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容許我感謝讀者們對我在本專欄發表文章的評論和建議,有趣的是,我發現我的觀點並不罕見,尤其是從長遠來看,錯誤的資源分配可能對香港教育的發展造成很大的問題,希望教育當局能作出相應考慮及調整。在云云眾多的評論和建議中,有一個特別的意見引起了我的注意,在今期專欄,筆者希望能夠進一步討論,摘要如下:
你提到『對於很多非教育界的人士來說,學校是一個與現實世界脫節的「獨立世界」,這個獨立世界與現實分離,如同主題樂園一樣使人與外界脫節,令人無法進步,也是精英最害怕的事。』我認為這種現象在疫情之後愈來愈嚴重,因為學校似乎比以往更加保守,特別是當許多防疫措施仍然存在時。
防疫政策 漸漸弊大於利
政府實施防疫措拖的背後,相信有不同科學上和社會上的考慮。我不想在這裏討論任何政治問題,但就如許多人一樣,我不明白為什麼這些防疫措施還必須存在,尤其是當它們對學生來說弊大於利時。
在我作為董事會成員之一的基金會中,我們正在籌辦一些與藝術、教育和科學有關的活動。上星期,我們有機會訪問了新界西北的一所學校,邀請學生想像他們的朋友不戴口罩時的樣子。過程中,其中一個學生的回答尤其讓我感到難忘,更感到非常惋惜 : 在這所學校學習的3年,他從來沒有機會看到朋友的「真面目」,當被問及沒有口罩的生活會如何時,他更感到有些失落和不適應。
從疫情大流行的初期到現在,我們總是聽到「回復正常」這句說話。追溯到兩年前,當時政府說,接種疫苗可以使我們的生活恢復正常,直到今天,當我們的城市擁有近乎全球最高的疫苗接種率時,這個承諾還沒有兌現,而附近的城市和國家都已經開放了。此外,旅客隔離政策、疫苗通行證和其他不同的防疫措施,更是我們回復正常生活的負擔。縱觀歷史,疫情總是會結束的,但可笑的是,隨着科技的進步,復常的速度卻比過去要慢──我們仍然看不到防疫措施結束的未來,更嚴重的是,這種不正常狀態似乎已經成為我們下一代的常態,阻礙了他們的社會發展、認知和學習能力,給他們帶來不可逆轉的傷害。
喚醒學生失去的感覺
抗疫是可以理解的,但現在經濟和社會的成本太高,我們是否應該考慮到抗疫措施所帶來的負面後果,已經超過了疫症本身?對教育界而言,學生受到負面影響,教師受到負面影響,家長和學校也受到負面影響。帶上口罩對每個人的生活來說可能是一個簡單的步驟,但人們在復常後,除下口罩,以真面目示人,對很多學生甚至成人,將是一個挑戰,而且,防疫措施的負面心理影響,可以是非常持久的。
我和另一位成員進行了討論,他現正準備另一個以聲音和感覺為主題的展覽。當問他為什麼有這樣的想法時,他也為學生們感到難過。雖然他並非教師,但於日常工作中,他經常會接觸到不同的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防疫措施對學生的影響,不僅關係到社會發展、認知和學習能力,而且他們與世界的聯繫也受到很大影響。因此,他希望組織一系列的活動,來喚醒學生們失去的感覺和感受。
本港疫情已踏入1000日,更重要的,不僅僅是恢復除下口罩的生活,也不只限於取消不同的防疫沒措施,那怕回復到2019年之前的生活方式,這不足以讓他們回到正軌。我們必須做得更多,我們必須讓他們感受更多,我們需要讓他們參與更多。要回復正常,我們需要做一些事情,Back beyond normal,才能補救過去3年對香港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