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學生看成活生生的「人」,雖是老生常談,但裏面有深厚的內涵。(Shutterstock)

最關鍵還是人

現在蓬勃起來的情意教育,大致都是在疫情以前就已經逐漸開展。不過值得探討的是,為什麼不是因為疫情而停頓,反而都有着明顯的發展?這背後或許是老師心中一直惦記學生,關心程度可分5個層次。

疫情後學校及學生的復原工程,需要整個社會及教育界集思廣益,共同努力。(Shutterstock)

疫後與雙減

疫情後,學校傳統文化的傳承、學校日常運作模式的改變、師生生活節奏的重整,家長及社會在學生的成長及學術需要上心態的調整,是一籃子要處理的事項。

學校的應變能力固然取決於學校領導層的表現和發揮,但更依靠整體教師團隊的協助。(Shutterstock)

疫下時代的協作與團隊重塑

齊心抗疫,面對逆境,人心是關鍵。在人類文明發展中,團結協作往往讓人類克服一個又一個大困難。寄望在下者的自己能夠充分配合領導的工作,恰當地建設;在上者的自己能夠有愛地帶領,展現團隊成員的潛能和力量。

校長、教師和教學助理透過其能力、態度和靈活智慧來為學校創造資本。 (Shutterstock)

學校的智慧資本

學校的知識管理可以鼓勵教師檢索、應用、分享、創造和儲存靈活智慧的知識以改進教學和學校行政的效能。靈活智慧的知識管理可以加強員工的專業能力,提高組織的有效性,從而積累學校智慧資本。

教育的社會文化就是如此,幼稚園,學生家長的期望往往聚焦在升上心儀的小學。至於在幼稚園學了什麼?是否達到幼兒入學的目的,甚少有人過問。然後升中學、升大學,大概都是如此。(Shutterstock)

木匠?園丁?牧羊人?

家長對兒女的態度,簡單分為「木匠」與「園丁」。甚至延伸成木匠──工程師──園丁──建築師──牧羊人──放手,親愛的家長,你願意扮演哪種角色?這些,對教師來說,不也是很好的參考嗎?

第8頁,共22頁 1 7 8 9 22

按類別瀏覽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