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孩子有多早進入了有多好的幼兒院或幼稚園後,父母可以與老師「分工」,但是不能也不應把教育孩子的責任全部交給學校的老師。(Shutterstock)

「媽媽想你做個好人!」

除了知識和才能之外,我們甚少聽到父母在道德/品德方面有特定的要求和「訓練」;因此筆者嘗試在這裏談談「究竟我們希望孩子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及「作為父母我們可以怎樣幫助孩子成為這樣的人?」

選擇國際學校,家長需要有支付比較高的學費,建校費或/及購買債券的心理準備。圖為香港國際學校。(Wikimedia Commons)

官津直私 何者為先

官立、津貼、直資、私立四類學校,各有特色,都能提供優質教育,培養社會各方面的人才,是沒有所謂優次選擇問題存在的。家長最重要的是為自己的子女選中合適他們就讀的學校。

「愛的教育」是一個很有意義的工作,但要在學校有效開展確實不易。(Shutterstock)

愛的教育

我信:教育的奇妙就在潤物無聲中,年輕一代的美好本性得以悄悄發芽,情意品德能得以滿樹開花,並在結出果子後,又令新的幼苗發芽,一代延續一代,直到至善、永遠。

陳家偉認為「幼小銜接」的關鍵不在於校長,不在專家,也不在研究,而在於老師,在於家長。(灼見名家圖片)

因時施教與幼小銜接

其實早在2000多年前,戰國時代的孟子已提出教育要按兒童的發展心智去施行。可是現今香港的社會普遍有「贏在起跑線」的心態,家長們誠惶誠恐去「打造」子女,「學才藝、勤補習、上名校」,令孩子疲於奔命。

當內地及港澳地區的疫情已稍見受控,豈料病毒卻在全球擴散,歐美、亞洲及中東差不多無一國家倖免,當中以意大利和瑞士等國家的情況更嚴重。(亞新社)

一場疫戰的感悟

我們深切體會人與人之間及國與國之間都是「生命的共同體」,必須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不能幸災樂禍,也不能獨善其身,必須要同舟共濟,彼此合作,才可以同渡災劫。

學校仍有存在價值?要作出什麼的改變才可延續?未來學習模式會變成怎樣?(灼見名家圖片)

疫情下的教育生態

疫情雖有終期,但難保日後不會重臨,甚至就在不久的將來。同時,經過今次停課不停學的實踐,相信各校老師在電子教學方面提升了認知與技能,復學之後仍可適時運用,以補足實體教學。

世衛指觀看電子屏幕可致兒童癡肥、腦部及身體發展遲緩,以及影響精神健康。(Shutterstock)

0-6歲幼兒不宜網上教學

幼兒教育界對幼兒不宜網上教學的理念要堅守,不可因應市場要求、經濟需求或以非常時期之名,棄守正確理念。即使對小學生中學生也要慎用,除了要考公開試的,不應太多網上教學。

明亮的環境會令人振奮;相反,在黑暗的環境下,人們卻會放鬆社會抑制,產生攻擊或衝動的行為。(Shutterstock)

陽光教育

早睡早起是帶養孩子生活的必要根本,看見今天年輕父母常讓孩子晚睡,一早便把自己的壞習慣交給幼兒,往往超過晚上10時才睡覺。

香港的幼教兩兄弟在同父異母下成長,在教育局下成長的一位近年「快高長大」,但在勞福局下的一位卻「發展遲緩」。(Shutterstock)

同父異母的幼教兩兄弟

一般人談起幼教,直覺便是指幼稚園教育,甚至政府也只有免費幼稚園教育措施,而沒有免費幼教措施。原來本港幼教有兩兄弟,一如粵語長片劇情,乃同父異母所生,際遇差天共地。

第5頁,共7頁 1 4 5 6 7

按類別瀏覽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