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明仁

鄭明仁

資深傳媒人。1977年香港浸會學院傳理系畢業,歷任電台和報館記者、採訪主任、總編輯。2011年退休後潛修歷史,2015年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畢業,獲頒授碩士學位。
方寬烈(左)早年與香港著名書評家許定銘合照。

方詩人的文學剪貼簿

人稱「方詩人」的已故香港作家方寬烈,生前有一特殊癖好,就是喜歡把著名作家的報紙文章剪下來,分門別類用漿糊或膠水糊在環保紙上,然後裝釘成冊,用作自娛或跟人分享。到今天,這些剪貼已成為香港文壇珍貴史料。

馬松柏60年代任職《新生晚報》。

從馬不停蹄 到老馬停跑

報壇前輩馬松柏先生仙遊,馬家輝在《明報》專欄撰文懷念父親,父子情、家庭愛,躍然紙上。多年前我跟馬老前輩有數面之緣,當時他貴為大報老總,我是他敵對報紙的採訪主任,大家在公開場合不宜太親熱,點個頭便算數。

燕窩盞炸成金黃色上碟奉客。

粵菜至尊名廚李霖

香港粵菜界神級人物李霖師傅,聞名已久,近日始得一見,而且有幸品嘗李師傅親自炮製的傳說中名物「炸燕窩盞」,實在是兔年開年的奇遇。

黎工佽和豹翁都是30年代香港小報《探海燈》的名筆,得罪不少權貴。(灼見名家製圖)

報人遇害 無頭公案

中國近代報業史上發生過多宗新聞工作者失蹤,或遇襲死亡案件,結果都是無頭公案,即使兇徒被捕,也查不出幕後主謀是誰。上世紀30年代,香港著名報人黎工佽和「豹翁」蘇守潔一死一失蹤事件甚為轟動。

香港孔教學院創辦人陳煥章、孔教學院大成中學。

陳煥章 孔門傳奇人物

香港孔教學院創辦人陳煥章,一生充滿傳奇色彩,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可能是唯一)擁有進士和外國博士學位的人,其哥倫比亞大學博士論文享譽歐美學術界,備受推崇。

旺角時代的精神書局。

懷念旺角書店街的日子

有半個世紀歷史的漢榮書局剛剛結業,標誌着旺角地標老舊書店,只剩下蘇賡哲的新亞書店,老蘇獨自堅守陣地,像一個老兵守着最後一道戰壕,守護着旺角舊書店僅餘的一脈香火。

1982年馬勒當拿來港作賽,在球迷照片上簽名。

馬勒當拿在香港的簽名

美斯帶領阿根廷國家隊奪魁,成為世界盃王者,他個人亦贏得世界球王美譽。在電視直播看見美斯舉起「大力神」盃,令人想起1986年馬勒當拿做着同樣動作的鏡頭。

1910年代位於灣仔大佛口的「華興」影樓。

香港影樓光影百年

老一輩香港人都有上影樓影靚相的經驗,這種盛載家庭美好記憶的行業,曾經盛極一時,遍布城中大街小巷,今天卻一間難尋。算起來,香港影樓已有167年歷史。

蘇富比拍賣文人信札,包括查良鏞(金庸)給董橋的信。(亞新社、灼見名家圖片)

查良鏞給董橋的信

著名文人學者的書信手稿,近年成為收藏界熱烈追求的藏品。其中,查良鏞(金庸)和董橋的書札、題字備受追捧,涉及兩人之間的信函,更為難得。

尖沙咀鐘樓最早照片,鐘樓仍未安裝大鐘。

100年前的香港相簿

近日從香港拍賣行Spink拍得一本香港舊相簿「Views of Hong Kong」,內有103張舊照片,主要是20世紀初期中區的建築,包括皇后像廣場、大會堂、滙豐銀行、各大洋行、第一代纜車站等等。

稻鄉飲食文化博物館內的滿漢全席擺設。

滿漢全席回味錄

稻香集團主席鍾偉平,近日招呼飲食文化界朋友,參觀其集團「稻鄉飲食文化博物館」,館內其中一個展區模擬為昔日滿漢全席飲宴場面,參觀者大開眼界。

筆者置身美荷樓簡單家居,時光倒流70年。

走進窮日子的時光隧道

往事令人回味,捱窮的日子特別讓人牽腸掛肚。如果你想一次過體驗昔日甜酸苦辣的徙置區生活,不妨到石硤尾美荷樓生活館參觀,肯定回味無窮。

美元25分硬幣用了黃柳霜的肖像。

黃柳霜尋根之旅

黃柳霜是荷李活第一位華裔女星,今年剛好是她擔當女主角100周年,她一生演出超過60部電影,橫跨默片與第一部彩色電影的時代,也是首位在電視劇中演出主角的亞裔演員。

2016年10月,262本三毫子小說一次過在舊書拍賣會出現。

三毫子小說熱潮再起

流行於50、60年代的香港「三毫子小說」,沉寂一段長時間後,近日再度在文化圈掀起熱潮,繼中文大學舉辦講座之後,教育大學又出版了研究三毫子小說的專書,真的是漪歟盛哉!

冒充金庸的《射鵰英雄傳前傳》和《後傳》。

「流金」猖獗 激死金庸

曾經何時,中港台兩岸三地市面充斥「假金庸」武俠小說,品種之多蓋過「真金庸」。金庸迷給這種假金庸小說起了一個名,叫做「流金」,流者流嘢也。

1973年全版英女王軍裝$10郵票,最高峰時被炒至過百萬元。

香港最貴女王頭郵票

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已入土為安,其香港人「事頭婆」形象,令人難忘。香港人和英女王最親密的接觸,非女王頭錢幣和女王頭郵票莫屬。以前我們寄信貼郵票,多用口水沾濕郵票背後的膠紙,因此有機會「親吻」英女王。

1953年英女王加冕送給香港兒童的鋁杯,近日二手叫價高達$8000。

「事頭婆」牛奶嘜炒至癲價

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駕崩後,印有女王圖像的紀念品備受追捧,二手市場售價以幾何級數飆升。69年前用英女王名義派給香港小朋友的紀念品,已被炒家炒到天價,其中一個鋁杯在香港拍賣網的叫價竟高達$8000。

港大亞洲研究中心在2000年代開展「香港口述歷史檔案」計劃。

潮流興做口述歷史

香港愈來愈流行做口述歷史訪問,正所謂大有大做,細有細做。20年前,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主持的《香港口述歷史檔案計劃》,是同類型計劃的最大規模,成果亦很可觀。

旺角區的「同昌大押」,歷史悠久。

警方通告:小心賊贓!

全港當押店(當舖)定期收到警方通知,要當舖負責人留意一些賊贓下落,隨時上報。警方隨通告會開列一份清單,詳細列出懷疑賊贓的種類、型號。我們可以從這些清單清楚知道什麼年代流行什麼典當物。

皇家亞洲學會香港分會的學術年刊封面。

寫香港史的洋學者

研究香港歷史,皇家亞洲學會香港分會的學術年刊是必不可少的參考書,年刊作者不乏香港史權威,特別是一些洋學者,他們的研究報告,令人大開眼界。

筆者和鄺啟東捧住111冊《神鵰俠侶》普及本,愛不釋手。

金庸小說至罕版本

馬來西亞朋友最近在大馬替我覓得一套最舊版本的金庸武俠小說,那就是《神鵰俠侶》普及本,全書111冊,除了有幾冊的封面比較殘舊之外,其餘百多冊的品相接近完美。

林真的相學書,為他帶來可觀收入。

文學的林真

「睇相的林真」之外,還有「文學的林真」,對林真來說,睇相是職業,文學是興趣,在文化圈子裏,他早已有一定知名度。

《香港文壇回味錄》書影。

《香港文壇回味錄》

我與書同行超過半世紀,認識書界很多奇人異士;在報界打滾了30多年,見證了報業的興衰;喜結交文化界前輩,聽過不少文壇掌故。朋友叫我把這些回憶抽取部分用文字寫下來,這就是我本新書《香港文壇回味錄》的由來。

倪匡第一本武俠小說《金英劍》,出版社把作者姓名改為「梁羽生」。

倪匡第一本武俠小說

倪匡的武俠小說《六指琴魔》大受歡迎,很多人都以為這是倪匡的第一本武俠小說。其實,他早於1959年年底已署名倪匡,在《真報》寫了第一篇武俠小說,後來結集成書,但作者姓名卻被改為「梁羽生」。

2022年6月28日,劉以鬯夫人(左二)主持香港文學特藏20周年展覽剪彩後,帶領嘉賓參觀藏品。

香港文學研究寶庫

20年前,小思老師(盧瑋鑾教授)捐了兩萬多冊藏書和研究資料給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圖書館特別為此成立了香港文學特藏。20年來,各界捐贈的圖書數量倍增,中大的香港文學特藏也就成為香港文學研究的寶庫。

淮遠(左)與作者合照,其手持的《鸚鵡韆鞦》最近有人以8500元賣出一本。

淮遠叢書愈來愈受歡迎

詩人淮遠早年的著作《鸚鵡韆鞦》,近日被人放到舊書拍賣網站拍賣,結果以$8500成交,創下淮遠所有作品的拍賣紀錄。書友奔走相告並向淮遠道賀,他說:「多謝各位畀面。」

這3本書已成為香港年輕一代愛書人追逐的寶貝。

本地詩人淮遠三寶

「淮遠三寶」是我替本地詩人淮遠3本著作起的稱號。「三寶」是指淮遠早年寫的3本書:《鸚鵡韆鞦》、《跳虱》和《懶鬼出門》,這3本書已成為香港年輕一代愛書人追逐的寶貝。

倪匡是世界公認的貝殼專家,知道的人恐怕不多。(YouTube截圖)

倪匡:我係貝殼專家

倪匡是鬼才,寫小說寫到出神入化,這是公認的;但倪匡是世界公認的貝殼專家,知道的人恐怕不多。他曾經和洋人合作寫了一本有關香港貝殼的著作。好像倪匡這樣的鬼才,真的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矣。

袁步雲(右)與塘西第一名妓「花影恨」(左)有多面之緣。

細路祥見過「花影恨」

細路祥是袁步雲筆下著名漫畫《細路祥》的主角,袁步雲因而聲名鵲起,文化圈的前輩都叫他做細路祥,平輩叫他做袁步雲,晚輩叫他做步雲叔。他多才多藝,講故事也講到活色生香,題材之廣,閱歷之深,在圈中數一數二。

左宗棠致函胡雪巖,感謝他雪中送炭。

左宗棠給胡雪巖的信

過去的4月30日,香港蘇富比拍賣左宗棠、吳大澂、張曜、衛榮光、潘霨等致胡雪巖信札10通,最受注目的自是左宗棠於同治十二年(1873年)寫的信。

FCC在中環下亞厘畢道的會址,前身是牛奶公司倉庫。

外國記者會由盛轉衰

香港外國記者會地位曾經很超然,不少訪港的外國政要,都樂意應邀到會所演講。近年,這個鬼佬會所卻不斷受到建制派追擊,指其利用外國勢力在香港進行「反中亂港」活動。

漫畫版與舊版的《天龍八部》。

金庸小說漫畫版

金庸武俠小說魔力無遠弗屆,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小說,連帶與金庸小說有關的「副產品」也多姿多彩。筆者最近從海外購入一套漫畫版的武俠小說《天龍八部》,可說是副產品之中的佳品,它絕跡江湖已數十年。

學海書樓牌匾。

香港學海書樓100年

前清太史賴際熙1923年在香港創辦的「學海書樓」,到明年便屆100周年。學海書樓是香港最源遠流長的書樓,3萬多冊古籍現寄存在香港中央圖書館,令一個世紀以來在香港的國學香火得以延續。

司馬長風先生與其暢銷著作《中國近代史輯要》書影。

追憶司馬長風先生

1973年我到浸會學院讀傳理系,傳理系規定,所有學生要選修別系一、兩個課程,翌年我便選讀司馬長風先生的「中國近代史」。半世紀之後回憶這段師生緣,仍然記憶猶新。

名廚李文基對這套名菜集錦推崇備至,願出5位數字價錢要求作者割愛。(灼見名家製圖)

中日合作美食奇書

《中國名菜集錦》是1982年中日友好合作的巨著,這亦是中日建交10周年出版盛事。沉甸甸的圖錄今天展現眼前,相隔40年,其製作的精美仍然令人驚嘆不已。

學生到《華僑日報》領取助學金支票。

《華僑日報》助學金造福萬民

60年代沒有免費強迫教育,很多私校(學店)唯利是圖,規定每月3天內繳清學費,否則欠交學費的學生會在課堂上被「唱名」。如果家中有兩個孩子讀書,家長實在吃不消,《華僑日報》助學金就成為他們的救命草。

吳萱人負責針寫的其中兩份油印刊物(右一、右二),以及研究香港文社歷史的重要參考書(左一)。(灼見名家製圖)

早年文青的油印刊物

香港60、70年代,「文社」浪潮風起雲湧,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文化精英,其中不少日後成為著名詩人、作家、文學批評家。他們很多都經歷過文社草創時期的「油印」年代。

90年代的方蘆荻。(灼見名家製圖)

詩人記者007

香港新聞界臥虎藏龍,有些人鋒芒畢露,成為傳媒明星;有些人默默工作,不求名利,絕口不提風光往事。今天為大家介紹的雅倫方,就是屬於不求聞達的人,當年跟他一起跑新聞的記者,一直不知道他曾經是香港文壇新星。

新藝城高層的「度橋房」,誕生了多齣經典電影。

今年又無賀歲片

因為疫情肆虐關係,全港娛樂場所關閉,首當其衝的是電影院,農曆年黃金檔期沒有了,拍好的賀歲片不能賀歲了,片商和院商損失慘重。80年代曾經是賀歲片的黃金年代,多齣經典電影今天重溫仍然令人開懷。

《兒童樂園》1953年1月創刊,創刊號非常罕有。

《兒童樂園》創刊號天價轉手

69年前的1月份,一本色彩繽紛的兒童刊物──《兒童樂園》橫空出世,甫出報攤便受到小朋友歡迎。《兒童樂園》一直出版了1006期才結束,它陪伴了香港幾代人成長,很多上年紀的人都在尋覓它的早年版本。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