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對峙──中國夢與戰爭幽靈
美中兩大帝國的共存、對峙與競爭,將會是一個長期過程,而地球面對的各種可持續發展問題,愈來愈急需全人類去協力解決;期望美中兩國能增加合作,共同維護地球家園與全人類和平,盡大國的責任與義務。
美中兩大帝國的共存、對峙與競爭,將會是一個長期過程,而地球面對的各種可持續發展問題,愈來愈急需全人類去協力解決;期望美中兩國能增加合作,共同維護地球家園與全人類和平,盡大國的責任與義務。
美國發現中國監察氣球,令國務卿布林肯訪華之旅泡湯。立法會議員、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認為,由雙方反應可知中美關係無法降溫,即使無法訪中也非特別壞。一起聽聽他的分析。
「復」卦給我們的整體啟示,就是「有過則改、親善向善、屢過屢改、合而不流、從善而行、擇善固執,若執迷不悟,則凶。」應用這個原則去分析世間事物,尤其是如今的國際大勢,中美博弈的結局,一目了然。
中國外交部長秦剛採取了密集的電話外交,致電俄羅斯、巴基斯坦、南韓國、馬來西亞、印尼、荷蘭、沙特阿拉伯、阿根廷、阿富汗、土耳其和日本的外相和外長。他與所有這些國家的外交對話均有些共同特點。
美國經疫情派糖後,已充滿不願工作,只收失業救濟金的人。科技業這個3年來大手大腳的行業已收手了,最接地氣的銀行已看到中小企必然破產累累,壞帳必爭,發出警告,但冇人聽。到時又説是黑天鵝,嗚呼!
美國境內上空出現氣球,被華府懷疑用作中國間碟用途,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因而宣布押後訪華行程。中國外交部表示,飛艇屬民用性質,對事件表示遺憾,將確保雙方持續溝通。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問北京在即,國務院透露擬與中方討論俄烏戰及雙邊談判的事宜。外交部發言人重申,中方願意在相互尊重、平等互惠的基礎上,與美方開展溝通合作,這次會否為中美關係帶來曙光?
美國眾議院外交委員會2月擬表決禁止使用TikTok。立法會議員、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認為,TikTok是一個內容開放的平台,但美國仍死心不息制裁,源於日益衰落的文化自信。
現任美國總統拜登去年上台,他對TikTok的制裁卻並沒有放鬆。但TikTok用戶尤其是青年,對華府的決定卻極度不滿,認為政府妨礙公眾使用網絡的自由。此舉亦引發國際傳媒議論,認為美國政府持雙重標準。
新冠病毒帶來的不只是一場公共衛生安全上的災難,更是一系列對經濟商貿、就業民生、教育文化.....的連鎖衝擊,打擊面之大,前所未見。從公共管治的角度言,「危機」已成為新常態。
俄烏戰爭將進入第2年,美德兩國近日相繼向烏克蘭提供主戰坦克。交戰雙方均沒有速勝的把握,又難以坐下來談判,還不斷向戰場投放新式武器,俄烏戰爭何時才能看到盡頭?
美國國債是GDP的125%,非洲只是54.8%,一年利率2023年大概要5%,即1.58萬億美元,是美國國防費用8800億美元的1.8倍,哪裏問題比較大?美國評分機構敢將美國評分降級嗎?
21世紀的中國崛起,現正造成主導世界400多年之久的西方中心主義,逐步演變成今天東西方之間相持不下的大致均衡。對於中國的成就,美西方不可能給予中國肯定,鼓勵和掌聲。
2023年是一個完美的風暴還是會出現緩慢的復甦呢?從宏觀經濟的角度來看,去年的不利因素依然會在2023年影響大家對經濟前景的信心,但正因為太多壞消息,只有零星的好消息都有可能刺激市場上行。
我們《易經》的智慧是公元前1050年已存在了,距今3000多年。相比之下,Graham Allison在2012年提出「修昔底德陷阱」,相差了5000多年!中西文化高下立見,也解釋了為何中國必勝。
今次日韓有條件限制中國人入境,又要入境的中國人戴黃、白卡,困小黑房,用軍警押送中國人做核酸檢測,極盡侮辱之事。日韓如果沒有一個外交照會,到入境才羞辱中國人,這便是不對,中國反制亦合情合理。
從中國新任外交部長秦剛最近訪問非洲及其相關講話來看,中國一直在採取以滿足盡可能多非洲國家的基本需求外交政策。不同於帝國主義時代剝削非洲的殖民列強。相反,中國急於避免非洲國家在經濟快速發展過程欠債。
中國取消嚴格疫情管控措施後,新冠感染席捲全國,出現藥物搶購潮等亂象。到底西方國家──特別美國──是如何考量其管控大型疫情的防禦及退場策略(exit strategy),是否值得中國參考?
立法會議員、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指出,美國着重外交而忽略本地經濟,與中國不斷擴大經濟夥伴圈形成強烈對比。這是香港發展的契機。為什麼?一起聽聽他的分析。
中國的「一帶一路」外交政策旨在贏得世界不同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人心,相互尊重並給予他們高度的外交重視。這從中國近期與菲律賓改善關係和加強與土庫曼的關係可見一斑。
在風雲變幻的世界裏,如果我們有一線希望,我們都應該將所有的機會讓位於和平,競爭絕不意味着衝突與對抗,不應該是冷戰,更不應該是熱戰。2023年來了!帶着無法擺脫的恐懼,但總算隱隱約約聽到希望的腳步聲!
過去一年國際關係動盪多。立法會議員、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認為,俄烏戰爭將繼續是全球風險所在,國際合作氛圍將被多極衝突取代。一起聽聽他的分析。
2022年GDP本來可以破100萬億美元記錄,如今只望自4.6%腰斬至2.3%,「G3」美、歐、日只得1.9%,中國的5.5%亦有點難,誰也料不到俄國盧布成為年度最強貨幣,股市亦回頭。
隨着三年疫情過去,各國迎來開放的新氣象,希望新一年政治回穩,經濟加快復甦。經歷了這許多不平凡事件,本社特別選出「2022年十大國際新聞」,讓我們一同回顧如此跌宕起伏的一年!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