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印度與伊朗的現代化
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這三個具有不同社會⽂化傳統的⽂明古國,出於⾃⼰的國情各⾃提出「現代化不等於⻄⽅化」的指導思想,⽽且都認為,從⾃⼰的⽂化傳統和社會資源中可以找到供他們現代化的⼒量。
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這三個具有不同社會⽂化傳統的⽂明古國,出於⾃⼰的國情各⾃提出「現代化不等於⻄⽅化」的指導思想,⽽且都認為,從⾃⼰的⽂化傳統和社會資源中可以找到供他們現代化的⼒量。
林則徐在甲午戰爭之後被貶到伊犁,專注興建水利。灌溉水渠修成不久,大批南疆的維吾爾族農民就來到伊犁附近;今天伊寧許多維吾爾人的先輩便是那時北遷的。
庫爾勒的香港人、在鳩摩羅什雕像下彈奏的琵琶曲、在和闐沙漠領路的樸實農民、英吉沙穿黑袍罩面的婦人⋯⋯南疆一行除了看文物古蹟,也和當地人有不少接觸。
中國人過耶誕節還是過冬至節只是小事一樁,斷斷不會影響大局。我關心的是我們的下一代或兩代人能不能擺脫曾經令中華民族停滯落後的內生文化因素。
張騫出使西域的經濟和文化意義在於把絲綢帶到了烏孫和其他中亞地區,正式開通絲綢之路。絲綢從中國東部的產地要經過多次轉手貿易才能夠到達地中海東岸——全球化供應鏈和附加產值的概念兩千年前就已經得到實踐了!
「One Belt」和「One Road」,並沒有說是哪一條經濟帶,是什麼路。假如中國和印度在這幾個名詞上能夠達成某一種共識,那麼心理上可能就更加輕鬆,而「一帶一路」這個戰略的實施,對中國和印度就可能都大有好處。
一次大戰前到二次大戰後,裏海周圍和海灣地區陸續發現了大量石油和天然氣的儲藏。俄羅斯/蘇聯直接統治着裏海周圍的阿塞拜疆、哈薩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不需要什麼手段就可以開採地下的資源。英國則在海灣地區進行既挑撥又調解的策略,使本來受鄂圖曼土耳其人統治的各個阿拉伯部落和酋長國爭戰不休,後來逐步組成了幾個依託於英國的政權。
在2013年世界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排名中,印度居168位(中國是107位)。聯合國定的貧窮線是每天收入不足2美元。據估計,印度有超過7億人(中國大概是2億人)在這條貧窮線以下。
實際上,印度一般平民的公民意識和法治觀念仍很薄弱。窮人往往為了一點小錢或是受到宗親的指使就隨便投票給不清楚的候選人;議員為了要有錢競選或是增加收入而甘願犯法。如同其他欠發達國家一樣,印度的民主法治不能遏制貪污腐敗。
對這樣一個和中國關係密切的國家,大多數國人卻感到很陌生,甚至覺得有些神秘。這雖然令人遺憾,卻並不奇怪,因為印度的確十分龐大而複雜……印度是一個非常多彩多姿的地方,可以稱得上是人類多元文化的博物館。
會議的目的是給印度的未來發展建言獻策,會上不少人都對當前印度的狀況作出針砭。有人認為迅速城市化只能令農村更加貧窮,應該改善農業技術,增加產量,嘉惠農民;有人認為⋯⋯
C代表Chinese Culture,即中華文化;就像電腦語言一般,原始的 C 不行,必須要變成 C++ 才管用;但是要創造新時代的中華文化,又必須也只能以固有的中華文化為基礎,所以 C 是基礎,很重要。第一個「+」的意思是,我們必須對中國的歷史與文化進行反思,以便有所增益。第二個「+」則是指我們要胸襟開闊,具備現代的國際視野,吸收新養分,促進新文化。
利瑪竇出身歐洲貴族之家,受過16世紀時歐洲最好的教育,所以他既會修辭學,又會邏輯學,既熟悉歐幾里得幾何,又通曉亞里士多德哲學,還會繪製地圖。是他首先把歐洲300年間累積的知識介紹給中國士人。比如他的摯友徐光啟就驚訝地發現,原來中國文化中,缺少細緻的分析,只是長於綜合概述原則性的東西。
要想解決香港的深層次矛盾,給香港青年人找到較好的發展機會,讓香港有序地和珠江流域、華南地區甚至全國在經濟和社會上逐漸融合,是一個必須考慮的選項。如果大批有技能、有創意、有志向的香港青年人能夠在中國內地找到個人的事業和人生志趣,而在這個過程中既能有助於國家的現代化,又加強了香港自身的競爭力,這就是國家、香港和個人的三贏。
幾十年下來,香港人和內地人本來存在的親緣關係逐漸淡薄了。那些具有民族感情或是認同中國的人時常被標籤為「左仔」;很多「番書仔」(英文學校出身的人)對中國的歷史和文化不甚了了,對中華民族兩百年來所遭受的苦難感受不深。此外,今日香港年輕人對當今的中國還有很強烈的疏離感,甚至是反感。
2014年9月28日開始的社會大震蕩是幾個深層次矛盾的交集和爆發,它迫使香港社會必須面對當今和未來的嚴峻挑戰。希望香港各界可以把它視為一個警號,以此為契機轉危為安。
經濟上如何給大量低技能的人口提供就業機會,使中產階級減輕供樓的負擔,讓老人可以不必依靠子女而過上有尊嚴與安全感的生活,這些是香港的當政者和精英階層必須面對的問題。而最重要的莫過於讓年輕人感覺到有前途,願意為了自己的未來而努力。
伊斯蘭世界的擴張分為幾個階段。到了11世紀末期,伊斯蘭教就趨向保守,社會活力大大減低。但是從領土來說,穆罕默德去世100年之內就進入阿拉伯-伊斯蘭帝國的部分是伊斯蘭文明圈的核心;一個地區的多數人一旦信奉了伊斯蘭,就沒有再轉入其他宗教勢力圈的。儘管伊斯蘭文明圈早已不再活力充沛,卻還是緩慢擴張,今天仍然如此。
西元七世紀以前,阿拉伯半島的主要居民是一些文化落後的遊牧部落,但是也有不少猶太人、基督教徒和阿拉伯商人定居在各個綠洲上。當薩珊波斯王朝跟拜占庭帝國長期對峙時,多數阿拉伯人還處於朦朧狀態;然而,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阿拉伯人在七世紀中葉突然勃興,打敗了東羅馬,征服了波斯。到了十世紀中期,阿拉伯伊斯蘭文明已經蓬勃發展,在多個方面超越東亞、南亞和歐洲。
有一次我們在吃飯時談到儒家文明圈的輻射。我不知怎地脫口而出說,儒家文明圈就是筷子文明圈,令這位正在用筷子夾菜的老友為之一怔。事實確實如此,使用筷子吃飯的國度都在儒家文明圈內,受儒家思想高度影響的民族都用筷子吃飯。中國、韓國、日本、越南就是如此。
人類的精神文明的開始,可以說是留在岩石上的繪畫,但我認為更容易區分的始點是有意識地用一種既定的符號把思想留在時間的長河裡,這就是文字。最早的文字應該是6000年多前出現在美索不達米亞的象形文字;稍後又出現了更易於書寫的楔形文字,就是由刻在軟泥版上的楔形筆劃構成的文字。楔形文字有不少種;學者們已經破解了幾種說不同語言的人在不同時期留下的楔形文字。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contact@master-insight.com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