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長希望子女能由小學開始入讀英華小學,每年甚至有幾千人投考,到底如何才能成功入讀?外來小學生要投考英華書院,面試要注意什麼?立即聽聽英華書院鄭鈞傑校長分享。
“No one size fits all”一個能適用於海外或他校的教師評鑑制度,未必就適合自己學校使用,但願本文能提供一個教師評鑑制度的參考模式,透過評估過程,讓評鑑者與被評者都感覺有用、有意義。
利用擴增實境(AR)與虛擬實境(VR)等先進科技是促進創新教育,構建快樂課堂的法寶。香港教育城日前頒發「創新教師獎」給得獎者的故事,為香港教師帶來很好的榜樣。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學習語文的不二法門是閱讀相當數量的高質素篇章,不管是精讀範文或是略讀補充文章,不管是老師課堂講解或是學生課後自習,都不容偏廢。
教評會周四(3月25日)發出聲明,指現時學校的復課情況相當順利,肯定教育局的安排,並且提倡如果復活節假期後,疫情再趨穏定,應該盡快在小學方面實施2/3的學生回校面授課堂。
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從來不是非黑即白、「自古以來」的,而是外向型、複合型,且多元複雜的。在「新香港」下,這些觀點和討論會否繼續延續下去?還是會定於一尊呢?對於往後香港的身份認同培育,又會有怎樣的影響?
本文綜合幾位華人學者的研究心得,重新反思Shulman(1986;1987)所提出的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的中文翻譯名稱,並從知識管理角度探索學科教學知識。
從2017年《施政報告》首次提到「國家觀念、香港情懷、國際視野」,可見不同層次的身份認同,在香港教育發展中形成多重的糾纏。到底教育局如何處理這些問題,才導致今天的局面?
網課對學生學習策略的要求與傳統學習有很大的差異,在近一年的網課學習參與過程中,學生或多或少已培養出新技能或學習策略的改變。展望恢復面授課時,老師仍會採用類似網課教學的方式,發展成虛實互補的教學模式。
2021年2月初,教育局就優化高中核心科目正式諮詢教育界人士,備受關注。香港教評會就此提出三個主要範疇、三個聚焦項目以及三個課程的主張,以期有效地重新推動2012年擱置之國民教育。
2016年,我們有幸參與由香港中文大學與香港賽馬會慈善基金聯手推出的「賽馬會『正正得正』教育計劃」,師生合力在課堂中實踐正向教育理念,增強同學的自信心,強化良好表現。
周校長覺得教師是一項神聖的工作,自中二開始便對投身教育工作感興趣,升讀中四時已決心成為一位老師,立定以老師為終身職業的志向。但他的教育之路並非一帆風順,甚至可說是幾經波折。
多種語言能力在全球化趨勢下,正成為下一代理解多元文化,掌握國際大勢的鑰匙。但香港過往所建立起的中英雙語乃至多語言優勢,到底能否承受其他亞洲地區國家的挑戰,繼續保持優勢呢?
沒糾正英殖的隱諱流弊,沒將該批評的昭示,甚至連該說好的中國故事,也沒教好,哪算符合求真精神?既然作為脊樑柱的理念基礎從開始已歪了,又豈是殺通識一科便能挽狂瀾於既倒?
教育局正更新課程文件及指引,在中小學階段幫助學校推動國安教育,包括新編訂涉及八大範疇的《香港國家安全教育課程框架》,幫助學校掌握,把學科教學與國家安全教育有機結合。
青年史學家年獎2020的得獎者謝穎豪、林嘉澔和關浚鋒分享了個人研習中史的心得。其中謝穎豪同學表示,歷史劇集、書籍和遊戲啟迪了她研習中史的興趣。
《施政報告》提出改革通識科,教育局已提出改革方案。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榮休教授雷鼎鳴則認為,應要廢除通識科,一起聽聽雷教授有什麼意見。
近期香港教育局公布,對推行已十年的通識科進行改動,筆者認為本次教育局對通識科改動的措施,是敢於面對問題,對準問題所在,大改動是大有利於學生的學,以及教學專業教師的教。
《青玉案·元夕》描寫的是南宋都城臨安元宵夜的盛況,亦有人指出此詞大約作於宋孝宗乾道七年或淳熙二年,當時國難當頭,南宋卻偏安江左,沉緬於歌舞享樂中,辛棄疾作此詞表達內心憤慨。
DSE的首要任務就是為服務本地學生與大學,題目內容當然應該有適量的地方色彩,然而香港本身就是一個國際城市,這個城市的特質正好透過DSE來推廣。
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的持續發展息息相關,若不勇於冒險創新,學校一定會被環境所制,無法追求卓越。雖然學校變革未必可於短期內取得任何進展,但因它觸動人的思想範式轉移,也會影響整間學校文化的全新改變。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