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不走大橋,不能也,非不為也:因為取不到行走大橋所需的「禁區紙」。(亞新社)

提早開放

上星期三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以來,每天行走大橋的車輛只有約2000架次,很難說得上對促進三地人員交流和經貿往來有什麼「重大意義」。

當前歐洲新納粹主義及極右勢力膨脹,反映出歐美內部的危險傾向。(Shutterstock)

歐美極右思潮復甦

假若特朗普及其極端右翼政府真的代表了歐美政治的極右思潮和勢力復甦和復辟,中國及國際社會便不能視之等閒,也不可能將之看作為一國之內因其特殊政情產生出來的偶然變化。

「明日大嶼」發展計劃、公務員學院的選址及三隧分流安排,可能都是政府經小心研究後得到的最佳方案;方案在制訂的過程中,也可能需要向公眾保密。(林鄭月娥Facebook)

令人驚詫

行政長官在準備撰寫《施政報告》時,曾不停地呼籲公眾對報告內容發表意見;人們會以為,寫入施政報告的東西,都是來自大眾的,人們期待的;而不是出自密室的,令人驚詫的。

我們並沒有意識到美國這個社會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對中國的看法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轉向,這就是認知問題。(Shutterstock)

中美關係如何走出困局?

美國認為我們是抄襲和複製他們,甚至竊取他們的知識產權。但不管美國人怎麼說,對於中國人來講,我們今天面臨這樣的困局,我們要找到出路,我們絕不可以自閉,絕不可以自畏,我們要有自信,但不是盲目的自信。

美國擔心,若果不立即制約中國的高速發展,美國遲早會淪為老二。(Shutterstock)

中美關係惡化的由來

以中國發展的速度,引起美國的警惕與敵對是無可避免的。不過,如果北京切實遵循鄧小平韜光養晦的政策,這個日子應有機會可以延後一些。只可惜,中國人自從鴉片戰爭以來一直被欺負,所以國力稍強,就立即想吐氣揚眉,

人工島計劃叫「東大嶼都會」也好,「明日大嶼願景」也好,都是為了提供更多土地。(Shutterstock)

必也正名

林鄭說,「明日大嶼」分階段進行,首先研究1000公頃的填海,然後才決定最終的填海規模。既是如此,《施政報告》為什麼不可以說繼續研究「東大嶼都會」計劃,考慮在原來的1000公頃之上增加700公頃呢?

林鄭月娥上台,至今最成功的政策是於兩次《施政報告》之後都即時把房屋價格推到新高。(亞新社)

香港誰主浮沉

特區政府承襲港英做法,靠顧問公司治港,房地產相關的顧問公司,充斥着前高官,而且都跟地產商千絲萬縷。連許多所謂環保組織、激進分子,背後都是地產商。

特朗普上台後,就不斷替換不聽話的官員,連國務卿、國家安全顧問、中情局局長、白宮發言人等要職都換。(特朗普Facebook)

特朗普想搞四權集中

近年,美國的國力略有回落,美國人於是選特朗普做總統,希望他能夠令美國再次強大起來。為此,人民會願意讓他有更大的統籌能力。特朗普正利用這種民意,把行政、立法、司法、以至指使傳媒的權力,都掌握在自己手裏。

不論林鄭和團結香港基金發表什麼偉論,我們可以盡力反對,但反對了仍然無力改變,那就不再是我們的責任。(團結香港基金)

簡思《施政報告》的人工島

林鄭在記者會上說,人工島的開支難以評估,但強調每項投資都有經過評估。在不透露,甚至不知道、難以評估造價之下,仍然要上馬。那就等同不知道一架車或一層樓多少錢,卻還要去買──只是這個還要貴10萬倍。

中美這場持久戰的戰火很快會從貿易蔓延,一直「燒」到中國的體制、價值觀念、行為規範等更深層的議題。(Shutterstock)

新冷戰 全回歸 遠西方

中國的經濟發展速度在過去40年領先大部分西方國家,並培育了一個人數以億計的中產階級。可以說,即使現在的格局是另一場新冷戰,美國的對手──中國──跟當年蘇聯完全是兩碼子事。

美國是否介入, 介入的時機、規模等等,則要視乎美國的最新全球戰略, 和當時的形勢。(Shutterstock)

南海風雲變色

美國中期選舉結果如何,將決定下一回合如何開展。要是共和黨輸了, 特朗普首要之務在於保命,顧不了中國這個外敵。 但如果共和黨贏了,南海便立馬風雲變色。

第152頁,共213頁 1 151 152 153 213

按類別瀏覽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