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記者與大教授──訪問張五常教授後記
時光飛逝,訪問在愉快氣氛下完成。經此訪談,我深深領會到張教授在學問上的博大精深及精益求精。作為初中學生,我一定要把握時光,充實自己,將來可以像他那樣遨游於知識的天與地,更可發光發熱,貢獻社會。
時光飛逝,訪問在愉快氣氛下完成。經此訪談,我深深領會到張教授在學問上的博大精深及精益求精。作為初中學生,我一定要把握時光,充實自己,將來可以像他那樣遨游於知識的天與地,更可發光發熱,貢獻社會。
由香港11所大學及香港學者協會組成的慶祝中國成立周年活動籌委會,9月22日舉行晚宴。署理教育局局長施俊輝表示,教育工作者要引領青少年深刻認識國家和世界的發展大勢,提高民族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識。
在本節訪問中,張教授談到寬鬆和自由的學術環境,可令學習充滿樂趣和激情。他也寄語香港青年,一定要把握時光,充實自我,這是感到迷茫下的唯一出路。
嶺南大學前校長鄭國漢教授任內經歷過多次社會運動,他如何看待大學在這方面的角色?立法會早前討論修訂《嶺南大學條例》,包括學生會會長不再是當然校董,鄭教授又認為學生會有什麼角色?一起聽聽他怎說。
作爲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張教授對於傳統文化有着濃厚興趣,更充滿感情。他認爲最好的國民教育就是學好中國文化。而文言文,則是進入文化殿堂的重要工具。至於如何學好古文,他認爲最好的方法就是背誦。
香港理工大學校校長滕錦光教授獲續任5年,新任期由2024 年7月1日至2029年6月30日。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讚揚其帶領大學成為創新型的世界一流大學。
紛紛擾擾了兩個月,中大校董會事件暫時冷卻,畢竟此刻JPEX亂象炒得更熱,與中大同行27載的歷史學家郭少棠教授想問大學:捲入政治漩渦時能否跳出漩渦看事情?是否還記得大學的社會角色?記得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慶祝成立40周年,傳承醫術醫德、創新醫學科研,全心關顧病患的精神。其中一項網上拍賣會,由多名教授和校友捐出藝術珍藏拍賣,所得善款將用於促進醫學院教育、研究和社區服務。
本社獨家專訪將於8月底卸任的香港教育大學校長張仁良教授,他從金融學者的角度,怎樣看香港的教育問題及如何改革、年輕人移民潮導致教育人才流失對香港影響,如何利用ChatGPT加強學習等都有他獨特的見解,以
過去數十年,在世界大學排名中一直名列前茅的,一直是耳熟能詳的數十間。為什麼在2023年泰晤士高等教育影響力排名中,全球排名最高的大學是澳洲的西悉尼大學?
「川港教盟」的首批創始成員一共有19間川港院校,包括川方13所學院,覆蓋工業、師範、工程、建築、交通、文化、信息、郵電、紡織、財經和航空產業等,跨越領域非常廣泛。
香港大學亞洲環球研究所連續第六年舉行亞洲環球學人計劃,旨在培育具國際影響力的環球領袖,致力於幫助未來領袖和決策者,以亞洲視野深入了解全球政策議題的獨特平台,促進學人建立和發展與亞洲各地的長期聯繫。
作為香港最年輕的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充滿活潑思維,校長葉玉如是香港第一批站出來提倡支持全員使用ChatGPT的學者,她堅信擁抱前沿技術,激發創新思維,推崇跨學科是未來趨勢。
團結香港基金9月4日發表政策倡議報告,推出多項建議,將香港打造成國際教育樞紐,包括推動內地與香港更多資歷互認,提高非本地生收生上限等。
香港教育大學校長李子建教授9月1日正式接任校長一職,他表示,教大首份《策略發展計劃》將於2025年完結,初步計劃在下一個六年計劃中拓展教育科技、開辦多元課程,以及推廣師德及價值觀教育等。
李家誠博士透過李兆基基金捐贈2000萬港元,支持恒生大學的校園和學生發展。是次捐款將會用於支持恒生大學興建「創意人文館」,以及設立3個不同的學生基金。
香港理工大學素來重視青少年的全面發展,致力培育新一代創科人才,以應對社會的急速發展。為提升中學生對科研的興趣,理大成功舉辦第三屆「青少年研究指導計劃」,擴闊學生的眼界,為未來升學及就業做好準備。
升學,尤其是升讀大學,從來都是社會流動及提高生產力的重要途徑,好的學校學位稀少,能否進入優秀的學校就讀,對個人前途及人生都可起到深遠影響。一起聽聽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榮休教授雷鼎鳴對此事的評論。
香港教育大學校長張仁良教授臨別贈言,希望新一代繼續創新,不要阻止他們使用創新科技。老師也應該有迎接新科技的態度,考慮怎樣令到下一代更加適應新的科技,這樣的國際都會才是成功的。
這四個範疇可以分為橫軸左端的「成就」及右端的「重要的他者」,及縱軸下端的「喜好」及上端的「傳承」。要建構一個成功及豐盛的人生,應該同時處理好生活的四個範疇。
張仁良教授做了10年校長,上任時做了一個問卷調查,問所有中小學的校長,覺得新老師的哪些品格是最重要的。校長們答覆,前四個最重要是正面的人生觀、正面的工作態度、溝通能力、語言能力,第五個才是學術能力。
香港理工大學8月28日宣布成立「趙元任語言科學獎」,趙教授是公認的傑出語言學家、詩人、作曲家、翻譯家和教育家,其影響力遍及中國、亞洲以至全球各地。
中大前校長、著名社會學家金耀基罕有地評論時事,唯中大校董會改組茲事體大,他認為校董會組成、大學管治並非不能改革,但不應用如此政治方式,應該理性討論,引導和協助院校自主改革。
相隔9年多,嶺南大學校長鄭國漢教授再次接受灼見名家專訪,透過多年校長經驗,再思辦博雅大學的機遇與挑戰,以及自評在嶺大有何建樹。一起聽聽鄭校長的分享。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段崇智教授當選環太平洋大學聯盟主席,他表示,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正威脅國際間及人與人之間的團結合作,面對種種嚴峻的問題,各大學必須更緊密合作。
香港都會大學(都大)何陳婉珍粵劇研藝中心將於8月19日成立,志在進一步推廣粵劇文化,未來將透過與香港粵劇藝術團體的合作,推動粵劇發展。本社特別專訪都大人文社會科學院副教授陳家愉博士暢談成立過程。
30年前,葉玉如成為香港科技大學生物系講師,當年香港的科研環境相對落後,氛圍不足,科研政策及資助跟不上,但今天葉玉如校長滿有信心,「年輕人投身科研一定大有可為,因為現在的創科條件是30年來最好的。」
升學,尤其是升讀大學,則從來都是社會流動及提高生產力的重要途徑,好的學校學位稀少,能否進入優秀的學校就讀,對個人前途及人生都可起到深遠影響,也會牽動着每一個相關家庭的情緒。
大學管治模式各有不同,唯絕大部分國家/地區的成功經驗,都是政府/政客盡量減少干預,給予大學最大的自主權,由專家、學者治校。香港要維持本地大學的一流水準,就不應反其道而行。
中大校董會開會討論校董會改組,主席查逸超會後對3位立法會議員推動改革表示感謝,但會上並無進行任何表決;校董會維持4月17日公告的立場。
1993年當年今日(8月1日),葉玉如博士第一天來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履新生物系講師,一晃眼30年過去。本社獨家專訪葉玉如校長,回顧這段美好時光、分享創科發展趨勢、香港作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未來展望。
為配合國家發展策略,香港理工大學致力營造濃厚研究氛圍,提高學生競爭力,除按社會需要更新課程設計外,亦推出「本科生科研計劃」,讓學生可在學者指導及大學資助下進行自主研究,成為具多元才能的創科人才。
2023年DSE成績即將在7月19日公布,香港珠海學院特別在放榜前夕公布新課程、新師資團隊及提供本地生專項獎學金等收生新策略。
香港珠海學院歷史悠久,能發展至今,有賴校董們及各界人士的支持和無私奉獻,「智珠驪探」第三集特別邀請到徐立之教授、黃景強博士、陳萬雄博士,分享他們十多年來無償擔任校董的珠海情緣。
香港珠海學院歷史悠久,能發展至今,有賴校董們及各界人士的支持和無私奉獻,「智珠驪探」第三集特別邀請到徐立之教授、黃景強博士、陳萬雄博士,分享他們十多年來無償擔任校董的珠海情緣。
校園調解機制對學生的成長有著積極的影響,既可幫助學生學習解決問題的技能和能力,又可培養學生公民素養,學會尊重他人、理解多元文化和社會責任感等,學校應該積極推行校園調解機制,以幫助學生成長實踐全面發展。
歷史引證了大學作為知識殿堂,具有靈活應變、引領全球變革進步的能力。面對人口老化、地緣政治等問題,亞洲大學之間應戮力同心,方可發揮高等教育的真正力量。
中大校長段崇智教授率團出訪北京,期間與北京市及香港特區政府駐北京辦事處領導共同主持港中大北京中心成立典禮。早前,香港大學協同創新中心亦於北京舉行揭幕典禮。
香港經濟能否突圍,嶺南大學校長鄭國漢教授認為要留意中美關係,中美關係短期內不會改善,長遠來看,中美博弈結束只會有兩種情況,一是美國將中國打垮,二是接受中國,但這個過程會很漫長。
段崇智校長表示亞洲大學應該繼續發揮其在知識方面的領導作用,促進合作和交流,以及互相學習,推動亞洲大學的進步和發展。他用「維他命」來比喻大學之間的合作,強調面對面的交流和合作至關重要,有助改善大學表現。
世界各地的氣候危機正在為大學打造新的全球合作模式,這將給學校帶來更多機遇和挑戰。論壇通過分享校園可持續發展的實踐、學生作為變革者的作用以及與政府、企業的合作,為大學共同應對氣候危機提供新的方向。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