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也是教師的一份子,更應作教師的榜樣。信不足,校長有責。(Shutterstock)

「校長」的專業能力

日前死因裁判官裁定教師死於自殺,並指出事情本可避免,奈何各人有不同的位份與取態,同工間少了教育專業態度與道德,也未能提升人際交往的能力,以致一發不可收拾。

改善校內學生成績,雖不設補課,但由改善日常教學及試卷素質入手。(Shutterstock)

學校創新的 “Why, What & How”

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的持續發展息息相關,若不勇於冒險創新,學校一定會被環境所制,無法追求卓越。雖然學校變革未必可於短期內取得任何進展,但因它觸動人的思想範式轉移,也會影響整間學校文化的全新改變。

選擇國際學校,家長需要有支付比較高的學費,建校費或/及購買債券的心理準備。圖為香港國際學校。(Wikimedia Commons)

官津直私 何者為先

官立、津貼、直資、私立四類學校,各有特色,都能提供優質教育,培養社會各方面的人才,是沒有所謂優次選擇問題存在的。家長最重要的是為自己的子女選中合適他們就讀的學校。

我們應該教育兒童表現出他們的仁慈、慷慨和同情心;並嘗試去解決根深蒂固的、制度的問題。(香港理工大學)

徹底解決問題的方向

目前,這個世界急劇變化,充滿機會。如果不重新檢視目前的制度和課程,我們會窒礙學童的學習,減少他們的投入,讓他們毫無準備地面對將來。當一個極待解決的世界性事件出現時,學校可以怎樣回應呢?

「愛的教育」是一個很有意義的工作,但要在學校有效開展確實不易。(Shutterstock)

愛的教育

我信:教育的奇妙就在潤物無聲中,年輕一代的美好本性得以悄悄發芽,情意品德能得以滿樹開花,並在結出果子後,又令新的幼苗發芽,一代延續一代,直到至善、永遠。

現在的社會,已經是實體社會與虛擬社會並存。我們的學生,早就已經在虛擬社會裏沉浸地生活了。(灼見名家製圖)

數碼素養360

數碼素養的養成,關鍵在運用。而並非多上些數碼課,或者在現存的電腦課多加點數碼知識,就能達到,而需要學校有全面的策略。學校的角色,非常關鍵。

專業操守的原則也許不變,但是操守的具體闡釋,一定會隨着社會的變化而不一樣。(灼見名家製圖)

專業教師的身份

教師比學生有較大的經驗積累,對於社會和文化有更深刻的體驗和認識,對於人際交往有基本的原則和素養;應該可以給學生重要的啟發。但是,學生的「路」,卻不一定是教師能夠指出、預測,甚至理解的。

香港一個研究項目意外發現線上學習令不少學生多看了很多課外書。也有學生自己鑽研某種科學知識。(Unsplash)

疫情下的教育:掃描

疫情屢次來襲,不少學校已習慣線上教學。各國的線上教學模式不盡一樣,十分多元。例如上海動員媒體製作公司為學童製作講課影片,全市通用;香港亦發現線上教學時間比較實體上課為短,令學生可發掘新知。

我為到能夠復課而感恩,有困難,但總可解決,我們的力量就是能夠維持日常的生活,只要我們能恢復過來,學業也好,工作也好,總會慢慢好過來,這是我們對抗疫情的最佳武器。(灼見名家圖片)

重拾校園時光

重回校園,站在校門前迎接孩子,看見孩子們一張又一張的笑臉,我自己也不禁笑了出來,原來看似日常的事情──上課,也需要我們刻意經營,珍惜保存。

同學們復課在即,希望我們滿懷感恩、責任與自信走進這校園,做好自己,創建未來,一同起來,重新出發!(灼見名家圖片)

起來!重新出發!

5月27日一個充滿着期待的日子即將來臨,同學們都懷着興奮的感情重返闊別多時的校園。在開學前的一天,讓我們以三個「起來」一同攜手重新出發,開展新的一頁。

陳家偉認為「幼小銜接」的關鍵不在於校長,不在專家,也不在研究,而在於老師,在於家長。(灼見名家圖片)

因時施教與幼小銜接

其實早在2000多年前,戰國時代的孟子已提出教育要按兒童的發展心智去施行。可是現今香港的社會普遍有「贏在起跑線」的心態,家長們誠惶誠恐去「打造」子女,「學才藝、勤補習、上名校」,令孩子疲於奔命。

疫情過後,校內時間的安排,也許會有新的考慮。(灼見名家圖片)

「停課不停學」的啟示

「停課」,不免使人懷念校園的生活。很多學生,從小學到大學,都忽然感到與同學共同生活的珍貴,渴望有人「傾偈」。沒有學校,就沒有了群體活動,青少年的生活就完全不一樣。

當內地及港澳地區的疫情已稍見受控,豈料病毒卻在全球擴散,歐美、亞洲及中東差不多無一國家倖免,當中以意大利和瑞士等國家的情況更嚴重。(亞新社)

一場疫戰的感悟

我們深切體會人與人之間及國與國之間都是「生命的共同體」,必須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不能幸災樂禍,也不能獨善其身,必須要同舟共濟,彼此合作,才可以同渡災劫。

學校仍有存在價值?要作出什麼的改變才可延續?未來學習模式會變成怎樣?(灼見名家圖片)

疫情下的教育生態

疫情雖有終期,但難保日後不會重臨,甚至就在不久的將來。同時,經過今次停課不停學的實踐,相信各校老師在電子教學方面提升了認知與技能,復學之後仍可適時運用,以補足實體教學。

本來學生停課期間,最好用閱讀來增長個人見識,填補鬱悶的春寒時節。但香港教育制度卻不鼓勵這些。(灼見名家圖片)

香港教育制度給疫情加了凶險

現在多了很多意料之外的留家時間,理論上如能善用,可作正常課堂生活的調劑,或者自學能發揮不同程度拔尖補底的效益。但這些設想,不要去想了,因為香港學童習慣依賴多於自主,習慣群體多於個人,習慣比試多於自省。

第14頁,共17頁 1 13 14 15 17

按類別瀏覽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