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傑出大學如何依靠社會資助、募款傳統 運用良好資金管理 維持國際一流教研──郭位教授與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校長對話
香港城市大學製作第三輯《大問於市:與全球頂尖校長對話》節目,郭位校長第一集訪問美國的喬治·華盛頓大學。這所位於華盛頓特區的學府,與白宮和眾多政府部門相鄰,為美國和全球培育了大量領袖以及外交和法律人才。
香港城市大學製作第三輯《大問於市:與全球頂尖校長對話》節目,郭位校長第一集訪問美國的喬治·華盛頓大學。這所位於華盛頓特區的學府,與白宮和眾多政府部門相鄰,為美國和全球培育了大量領袖以及外交和法律人才。
香港理工大學周二(1月17日)舉行中國歷史與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典禮,校董會主席林大輝指出,希望中心能協助特區政府弘揚中華文化,幫助年輕一代掃除思想障礙,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i水墨」全球水墨畫大展延伸展於2023年1月9日開幕,在香港都會大學數碼藝術實驗室內展出300幅由藝育菁英基金會借出的頂級藝術家的水墨畫作,並由都大創意藝術學系以虛擬實境多媒體技術的方式展示。
創新科技在驅動人類文明向前發展?看看今天的世界,親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還大有人在,但是二戰的慘痛經歷,並沒有為今天的世界帶來教訓;和平的呼聲,已經幾乎完全聽不到。
「真正自信的民族是不怕被批評的。」對於香港珠海學院陳致校長而言,愛國教育應該是「潤物細無聲」的,而面對人才流失、高等教育等問題,也同樣應該持守這種態度。
香港珠海學院陳致校長表示,以往大學資源有限,畢業生多,需要為非本地生設限額。但現在是大學資源多,學生少,香港又亟需人才,我們也相應需要變革。
本周節目,香港城市大學郭位校長會介紹比利時的魯汶天主教大學(法語)。這是現存最古老的天主教大學,距今已有近60年歷史。於16世紀,許多著名學者在這所天主教大學任教,包括著名的人文學者伊拉斯。
中大經濟學系主任宋錚教授指出,隨着地緣政治局勢愈來愈嚴峻,香港須幫助中國重新融入世界,電子經濟便是一個切入點,而香港也要多培養經濟人才,研究不同問題。
子晴說她在中學時,有一次在圖書館看到「一本叫《蘋果橘子經濟學》的書,發現經濟學是關於人、關於自己。我對世界經常有疑問,又很想找答案,看來選讀經濟,是選對了」。
恒生x惠理學界精英ESG挑戰2023的第一輪在2022年12月2日正式完結,八隊隊伍獲選進入比賽的終極挑戰。他們參加了一系列由恒大ESG研究中心舉辦的活動和培訓。
田家炳基金會12月13日舉行40周年教育論壇,九大院校校長、副校齊聚就香港如何培育德才兼備、具家國情懷的青年一代進行專題討論。
今年,中大授予Marmot教授榮譽理學博士學位,肯定其在公共衞生領域做出的傑出貢獻。他在大會上發表致謝辭,分享自身經驗,鼓勵畢業生繼續前進。
香港生源逐漸下降,國史教育中心何漢權校長和教育大學課程與教育講座教授李子建對談,探討如何增加香港學生數量、提升學生素質。
粗話之本質是原始、淺薄及充滿歧視的;其內容是「反語言」和「反思考」的。如今本地某類青少年將粗話代替了主語和思考,是一種外厲内荏,鴕鳥主義的思維缺陷。面對如斯境況,我們的社會又有何回應呢?
近日中文大學再次「榮登」新聞版面,又是涉及學生說粗話。口吐髒話已從以前的助語詞演變成目前的主語,成為本地某類青年人表達自我的主要方式,談吐中必然夾帶男女生殖器官。如此現象,很值得正視,且予以深入反思。
多年來積極推動海峽兩岸及港澳地區教育發展的田家炳基金會,將於12月13日假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辦教育論壇,邀請朱經武、李焯芬教授進行主題演講,並邀請香港9間大學校長、副校長進行專題討論。
2022未來科學大獎公布得獎名單,由李文輝教授、莫毅明教授和楊學明教授分別獲得生命科學、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和物質科學年度大獎。各人獲取獎金100萬美元。
疫情持續近3年,網上學習已發展成常態,師生逐漸適應於線下與網上混合模式的教學方式。或許網上學習面對著挑戰,但也因此讓我們看到在疫情中學校和教師艱苦得來新的收穫。
香港城市大學位於大埔林村的農場今天(11月16日)正式啟用,標誌城大在促進動物醫學、健康一體化、保障公共衞生及倡議動物福利方面進入另一里程。
孫東這位來自北京的科技專才出任港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成為首位「港漂」局長。他11月8日應邀重訪母校,緬懷在中大三年的學習生活,並暢談香港創科發展的前景,以及中大在引領科研成果轉化的重要角色。
香港大學於世界大學排名權威《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U.S. News and World Report)雜誌最新公布的2022至2023年全球最佳大學教育及教育研究學科排名第一。
香港大學榮休教授程介明對DAE的設立表示歡迎。他認為隨時代轉變,學生的前路不應只靠學術成績一條獨木橋,希望DAE能夠為青年人和在職人士開闢新天地。
香港推行的STEAM教學,強調不是獨立成科。而創科教育也不只培養科學家,是教導學生創意、探究和解難,這些思考訓練,就算他們長大後從事其他工作,求學時期的所見所學,對他們來說也是沒有白費的。
作為85周年校慶活動之一,香港理工大學將於11月24日舉行「融入大灣區與國家創科論壇 暨 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開幕典禮」。
近日有大學一年級學生在迎新夜,被所謂「學長」逼迫,要狂飲一瓶又一瓶的烈酒,終至要被送入醫院進行深切治療。校方得悉此有可能奪命的欺凌迎新消息,卻連一句「欺凌惡習必須絕跡校園」的話都沒有?
中大伍宜孫書院所有學生都要參與通識教育課程,這門課更新了學生對學習的理解,給予實踐新學習理念和方式的機會,有助未來的持續和自主學習過程,也促進了個人成長。
大學之道是人間倫理的座標,建構優秀文化的磐石。它要面對的是意識形態、族群偏見、民粹躁動和威權扞格。在動靜、進退之間,不固執一端,須有本末、終始、先後的考量,這對我們當前的處境實在是發聾振聵的啟發。
浸大傳理學院新聞與社會研究所主任、黃應士傳媒倫理操守教授陳景祥教授表示,調查結果反映香港新聞工作者普遍不贊成訂立反不實資訊法,他們更希望通過推動傳媒素養教育來抵禦不實資訊。
改校徽事件明顯是不按程序,也不尊重大學的諮詢架構和持份者。從我的痛苦經歷,大學高層不能「約之以禮」和不依大學政策辦事也見怪不怪,只能說管治的問題比我想像的更嚴重。
7家政府資助大學校長周三(10月19日)發表聲明,歡迎行政長官在2022年《施政報告》中宣布多項支持本港高等教育和創科產業發展的新政策。
教評會認為,本港基礎教育一向處於高水平,課程多元又國際化,對國際及內地專才有吸引力。教育局可增撥資源給予收取優才子女的學校安排適應課程給這些新來港的學生。
秦泗釗教授表示:「嶺大以其全人教育體系、輝煌悠久的高等教育歷史和在數字時代領先發展的決心而享譽社會。我很幸運也很自豪能被選為下一任校長,與所有嶺南人一起發揚傳統,在世界高等教育舞台上邁上新台階。」
中大與中大(深圳)將合辦全港首個讓學生於兩地校園修讀的雙主修課程。學生將修讀跨學科數據分析課程,及在指定學術範疇中選讀由中大或中大(深圳)開設的課程作為另一主修,並於兩地校園上課。
創新的基礎在質疑問難。假如學生對於見到的事物、讀過的書籍、看過的文章都沒有興趣,不願意去發掘問題、找尋其中真意的話,那麼如何與科技大國爭長短?這些問題非從最基本的教育來解決不可。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