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軒

吳志軒

東蓮覺苑行政總監。曾任瑞瑩資本首席投資總監、摩根士丹利自營投資部門副總裁,在亞太資本市場擁有超過15年的經驗。以Phi Beta Kappa畢業於芝加哥大學,獲經濟學學士和國際關係學碩士學位。2007年於香港大學獲佛學碩士,2016年獲哲學博士,研究佛學經濟學的題目為可持續經濟發展的投資模式。現於港大佛學研究中心擔任名譽助理教授,為本科生教授佛學與經濟學課程,著有《幸福「槓桿」》。
如何才能做好反觀自己的內心呢?佛陀教導我們有如用清淨光明的鏡反照一樣,觀察自己內心的塵垢,仔細去除後滿心歡喜。(作者提供)

以人為鏡,反觀己心

唐太宗的名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重點亦是以别人經驗為鑑,明白得失,而不是講是非。

如果我們的心受貪瞋痴所蒙蔽,我們的行為、語言和思想亦會受到影響。(作者提供)

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古人說厚德載物,要成就大事業、大智慧就必需要做到無門慧開禪師所言「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以廣大的心量包容不同的人事理,超越時間和空間,安住在自利利他的修行路上。

由於無我所以無私,所以謙卑,而能引發無上的慈悲。

無私的慈悲

正如《金剛經》所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佛陀捨身飼虎割肉餵鷹的故事,體現了無我的慈悲。如果有「我」,就不能成就如此不可思議的菩薩行。

佛教的布施不單只是布施的外在行為,更重要的是布施過程中慈悲喜捨的內心修行。(Pixabay)

風雨中的錨

在佛法中,我們的錨就是佛法僧三寳的慈悲與智慧。有了這些錨,我們方能身心相安,不畏風雨。

聖嚴法師指出「所有的人都有堅持己見,自以為是的習慣。」眾生不僅相貌互異,思想的模式、觀點也都不盡相同。(聖嚴法師Facebook)

是非要溫柔

聖嚴法師指出「是非要溫柔」:如果人太過多情就須要講理,但是要「安世界」就必須「安心」。

知識不應令我們思想更狹窄,而是讓我們更了解其他人的處境。(Shutterstock)

和而不同的智慧

雖然無常、苦、空、無我的義理可以紙上談兵,但在生活上要真正實踐卻是困難重重。當因緣未成熟時,甚至是不順意的因緣比順意的因緣強,我們能否安心忍耐、沉得住氣?

第一反應是覺得刺猬很蠢,如果想取暖為何不放下防衛的刺,讓大家可以靠近一點呢?(Pixabay)

做一隻有情的刺猬

一群刺猬在寒冷中嘗試互相靠擁取暖,愈近愈暖所以愈行愈近。一旦緊靠,卻忽然被身邊的刺猬刺傷,本能反應又反刺對方。走得太近會互相刺傷,太遠又不能抵禦寒冷,唯有保持恰到好處的距離。

大鵬鳥一展翅能飛越幾百里, 牠已經飛越了生死嗎?(Pixabay)

大鵬與麻雀:比較的心來自哪裏?

人與人之間的比較(包括今日的我、昨天的我和明日的我之間的比較)根本解決不了問題。根本的問題是我們有否珍惜各自的條件去尋求幸福和進步,光是「葡萄」別人的條件和情況只有酸的味道!

有心理學家認為,物質所帶來的快樂很容易減退,而正面的體驗卻不易磨滅。(Shutterstock)

人比人

我們一般專注金錢和消費如何讓我們快樂,但是我們更應該全面了解背後的原因,究竟什麼能讓其他人快樂?什麼能讓我們快樂?

在生活中實踐佛陀的智慧,了解消費對我們、他人、社會和環境的代價,做一個明智、最「正」的消費者。(Pixabay)

最「正」的消費

最「正」念的消費能夠讓我們在當下得到滋養和療癒;反之,令我們迷失或損害身心的消費,我們都應該遠離。

為何我們不但沒有在科技的發展中獲得更大的掌控和自由,反而好像不由自主地受網絡世界的影響而「被消費」呢?(Shutterstock)

空虛的虛擬消費

如果從量來說,無止無休地運用我們感官功能和消費實在很有效率,但這也是虛擬世界令我們很容易透支、身心疲憊的原因。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