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鈺成

曾鈺成

香港政策研究所副主席。2008至2016年出任香港立法會主席,曾參與多屆立法會地區直選。現擔任培僑書院和培僑中學校監及培僑小學校董。1968年在香港大學畢業後,於培僑中學任教,後擔任校長。香港大學教育文憑及碩士。1992年與一群志同道合人士成立民主建港聯盟,並出任創黨主席,2003年改任會務顧問。回歸前,積極參與香港過渡期工作,曾出任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成員,並擔任全國政協委員。2002-2008年擔任行政會議成員。
張曉明留在港澳辦當副主任,分管日常工作,這說明中央對他管理日常工作的能力是有信心的。(亞新社)

不善處理風險 分管日常工作

政策水平愈低的人,愈容易有「寧左勿右」的傾向。主管港澳事務的中央官員如果具有較高的思維能力和政策水平,可以更準確有效地落實一國兩制的方針政策。

以香港和內地的特殊關係,以為可以像其他地方一樣禁止所有來自內地的旅客入境,並不實際。(亞新社)

理性討論封關 壓縮過境人流

特區政府應多管齊下,把過境人流減至最少:嚴格限制非本港居民入境;呼籲香港居民盡量不要進入內地;從內地進入香港的人全部隔離檢疫;經常在兩地間往返的人須登記,特殊處理。

台灣民眾已把定期進行公平公開的選舉視為他們享有的基本公民權利,任何和平統一的方案不能不對這權利予以尊重和保障。(亞新社)

實現兩岸和平統一,還看香港一國兩制

如果中國領導人仍然堅持以「一國兩制」實現兩岸和平統一的目標,今後最重要、最艱巨的任務,無疑是要爭取台灣民眾重新建立對「一國兩制」的信心。其中需要處理的,是怎樣對待台灣選舉的問題。

眾所周知;社會的深層次矛盾長期沒有得到解決的原因,是欠缺着手處理根本問題的決心。(亞新社)

解決深層次矛盾,只欠決心

港人應該記得,早在2005年,時任總理溫家寶已經指出香港有「深層次矛盾」。事隔14年,經歷了3任行政長官,特區政府對解決深層次問題有什麼作為呢?為什麼社會矛盾不但沒有紓緩,反而繼續惡化呢?

在「反修例」衝突中被捕的人數以千計;被檢控和定罪的,一定也為數不少,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大學生和中學生。(亞新社)

令損失減少,讓傷痕癒合

我對特赦問題有進一步的看法。我認為,行政長官應該給特赦劃兩條線:一是區別罪行的嚴重程度,赦輕不赦重;二是設定止暴的期限,赦前不赦後。

在「一國兩制」方針下,維護國家安全的全國性法律不在香港實施,香港應按《基本法》第23條規定自行立法維護國家安全。(亞新社)

中央頻催促,立法更無期

過去一段時間,我們觀察到「港獨」或其他激進分離勢力有什麼活動,是因為沒有第23條立法而「不斷加劇」的呢?假如有了立法,這些活動是否就可以檢控、定罪,因而會受阻嚇、遏止呢?

暴力事件在選舉日不大可能「遍地開花」,而很可能在少數目標地區爆發。(亞新社)

怎樣處理威脅選舉公平的危機

從近期局勢發展來看,選舉日發生大範圍騷亂或暴力事件的可能性不大;局部地區發生事故而導至個別選區或者個別投票站的投票須押後進行,是最需要關注的問題。

香港市民和中央政府都應該盡力防止在香港的「一國兩制」偏離正確方向,變形走樣。(亞新社)

不怕2047,只怕變形走樣

我們要擔心的不是香港在2047之後怎麼樣,而是從現在到2047怎麼樣:眼前這場政治風暴何時完結?風暴過後,「一國兩制」能否排除障礙,順利發展,贏回香港市民和國際社會的信心?

要有效抗擊港式「顏色革命」,扭轉敗局,必須爭取人心。(亞新社)

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如果說反修例政治風暴是敵對分子勾結外國勢力搞出來的,對解決特區面對的問題毫無幫助。敵對分子和外國勢力要搞你,為什麼給他們有可乘之機,搞出這麼大的亂子?

極端分子要把跟着他們的人帶到哪裏?要把香港帶到哪裏?他們說的「攬炒」,到底會是怎麼樣的局面?(亞新社)

中央對香港局勢作了最壞打算

反政府活動多次出現衝擊一國兩制原則底線的行為,對中國政府進行挑釁。如果中央政府認為香港的局勢已對國家主權和安全構成威脅,而特區政府又不能制止,中央政府決不會坐視不理。

要成功止暴制亂,不能單靠武力,不論是香港警隊還是駐港部隊的武力。(亞新社)

制亂之道,治心為先

止暴制亂不能單靠武力。特區政府和中央政府要對香港的民情民心有準確的了解和分析,不能簡單地把香港社會劃分為「敵」「我」兩個陣營,忽略了廣大的民眾。

當衝突繼續發生,新的衝突顯然也應列入調查範圍;即是說,調查不可能設下期限。(亞新社)

先止亂,後調查

這次回歸以來最嚴重的政治風暴,當然應該調查,找出風暴形成和發展的全部真相,以汲取經驗教訓。但調查不應也不能在風暴中進行,試圖藉調查平息風暴更是不切實際。

處理香港已經暴露出來的問題,中央會不會採取「一手強硬、一手柔軟」的策略?(灼見名家圖片)

中央對港政策會有什麼改變?

內地民間輿論大都認為中央政府應該強硬對待香港,不過中央政府對香港內部的深層次問題應有較準確的了解,看到打擊反對力量的強硬措施只能治標,爭取人心回歸的柔軟政策方能治本。

壟斷型經濟,這當然是在英國殖民管治下長期存在,但它過去造成的社會矛盾遠沒有現在那麼尖銳。(灼見名家圖片)

殖民管治留下的兩個問題

英國學者雅克指出,香港在回歸後,政治上沿襲了殖民政府的管治架構,缺乏強有力的政治領導;經濟上延續了壟斷型的殖民地經濟,少數財團瓜分了經濟發展成果。

特區政府現在處於前所未見的管治危機。大危之下,必有大機。非常時期,應該採取非常措施;就看林鄭政府有沒有轉危為機的智慧和勇氣。(亞新社)

轉危為機不能只靠加強溝通

修例爭議爆發成為巨大政治風暴,除了由於政府與市民溝通不足之外,還有一個深層次的原因:很多市民心中積聚了對政府的強烈不滿。這不但反映在參與遊行的人數,也反映在社會對反政府暴力行動的態度。

暫緩修例起碼可以換來一段相對平靜的日子,讓政府有喘息的空間,研究怎樣收拾殘局,並且着手處理各項社會民生事務,挽回市民的信心。(灼見名家圖片)

避免局面失控 唯有叫停修例

反對修例人數之多、情緒之激烈,前所未見,暴力衝突升級以至失控的可能性不斷增加,如果政府堅持修例,對抗升級,衝突加劇,萬一發生嚴重傷亡,對香港和國家造成的傷害將難以估計。

選舉前或選舉期間發生的重大政治事件,固然會影響選舉結果,但影響多大、怎樣影響,都會因時因勢而異。(灼見名家圖片)

區選政治

數以十萬計的市民在酷熱天氣下上街遊行,反對政府的一項立法,不能不令人想起2003年。跟2003年一樣,今年11月是區議會換屆選舉。

明年就是下屆美國總統選舉,特朗普擺出一副天下無敵的必勝姿態,然而他可以交出什麼政績來呢?(Shutterstock)

損人害己

中國發表中美經貿磋商白皮書,指美方出爾反爾,並重申中國「合作有原則,磋商有底線」的立場。如果美方堅持的條件損害中國的核心利益,雙方便不可能達成協議。

鄭若驊去年1月就任律政司司長以來,多次受到負面輿論的困擾。(政府新聞網)

倉猝上馬

鄭若驊從決定加入政府到正式就職的時間十分短促,來不及處理個人問題,留下惹人非議的話柄。看見她的境況,日後更難在政府以外找人當官了。

從胡志偉近日對林鄭的態度來看,民主黨在林鄭的餘下任期內都會和她處於對抗的立場,雙方很難重建合作的關係。(YouTube截圖)

再度撕裂

林鄭就任行政長官時,在就職演說裏表示會「以管治新風格,重建和諧社會」。她的管治新風格現正面對十分嚴峻的考驗。

部分港人對政府修例建議的擔心可以理解。(灼見名家圖片)

法網還逃

中國內地、台灣和‪澳門‬幾個地區和香港之間,沒有移交逃犯的長期安排,而《逃犯條例》又不適用於這幾個地區。這漏洞不堵塞,香港可能成為內地、台灣和澳門的逃犯天堂。

對23條立法有利的社會環境仍遙遙無期。(Shutterstock)

立法無期

香港應何時進行23條立法?有傳聞說中央政府完全放心由林鄭決定;但也有說中央政府認為立法不能再拖,甚至要求在本屆政府任內完成。

陳淑莊和邵家臻因為佔中罪成,或面臨牢獄之災。(陳淑莊、邵家臻Facebook)

議員判監

立法會議員犯了罪被判監禁,不會馬上失去議席。但在監禁期間,議員是否可以履行職務,包括出席會議呢?

「特別移交安排」對移交人士提供的保障,跟長期安排的保障有沒有分別?(灼見名家圖片)

修例疑問

香港多年來與絕大多數地方的移交逃犯安排,都是「個案方式合作」;如果這種合作方式行之有效,為什麼還需要長期安排呢?香港和內地就長期安排進行的磋商曠日持久,有必要繼續下去嗎?

不丹發展旅遊業,遊客大部分是印度人。「我們不喜歡印度遊客」,Tashi多次向我們說:「他們吝嗇、計較、沒規矩、不禮貌。」(Wikimedia Commons)

不印之間

不丹對印度的經濟依賴是不爭的事實。印度是向不丹提供最多經濟援助的國家。不丹沒有工業,幾乎所有工業製品,從塑膠水桶到電暖爐到廉價汽車,都從印度進口。什麼都要向印度購買,要花的印度盧比怎樣賺回來呢?

幾個政黨的政治理念有什麼分別呢?卑馬說:沒有。(作者提供)

御賜民主

不丹的民主不是經過革命爭取到的,是國王「御賜」的。2008年通過了不丹憲法,國家政體從絕對君主制轉變為君主立憲制,同年舉行了第一次大選。「我們的民主來得太容易,人民不覺得很可貴」,反對黨領袖卑馬說。

今天,「宗」已沒有軍事用途,而成為各地的行政和宗教中心、公眾節日活動的場所。(Wikimedia Commons)

喇嘛之國

熟悉喇嘛教的人,對「轉經筒」不會陌生。在不丹,大大小小的轉經筒到處可見。

不論男女,不丹人穿的一身傳統民族服裝,給人整齊、端莊的印象。(Wikimedia Commons)

真善美樂

跟不丹人打交道,會令你覺得很舒服:他們態度純真、言語和善、舉止優美、禀性樂天。當然,這只是作為遊客在那裏過了十天的觀察,難免是表面和片面的。但我說的是一種感覺;許多其他地方的人,不會給我這種感覺。

不丹憲法規定,全國森林覆蓋率不得少於六成;現在的覆蓋率是超過七成。(Wikimedia Commons)

自然之旅

不丹有豐富多彩的自然環境。南部是亞熱帶氣候,中部是溫帶氣候,北部是寒帶氣候。地理和氣候差異造就了生態多樣性,加上保護自然生態是國家政策,讓不丹成為一本活的地理和生物教科書。

其實,不丹人到底有多快樂,沒有客觀標準,很難準確評估。(Wikimedia Commons)

世外桃源

在這個季節來到不丹,到處都見到盛開的桃花。這個國家可以繼續成為現代的「世外桃源」嗎?

當日利用林子健製造恐慌反對一地兩檢的人,一面興高采烈地組織高鐵旅行團,一面繼續尋找其他議題製造恐慌。(網路圖片)

製造恐慌

誤導社會各界、引起公眾恐慌的,豈止林子健一人?高鐵開通了,一地兩檢實行了,林子健判刑了。

林鄭和民主黨以至整個民主派的關係,確實是變差了,和一年前有很大分別。(灼見名家圖片)

畀面派對

民主黨去年黨慶晚宴,林鄭率領特區政府高官出席,坐足全場,更即席捐助3萬元,全城矚目。今年此情不再,民主黨決定不邀請林鄭出席本星期的黨慶宴會了。

「憲法的生命在於實施,憲法的權威也在於實施。」習近平2012年說過的這兩句話,經常被引用,也出現在今年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中央電視台新聞截圖)

憲法實施

憲法到底在香港是否實施,怎麼實施,至今未見有一套權威的、嚴謹的、完整的說法。

特朗普最怕給人看到他原來是個窩囊貨,所以一定不能讓人知道自己讀書不成。(亞新社)

隱瞞成績

特朗普通過科恩,警告他就讀過的中學和大學,不要公開他的學業成績。他為什麼害怕學業成績被人們知道呢?是出於自卑心理,還是選舉政治?

中央的對台政策和香港關係密切;每年的報告都在港澳之後談台灣問題。(亞新社)

望文生義

如果《政府工作報告》不提「推進民主」就是不要民主了,那麼「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和「促進和諧」,同樣沒有提,是不是通通都不要了呢?

政府經常強調,人才是香港的唯一資源。可是,跟其他很多經濟發達的國家和地區比較,香港的教育開支長期都是偏低的。(政府新聞處)

投資未來

香港的教育開支長期偏低。林鄭月娥給教育經常開支增加50億元,仍未能改變香港在教育投資上的落後情況。財政司司長說要為香港投資;有什麼比大幅增加教育經費更值得呢?

財爺不再講「審慎理財」,不再講「小政府」,反映了本屆政府的「理財新哲學」。(財政預算案網頁)

派糖為上

從房屋儲備金回撥212億元後,本財政年度將有168億元盈餘。如果不計回撥,就有赤字。財政司司長對香港的經濟前景毫不擔心,預言未來每年將繼續有盈餘。政府的經營開支增加,遠遠超過了經濟增長率。

林鄭透露,特區政府會進行宣傳推廣活動,「加深粵港澳社會對大灣區建設的理解」。(亞新社)

毋須落實

對於香港在大灣區發展中「被規劃」的說法,林鄭和聶德權有不同的回應。林鄭說,規劃綱要是全面接納了特區政府的意見寫成的。聶德權卻說,綱要提出的東西,香港不一定要落實。

中央政府首先要堅決維護香港的法治和司法獨立,這是香港要成為國際法律中心的基本保證。(亞新社)

支持香港

大灣區規劃綱要提出多個「支持香港」的項目。這些項目,有一部分並不需要內地採取特別的政策措施;另一部分則要依靠內地政策的支持。還有一些項目,需要的支持不是惠港政策,而是一套正確的辦事方針。

福山認為,強人政治是身份政治和民粹主義的產物。特朗普是強人政治的信徒。(Wikimedia Commons)

福山反特

福山寫《身份》這本書,是因為看到特朗普代表的右翼身份政治冒起。福山指出,去年美國中期選舉,特朗普身邊的人都叫他談經濟,他卻大談移民,把選舉議題從經濟轉移到身份問題,助長社會的兩極化。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