類的狀態慢慢蛻變成形!

近年,學校積極推動綠色教育。(Pixabay)

環保慈善賣物會

剛過去的星期六,學校的家教會成功舉行了「優才環保慈善賣物會」,超過一千多人參與,場面非常熱鬧,人人都滿載而歸,渡過了一個愉快和有意義的早上。 近年,學校積極推動綠色教育,可說是全校參與,每個班都選兩位綠色領袖,由校方精心培訓,希望他們帶動同班同學實踐環保概念,包括午間熄燈半小時、節約用水、種有機蔬菜等。   家長和老師通力合作 今年,學校的家教會之下更成立了綠色學會,有百多位家長自願參加;每級並設有級代表負責聯絡,一同籌辦各類綠色活動如到城門郊野公園收集垃圾。最近,初小的家庭便去了T-park,享受了一個多小時的温水浸泡的經驗。 綠色學會更為學校籌辦了一次環保賣物會並為銘琪癌病關顧中心籌款。為了鼓勵家長捐出自己不再使用的物資,學會推廣「斷捨離」的概念,讓家長們更認真思考是否真的需要擁有太多的物品,建議大家下定決心,把不必要的物資斷捨掉,送與有需要的人,以減少了負擔,同時可增加自己的空間。大家都同意簡約的家居環境很適合香港寸金尺土的環境。而且絕大部份的香港人都過度購物,多年來家中確實積存了大量的「無謂」物品。 結果,家長都十分響應學會的呼籲,我們在聖誕前和農曆新年前進行了兩次的收集,得到的物品確實多不勝數。之後,一班家長義工花了整整一個周末把物品分成八大類,如衣服、玩具、文具、精品、書籍、小型家庭電器、家品和樂器及體育用品等。分類和訂價都做妥了,便把物資存放。後來,還有幾位家長聯絡到一些工廠朋友,也捐出了許多全新的玩具和毛巾等物品,豐富了整個賣物會的「貨量」。 除了學校本身外,我們還聯絡了幾個環保和慈善的機構如慈濟基金會、中華電力公司及西貢將軍澳環保會等,他們都積極參與,負責各個攤位的活動。這次活動提供了一個平台,可讓環保有心人一起合作,互相認識和互相支持。 三月三日的下午,我們開始佈置場地。地下和一樓一共設有十六個環保和音樂的遊戲攤位,而賣物會的主角是八個賣物攤位。當天下午家長和老師通力合作,把物品排列得很有條理,以方便第二天參加者的選購。 三月四日的早上,家長和同學們都絡繹不絕地進場,參加者既可購買極平極抵買的物品,又可以玩不同的遊戲,更有免費的小食和飲品供應,所以人人笑容滿面。這確是個多贏方案,環保、慈善和歡樂三者兼備。不過,我發覺最受惠的是學校的老師和職工,他們大都瘋狂地購物,人人慷慨解囊,難怪受惠機構和我說,善款的數目非常理想,給她一個意外的驚喜!

其實增加了資源後是否代表效能一定可以提升呢?或者歸根究底,根本是教育制度的問題!(亞新社圖片)

由增加五十億教育開支講起

有人說「講錢失感情」,也有人說「無錢就萬萬不能」。刻下進行的特首提名戰,作為無票在手的一分子的心態,還是「食花生」吧!來個五十億的講法,一下子業界也熱烈起來。 為文之日各位參選人或多或少地都在教育政策上多下了工夫,確是令人欣喜。教育之於社會,是長遠的投資而非開支,這是很多人的共同語言;但到真正埋位工作時,很多時要顧及各方利益,難保不會出現異化。   迫近眉睫的問題 最近參選的前政務司司長頒佈政綱重點時,提出若她上任就每年為教育經常性開支增加五十億元撥款,用以處理迫近眉睫的問題;文題所列的「五十億」就是由此而來。作為前線人員因而感受到久違了的尊重,也是很自然的;至於走馬上任後是否異化,實在無法予以推測。畢竟成其事者也還得看最終由誰人掌教育帥印。 上年度預算案教育經常性開支為七百五十億元,增加了這五十億元後就會令教育範疇開支佔政府經常性開支總額的比例,由21.5%調升至22.7%,微升了約1.2個百分點。假若在五年任期內持續每年增加五十億,對比過去十年的預算案的教育開支約有一百八十億元的增長,以範疇計確是增加多了很多。但以本港屬於先進的經濟體系來說,這個教育投入是否恰如其份,可以起到培育人才之作用呢? 假設年通脹為3%,連同這增撥的五十億,來年教育開支的增加起碼有七十多億元。就算只考慮那五十億,參考今年政府在大專、中學、小學及其他範疇(包括學前教育)的分配比例(約22:35:27:16),中小學可得的增加額都有近30億元。中小學界別的「迫近眉睫的」問題應是把數千個合約席位納入常額編制,估計需要十多億元的經常性開支;所以這筆增撥資源是可以支持到的。 盡快推行教師全面學位化和中小學教師同工同酬,應藉此際資源投入加以處理。這並非工會式改善教師待遇的要求,而是透過這個行動保留人材,讓曾受專業訓練的年輕一代入行、並增加人材留在行內的機會。其實,學前教育教師也應盡快製訂好教師學位化的時間表。不過制訂幼師薪級表或許更為急切,因此需要額外資源處理;包括學前教育在內的「其他範疇」開支因而會增加,並令前述的分配比例有所調校。一直以來學前教育所得的份額偏低,學前教育對個人成長的影響頗為深遠,故增加投資是值得的。 這裡討論並未涉大專教育,只集中思考基礎教育的層面(餘下未包括在內還有約佔四分之一的大專部份)。除薪酬開支考慮外,尚有其他規劃都算緊迫。例如中小學已實行融合教育,不同類型的SEN學生進入校園後,光靠老師再培訓來提升對SEN學生的服務,那是不可能足夠的;額外資源亦可用以提供助教席位(以校內SEN學生人數的比例分發)。隨著社會對衛生防疫意識的提高,在人口密集的環境下,加強醫護支援也是急需的;所以應考慮盡快實施「一校一護」。為免令護理界因而受壓,或可分期推行如先做兩校一護,或降低護士資歷要求。當人力資源到位後,原來常規的教育開支所支持的課程及教學新措施應可產生更高的效果,這裡就不再加細表了。 其實增加了資源後是否代表效能一定可以提升呢?或者歸根究底,根本是教育制度的問題!制度的確立與執行是基於主政者的價值觀與執行力和意志。 回顧過去已施行的教育改革,最初提出的理念都是好的;最終推行後帶來的成效孰好?孰壞?還看教育領導和落實過程可有異化!

既然三歲不能定八十,那麼,人不輕狂就枉少年了。(Pixabay)

選舉戰場上的少年筆墨

不久前兩位角逐特首的女士忽然文章有價,成為選戰的插曲。 傳媒發掘特首選舉的材料,發現兩位角逐者學生時代的佳作,並請來大學講師予以品評──讚賞意境深刻、佈局用心、文筆華麗之餘,並指出美中不足之處,分別為「失了自我,讀者不能從文章窺視作者的內心世界」(註1)及「『我』一直都在,但稍欠『情』」(註2)。一時間,讀者浮想聯翩,以為根據幾篇少年時代的作品就可以瞭解兩人的個性,甚至揣測她們一旦臨朝掌政的行事作風。 姑勿論「有我」、「無我」及情愫濃淡是否評鑑學生作品的恰當準則,事件給特首選戰帶來一點文化色彩,更為嚴陣以待的文憑試考生提供了出色的範文和寫作指導,頗有化干戈為玉帛的意味。不過,如果撤掉政治舞臺上的佈景,將少年之作還原到教育的現場,作品的有關評論和事態本身,折射出不少教學和社會文化問題,值得有心人認真反思。 文如其人? 古人說「讀其書如見其人」,背後的想法是作品內涵皆由心中自然流出,行文的風格、品位足以反映作者的個性和情操。既然筆墨本乎性情,讀者透過作品不難進入作者的心靈世界,觸發共鳴。更有甚者,傳統以為只要不矯情造作,儘管粗服亂頭,絕不影響作品的格調和感染力。 回到話題本身,我們首先要考慮的是,引起討論的那幾篇文章是否不假雕飾之作。 一般而言,年輕人入世未深,胸無城府,縱筆所及,若非天馬行空,就是依據自己生活體驗的發揮,大致可視為性情品格的表徵。至於評述事理、月旦人物,主要還是秉承主流社會透過教育機制傳授的價值觀,雖不致流於虛偽矯飾,但亦難以判定是否由衷而發、虔誠服膺之論。 進一步想,那幾篇文章其實並非日記隱私或坦率無拘檢的個人書札,而是學校的寫作練習和徵文比賽的獲獎作品──其實以受眾的開放程度而言,書札是否坦率之作仍有待商榷,例如那些公開發表的甚麼「家書」、「情信」之類。教育界的過來人都知道,學生經常自嘲:「作文就是『作』出來的嘛!」寫作練習總有教學目的,至於徵文比賽,亦有指定的主題以彰顯某些價值觀。嚴格來說,兩者都是博取佳績的「應制之作」而已,主題和素材難免有所迎合,至於文筆技巧,當然以娛心意、悅耳目為尚。若以此為「如見其人」的文本,畢竟欠缺說服力。何況據而論述的只不過是幾篇有機會發表的文章,如果認定管窺蠡測能揭示作者的性情面貌,那就更難自圓其說了。 再者,學生時代的作品儘管能反映一時的性情面貌,但歲月遷移,人各有志,加上不同的背景和際遇,「居移氣,養移體」,蛻變就是成長的註腳。少年的作品不過是心路歷程的橫截面而已,可知道「少時了了」者「大未必佳」,方仲永就令王安石欷歔不已;周處偶然聽到鄉里的閒話,竟能去除三害,改邪歸正;華歆的志節高攀不上管寧,失去了本來同席的益友,可是他臨危處事的氣度又遠勝於捨棄惻隱初心的王朗。至於那個「糞土當年萬戶侯」的豪邁少年,原來並非鄙棄功名,而是以偉大的導師、領袖、舵手為鴻鵠之志……許多人物的成長經歷都說明一個道理──「三歲定八十」的說法未必經得起事實的考驗。 給青春留白 既然三歲不能定八十,那麼,人不輕狂就枉少年了──青春的歲月不免帶幾分蒙昧亢奮,或流於標奇立異,令人側目,甚至惹來非議。那是成長的見證,是個性發展的養份,也是社會演進的能源。誰都知道,經過種種歷練,蒙昧亢奮的主角最終變成八面玲瓏的「大人」。 教語文的同工大概都留意到,學生在課堂上作文,你在旁邊巡視,他們會停下來,待你走過了才繼續寫下去,小女生甚至會翻轉文稿不讓你看。也許這就是青春的虛怯矜持吧。每個人回顧自己的成長歷程,總有許多糊塗荒誕的片段不足為外人道,就如衣冠楚楚之輩不便以天真爛漫的童年裸照示於人前一樣。大眾傳媒固然有其天職,但基於上述的分析,對公眾人物少年時代的表現似乎不必太認真。網絡上的「人肉搜查」已經無遠弗屆,如今再來個翻閱舊作、大膽揣測的「靈魂起底」,實在令人擔心青蔥之作日後逃不過傳媒的「天眼」,變成事業上的負資產。如果這樣的做法成為常態,恐怕戰戰兢兢的少年筆墨只能寫出科舉應制的蠅頭小楷了。 我們這一代的孩子實在太苦,既要學富五車,為了摘取各科的「5**」而不斷演練考試套路,還要多才多藝,並懂得揣摩賽事評判的要求和忌諱,務求過關斬將,勇奪少年的桂冠。社會栽培和家長期望都著重成本效益,以成績高下、比賽輸贏和種種朋輩之間的較量,打造「年少老成」的教育神話,並以此為最穩妥的生涯規劃。若以成長的主體而言,閃爍的青春雖然稍縱即逝,但卻有無限的可能,可惜他們都是被成人世界主宰的角色,繽紛的光譜隨時散失在陰沉的霧霾裡。 也許,理想的教育不應只是成長的催化劑,更要保育青春的自留地,讓赤子之心煥發真我的風采。 註1: https://www.hkcnews.com/article/790/%E6%9E%97%E9%84%AD%E5%B0%8F%E5%85%AD%E6%96%87%E7%AB%A0-%E5%AD%B8%E8%80%85%E7%9B%9B%E8%AE%9A%E6%96%87%E7%AD%86%E8%8F%AF%E9%BA%97-%E4%BD%86%E3%80%8C%E7%84%A1%E8%87%AA%E5%B7%B1%E3%80%8D 註2: https://www.hkcnews.com/article/826/%E7%89%B9%E9%A6%96%E9%81%B8%E6%88%B0

領導者需要承擔領導推行知識管理的任務。(Pixabay)

領導推行知識管理

在上期「教評心事」曾向讀者介紹不同學者對知識領導的角色的一些研究發現,讓我們了解知識領導的重要性。今期希望能在此向讀者更深入介紹知識領導者如何承擔領導推行知識管理的任務。 Viitala(2004)將知識領導定義為領導者在機構目標的學習過程中支持其他成員的方式(Stogdill 1974)。Viitala(2004)使用「領導」的概念來指在任何機構層面有下屬的人。 知識領導者的任務: 知識領導者制定學習的目標,建立願景,識別知識差距Knowledge Gap,制定機構的策略和目標,及時反饋並作質量測量,闡明利益相關者的需求; 塑造機構文化,以提供條件支持成員在安全的環境下進行學習; 支持學習過程,提供機會以促進成員獲取工作經驗以成長及反思; 領導者作為榜樣,鼓勵成員學習及持續發展。 知識領導者的向度(參考Viitala 2004, 537)   Capshaw和Koulopoulos(1999)認為,機構需要知識領導者來克服在大型機構內分享知識的自然障礙。這是知識管理的本質。當今大部分知識型機構已經意識到若機構要達成業務目標,並滿足客戶需求,甚至提升機構效能,機構必須推行知識管理,以促進機構成員間能分享在工作過程中所累積的最佳實踐經驗(Best Practices),而不僅只是應用創新科技。若機構要推行知識管理,機構需具備開放的文化以開放溝通渠道來促進成員間的彼此分享。此時,知識領導者責無旁貸,必須適時塑造機構文化,制定措施激勵成員間進行知識共享。 不同學者提出很多各式各樣的知識領導者的角色和任務。筆者嘗試從以往所介紹的論著,總結數點普遍於文獻中經常出現的核心的知識領導者的角色和任務,以構建筆者認為的知識領導的模型。筆者從文獻中確定三個核心的知識領導者的角色和任務: 建構知識遠景 筆者綜合Lakshman(2008)所提及的「知識遠見能力」和Viitala(2004)的「領導者作為學習方向制定者」的兩項特徵。知識領導者認識到知識管理的重要性,明白知識管理可讓他們的機構發揮更高的績效水平。這些知識領導者透過制定其機構或單位的願景、策略及目標,訂立機構方向和聚焦哪些核心問題可以通過額外的學習來解決。 促進機構進行學習 筆者引用Viitala(2004)有關「塑造機構文化創造者」和「學習過程的支持者」的兩項特徵。這些領導人提供條件支持成員在安全的環境下進行學習。他們扮演類似教師或教練的角色,在工作過程中給予成員提供協助及指導,讓成員在工作過程中評估、反思及總結他們的經驗。...

由於芬蘭的成就令人矚目,引來世界各地的注意,香港一些教育界人都到當地取經。(Pixabay)

芬蘭成功經驗的背後——香港學不來的地方

早前,筆者在《芬蘭是這樣照顧學習差異的,香港可以嗎?》一文提到,北歐國家芬蘭不但在國際評比中有理想表現,其對學生的校內差異處的包容性,以及在收窄不同學校之間的學習差異的成就,均是香港所望塵莫及。其處理方式主要有重視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時能做到真正的「學會學習」,在能力與知識之間取得平衡,不會強迫學子操練以提高成績;校內不會有「精英班」和「非精英」班,同班同學按不同能力編入不同學習組別,少有標籤效應和比較文化,學子能建立內在的學習動機,在學習的階梯中按自身進度拾級而上,故能取得成功經驗。   成功經驗可以參考 不可複製   由於芬蘭的成就令人矚目,引來世界各地的注意,香港一些教育界人都到當地取經,少部份學校更嘗試引入其成功經驗,當中亦得到一定成果。不過,芬蘭的成功有其獨特的社會文化背景,如本港教育制度要大規模仿傚,恐怕亦非易事。首先,香港受東方文化影響,認同「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相信「書中自有黃金屋」,視教育為提昇競爭力的不二法門,故基層家庭固然會視教育為向上流動的途徑,中產家庭也會當教育為維持下一代社經地位的手段,進而過份重視學業成績,以競爭和比較的心態看待教育,試問芬蘭沒有標籤效應和不重比較的文化怎可以在香港落實呢?再者,東方式學習文化將學習理解為「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的歷程,芬蘭學習模式難免會被急於求成的家長所唾棄,視之為「低效」和「散漫」。當然,近年一些家長重視子女的學習歷程和興趣,反對為結果而大力催谷,可是此風氣未成主流,故除非個別學校能以此為招徠,取錄學生的父母都具相同理念,否則芬蘭經驗實難以推廣。   另一個香港與芬蘭最大的差異就是「名校文化」。芬蘭的基礎教育重視平等,各校之間的資源和教學水平相近,不會有名校和非名校之分,故家長不必為「選學校」而費心。芬蘭為居富裕國家前列,國民普遍有相當教育水平,不同家庭的社經地位相近,由於學生的家庭和社經背景接近,故家長為子女選校時也不必考慮「選同學」的問題。在上述條件下,芬蘭學校不必互相競逐和評比,家長不必為子女入學問題而全力催谷子女,標籤效應和比較文化均沒有存在的土壤。反觀香港情況,社會貧富懸殊,不同家庭的社經地位差異極大,家庭管教的水平也有異,父母選校時當然要考慮「同學」因素,以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再者,香港中小學亦未能做到管理和教學水平相近的地步,校際之間的差異一日存在,家長自然要為選校要操練子女;學校自然要為收生問題而提高自身吸引力和競爭力,操練文化亦由此衍生。   最後,再談學制分流、職業教育及社經背景等問題。芬蘭在中三畢業後將學子分流,當中近四成學生選擇職業中學,這情況絕對是香港所不能想像的。就筆者觀察,形成這現象的背景有二,一是西方國家具人人平等的觀念,重視勞工權益保障,產業發展均衡,不少行業都建立了工會和專業認證制度,故「工字有出頭」,水電技工的收入甚或高於擁有碩士學位的教師,當地家長又怎會像香港的父母,視子女入讀職業中學為畏途。二是芬蘭的教育體制成功建構多元互通的學制,入讀職業中學者不但可以取得職訓認證,更可以報讀大學的相關應用課程的學位,這正是香港新高中學制期望建立,但最終進展緩慢之處。學制分流取得成功,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就不必人人走「競逐成績」的「窄門」,而可以因應自身的能力和興趣,循序漸進,作多元化的選擇,自然能夠包容差異,有利照顧差異。反之,香港家長和學生聞「職業教育」而色變,不同能力和性向者被迫催谷學術成績,最終形成一大批「失敗者」,差異自然不斷擴大,學校的「補底」工作也會事倍功半。   基於芬蘭和香港兩地的差異,芬蘭的成功經驗可以參考,而不可以複製;可以作為教育工作者的反思,而不可盲目仿傚。除非移風易俗的工程全面鋪開,教育、社會、經濟、文化的背景和條件有翻天覆地的變化,香港的教育制度恐難走出當前的困局,做到真正的照顧學習差異。

10A港姐麥明詩(左一)(亞新社)

買個希望

子女的成功,一定程度上與父母的成就有關,以為單憑教養法,就可以把一張白紙培育成10優生,心態就跟買六合彩差不多。

淘寶網,簡單地說就是網上購物,只不過物種之多達數百萬件,你說得出的東西都可在那裏買得到。(亞新社圖片)

淘寶的另類教育

上周到香港教育學院參加座談會,和鄭燕祥教授討論香港教育問題,我理論上是門外漢,但因我是家長,算是用家,也因深知教育是個人和國家發展之本,不能輕視,我也從事成人教育(企業培訓)和孩子校外教育(戲劇英語),因此也不算門外漢,看法或許有異,但覺對年輕人都有一份責任感。有關現實世界改變之速也改變了教育方法,我舉了一個例子作比較。   近三個月,我認識了如何使用淘寶網,知道如何省錢,亦了解有些工種會消失,如果教育之目的是教學生如何做人及如何做事,學習觀察和分析就很重要了。   淘寶網,簡單地說就是網上購物,只不過物種之多達數百萬件,你說得出的東西都可在那裏買得到。首先我在鴨脷洲的工廈家具中心買了一個方形的帳篷,擱在天台,可以和朋友吹水,由於售貨員嘴頭好,落訂買之,要九千多元,太太有點出乎意料,這價錢用來買一個架,似乎有點貴,另外我們也買了一套天台擺放的仿籐長桌連椅,也要八千多,由於思想集中在天台欣賞黃昏日落之浪漫情懷,對價錢敏感度低了很多,而且在沒有比較的情况下,連平、貴的相對比較功能也沒有了。   好玩互動建互信   過不了一星期,我開始使用淘寶網,搜索一下方形帳篷時,發現網上提供的款式多,而且價錢只要三分一,你會認為圖片不可靠,但由於現時照片解像度高,質感也可放大,於是先訂了一套仿籐沙發,也是在鴨脷洲店之三分一,我膽粗粗訂了一套,買賣雙方可先在QQ 或手機溝通,然後決定運費,到貨自提或上門均可,收貨後才通知淘寶網付費,也可寫評價,評價是公開的,由於我自己犯錯寫下劣評,賣方很緊張,據理力辯,我發現錯評時,也道歉了事;有一次送貨的態度差,我也給予劣評,第二天那送貨的也就禮貌周周。   很好玩,很互動,跟賣家容易建立互信關係。品質沒兩樣,功能還多一些,起碼帳篷的選擇多了一倍。   另一次想買乒乓球桌,貪方便到體育用品店打聽,紅雙喜牌要七千到一萬,嘩一聲,連忙淘寶去,價錢由八百元到二千多,我也不傻,於是訂了連運費接近三千送上門的球桌,但那張從照片看來也不差,只賣八百元的球桌,又是什麼一回事呢?致電問賣家,原來那是A 貨組裝,是原廠周邊工人自己買原材料組裝,你有興趣可試試,由於乒乓桌沒什麼製作難度,原廠工人創業,你是否支持,按你從哪一角度看好了。   這是買家直接向廠家訂貨,少了起碼兩層代理人,也省了店舖人工,按銷售批發價,出廠到店家再到自家,省三分二價錢,非常合理。   我太太要我買一足浴水桶,我好呀一聲,不到一分鐘,iPhone 出了三百多件產品,任你選擇,價錢由人民幣四十五元到三百多,當時我們在外用餐,太太本身是零售批發的,也愕然,我說:你看,競爭的世界多有趣,你們租金動輒百萬計,了解形勢對發展不無幫助。...

在中小學,減輕學業壓力是個重點,尤其是高小、初中階段,近期學生自殺個案,主要是12至16歲之間,正是處於這個階段。(Pixabay)

特首候選人接地氣教育政綱

教協手攞35張選委票,全數給予曾俊華。究竟曾的教育政綱有何吸引,又比另外三位優勝,似乎教育同工看不出,也許這只是個政治考量與決定吧。 在本人有限接觸中,葉劉淑儀對教育研究較深,對新高中課程、大學教育等均有較深刻的見解,而林鄭月娥在政綱中提出每年增撥50億元恒常經費予教育,亦算是大手筆。至於胡國興,和曾俊華一樣,也只是提到增加教育資源,以本地生產總值4%至5%為參考目標。 筆者始終認為,未來特首的教育施政一定要接地氣,亦即要回應當前的教育議題。   預防學童自殺要到位 比如說,在教育不同階段,要洞悉主要課題而推出相應解決方法,這些是社會人士、家長、教師、學生均感到有共鳴的課題。 在幼稚園階段,在實施免費優質幼稚園計劃(其實是大幅資助,而非全免)後,須訂定幼師薪酬表,減少幼師的經常性流失,以及留住資深的幼師。 在中小學,減輕學業壓力是個重點,尤其是高小、初中階段,近期學生自殺個案,主要是12至16歲之間,正是處於這個階段。 今年財政預算提供額外津貼3500萬元,加強支援精神病患學生,讓學校可一對一輔導學生及培訓教師,而對象需經醫生確診,再由學校向教局呈報人數。筆者認為,此措施並非沒有用處,然而不是對症下藥。稍為留意時事都會知道,學童自殺者大部份沒有精神病,甚至情緒病也談不上。他們多數感受到學習壓力,對自我要求較高,抵受不了打擊,而近期多宗案例與沈迷手機遊戲,被家人責罵,又或在派成績表見家長前後深感壓力有關。 因此治本方法宜從清減應試文化,以及增強學生對抗逆境的能力著手。前者可另文再議,而後者則可參考同是強調競爭,升學壓力也大的新加坡的經驗。當地政府重視學童的體能訓練,學校教育中體育鍛煉極為重要,並且向領袖培訓,以及歷奇訓練的機構提供資助,讓每位中小學生均有機會接受培訓,提昇對抗逆境的能力,增加意志力及解難能力,當然成年後更須參加軍訓(這點香港學不來)。 筆者建議未來特首要確切體認此問題,對症下藥,至少資源能用於有效地方。重金延聘專業團隊,向新加坡取經,讓中小學生至少有兩次接受一兩週的抗逆歷奇培訓,應是較有效的預防學童自殺方法。   檢討教改不容緩 教改自2000起推行,有得有失,宜認真檢討。高中課程積累問題不少,學生集中讀中英數通4科,另加選科2科成為主流,出現知識面狹窄,原本構想的文中有理,理中有文也難實現。最近徐立之教育提到理科凋零的問題,而數學科優勢亦恐漸失,因學生要應付大學入學必計的那4門核心科,根本不會兼讀只佔半科的M1或M2。葉太提出讓通識成為選修科,教評提出通識可以像體育科般,成為只修不考的學科,其實是要認真考慮的,這樣學生才有更大空間去選修自己喜愛的學科,而語文稍遜者也不用多考一科如此重視語文表達的通識科,而影響其升大機會呢。 在老師方面,多個調查均顯示提高班師比例,讓更多合約教師能納入常額教師行列,是教育界一大共識,此點林鄭政綱亦有述及,期望無論誰當選也應實施。教師編制,仍存學位與非學位兩軌,也和現實完全脫節,因現今中小學教師全已學位化,以至於新任幼師也持有學位,因此,期望新特首在首屆任期,即五年內,推動教師全面學位化這應不是個過份要求吧。 當然,說到底,特首需要一位有識見,肯擔當的教育局局長協助落實其政綱。願有能者當之!

誰來當特首?

誰來當特首?

「曹操也有知心友,關公都有對頭人」,一種理念必然不能滿足各有不同需要的普羅大眾,未能滿足的人應如何表達個別的意見,這些意見又如何上達以致可以落實推行?

教師的生涯規劃

教師的生涯規劃

教育界以前是比較穩定的行業,時移世易,教師生涯面對很多衝擊,因為整體人口下降,似乎有越來越多剩餘的教師,但同時間也不斷湧現一些新的發展機會,吸納新入行或剩餘的教師。

特區行政長官參選人的教育政綱

特區行政長官參選人的教育政綱

過去有許多教育政策施行不妥善也不一定與教育經常費用多少有直接關係,有部分政策的失效,可能是與政策制訂者在制訂政策時思考不夠全面,加上領導人偏執或偏聽,甚或因一意孤行,而結果在政策出台後變了質,導致現實與理想有很大落差!

第96頁,共129頁 1 95 96 97 129

按類別瀏覽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