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證嚴

釋證嚴

證嚴上人,台灣著名宗教家、慈善家,慈濟基金會創始人與領導人,開創慈濟世界,涵蓋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大志業。2010年獲台灣民眾推選為最受信賴的人。1937年出生於台中清水鎮。1963年依印順導師為親教師出家。師訓「為佛教,為眾生」,奉持不懈。1966年創辦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以後的數十年來,慈濟世界在上人慈悲呵護下,一步一步堅實的茁壯。如今遍布全球的慈濟人,出現在許許多多有災難的地方,親手拔除人們的苦與痛,秉慈運悲行於菩薩道,同心實踐證嚴上人三願:人心凈化、社會祥和、天下無災難。曾獲頒:2009年國際慈善論壇國際慈善功德人物獎、2008年世界佛教友誼會全球佛教貢獻獎、2007年日本庭野和平基金會庭野和平獎、2004年加州美國亞裔聯盟亞美人道關懷獎等眾多國際性榮譽。
茹素,就是保護自己的慈悲心,培養清淨的大愛,此即心靈的環保。(Shutterstock)

素食是身心環保

現代人普遍重視環保,其實不但身外環境需要推動環保,體內也需要環保,如果能素食,就是最好的體內環保。

香港新的一代有無限的潛能,對社會的關心與知識同樣重要。(Shutterstock)

以感恩心接受指正

善惡是相對的,善起,惡就滅;惡起,善就滅。所以要好好培養一念善心,有了善心,即使是惡緣,也能夠轉為善緣。

禮儀教育不可廢棄,每個人守好規矩倫理,負起責任使命,才是世間之福。(圖為台灣琉球國中靜思書軒啟用禮,蔡青兒Facebook圖片)

安分守己‧長幼有序

現代人強調自由。真正的自由在安分守己,進而付出助人,感到身心輕安,歡喜自在;倘若抱着「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如此毫無節制、自以為是的自由,反而可能招致許多不自由的後果。

發明家問證嚴法師,「為什麼我發明的東西都賣不出去,把專利賣給別人之後,那人卻大發利市,為什麼呢?」(Shutterstock)

發明家的際遇

在這世間,由於每個人的成長環境不同,自然觀念上也會有所差異。人生無法事事都很完美,但是若能懂得善解、包容、感恩與知足,就能事事圓滿、日日歡喜。

富翁的兒子將那筆錢,全部布施給最貧窮的人家。(Shutterstock)

守財奴的領悟

世間人因為欠缺「愛」,生活才會過得不快樂,如果每個人都能為他人着想、付出一分愛,人生自然充滿喜悅與幸福。

這些年來老人家和慈濟環保志工在街頭巷尾做垃圾分類,身體愈做愈硬朗,健康又環保。(台灣慈濟功德會圖片)

活到老 做到老

現代社會上有些年輕人的觀念是「青春不留白!」卻往住是無所事事地找尋刺激,沉迷嬉戲;年紀大一些的人就說:「我應該退休,好好享受了。」人活着若只是為了娛樂、享受,沒有發揮自己的使用權,人生意義何在呢?

有位貧窮的年輕人,日子過得很孤獨。看到家家戶戶團聚在一起,心裏很羨慕。(Shutterstock)

賽月童子

我們的人生,不也是常活在幻想中?世事幻化無常,凡事唯有腳踏實地去實踐,才不會空過一生。

常常把微笑掛在臉上,時時開懷大笑,若能如此,走到哪裏都會讓人感到很歡喜!(Shutterstock)

人生之福

若人人都能擁有──「安心睡、快樂吃、歡喜笑、健康做」這四寶,人生就會過得既自在又快樂!

有時候無意間地散播是非,雖然沒有傷害到別人的身體,但卻可能毀壞了別人的名譽與形象,這種罪比傷害人身還要嚴重。(Shutterstock)

掃毒

眾生都是太過偏愛自己,才會主動去攻擊對方。這種含毒的心理,需要加以掃除。

對於男女之愛,很多人為了不能獲得對方的愛,由愛生恨而造下殺業。(Shutterstock)

自在的生活

世間所有的物質與生命,沒有常住不滅的。若能夠有這種心理準備,則無論發生任何事情,都會覺得很平常而能淡然處之。

他人若已擁有一分愛心,我們要積極鼓勵他,使他的愛心綿延不斷。(Shutterstock)

增長善念

大地萬物都在演說「成、住、壞、空」四種道理,人的生理也有「生、老、病、死」四相;有誰來到人間能夠常住不滅呢?

無中生有的煩惱,一旦累積在心中,蒙蔽了愛心,非但不懂得體諒別人,甚至會擾亂倫理、秩序。(Shutterstock)

不明事理徒惱亂

我們要時時警惕自己—心中若有一點疑惑,不要累積成「惱」或是「怨」,凡事用智慧分析、摒棄先入爲主的觀念,才能照顧好心念。

富有不見得是福,最重要的是心中富有大愛和智慧,有這份覺悟之情,才是眞正富有的人生。(Shutterstock)

富有的人生

人常常都會得意忘形,現代人生活富裕,反而容易忘了自己的責任,而走向驕奢淫逸的險路。所以,富有不見得是福,最重要的是心中富有大愛和智慧。

大石頭就像人生,以為裝滿了,其實還有更多空隙可以裝不同東西。(Shutterstock)

時間的價值

有智慧的人,把時間當鑽石;愚癡的人,把時間當泥土。有智慧的人就懂得做該做的事;愚癡的人,則是做不該做的事。

我們要訓練自我,心念不執著,永遠以歡喜的心來迎接每一個當下。(Shutterstock)

自在的生活

我們應該提起勇氣,勇敢面對無常的生與死、順與逆、樂與苦,因為這些事實隨時都會來臨,不管人願意或不願意、歡迎或不歡迎。

記得要常常拿起心靈的掃把,好好地清掃自己的心。(Shutterstock)

淨心的掃把

時間確實可以累積功德,過去迷惑顛倒的歲月,不算是眞正的人生,若眞正能夠做「利人利己」的事情,才算是眞正的人生。

大家內心皆惶恐不安,生活也有許多不便。但居安思危,忍得一時的不便與無奈,做好自我防護,自愛愛人,才能換得全家、全社會的平安。(Shutterstock)

證嚴法師的一封信

這一波疫情是大自然給人類無形的大哉教育;唯有凝聚更多的善念,以戒殺護生的方式止災息厄。祈願人人表達一分虔誠的力量,敬天愛地,尊重生命;行善造福,茹素推素,為天下祈福,才能消弭疫情。

能照顧好自己的心,對人生就懂得關心,也會有愛心。(Shutterstock)

其實愛心是給自己的

貧困的眾生缺乏的是物質,物質容易滿足;而富有的人所欠缺的是精神的食糧。富有的人,如果貪得無厭,那份飢渴的心,和貧窮的人又有什麼不同?

「忍」,就像搬石頭壓在草地上一樣,地下的種子還仍然存在,只是一時無法生長出地面而已。所以,先由忍做起,然後要把忍的感覺吞下去,進而消化掉,提升到「忍而無忍」的自然境界。(Shutterstock)

忍而無忍

忍就像搬石頭壓在草地上一樣,地下的種子卻依然存在,只是一時無法生長出地面而已。

花若盛開,蝴蝶自來;你若精彩,天自安排。(Shutterstock)

智者運命

心地光明磊落,不以物欲貪著為福報的標準,活得平安快樂,這就是「正命」,何需請人占相吉凶?

假如每個人都抱着「我來人間是為了學聖人、利群眾」的心理,就能時時樂在生活中。(Shutterstock)

生死之間

人一生的罪與福是自作的,世間人生活的形態是甜是苦、是幸或不幸,都是過去生的業力所帶來的苦樂果報;因此我們應該以一份歡喜心來承受。

人一旦不能節制這種無止境、飢渴難耐的追求心理,當所求無法滿願時,必然會產生痛苦。(灼見名家圖片)

淡泊養智

人生在世,有如雪泥鴻爪一般,本就沒有什麼好計較的。物質欲望淡薄,自然能從淡泊寧靜中長養智慧;如此一來,生活中就沒有什麼煩惱、得失了。

常懷感恩心,不但可以打開心結,還可使人生豁然開朗,心智晴空萬里。(Shutterstock)

治怨良方

有一位心結重重的人,心念只在想着別人辜負了他,他付出友誼金錢來幫助別人,卻遭到被倒錢的命運,心中充滿了埋怨與瞋恨,所以想要到法院去控告對方。

要擴大我們的愛心,不要將所有的愛,只放在自己家人身上,過於關愛會形成壓迫感。(Shutterstock)

教子之方

現在有很多人,愛子女愛得很苦惱。因為對子女要求過高,子女卻無法順合其意;彼此心中承受了很重的壓力,久而久之,親子之間甚至會造成難以彌補的遺憾。

經營企業亦要付出愛心與關懷,員工才會報以同樣的回饋。(Shutterstock)

愛的管理

人生的真正價值,不在於地位有多高或財富有多少。只有珍惜自己所擁有的,再盡己所能的回饋社會,才能真正的實現人生價值。

保持知足常樂的心態,方能笑口常開,日日過好日。(亞新社)

日日過好日

健康平安的「因」,來自「心」的健全;而「心」要如何健全呢?必須祛除貪、瞋、癡等煩惱的根源。若是不能捨棄煩惱、放下執著,身體自然病態衍生。

能夠承受外境的磨練,而且愈挫愈勇的人,才是一位鐵錚錚的漢子。(Shutterstock)

能受天磨方鐵漢

人生並不總是一帆風順的,苦難更能給人生賦予更豐富的意義。而面對苦難,一味煩惱往往是自討苦吃,應該用歡喜、感恩的態度撇開煩惱,擁抱苦難,方能戰勝苦難。

待人接物若能處處寬容,心自然不會有壓迫感,更不會有彼此對立的現象。(灼見名家製圖)

勇於面對困境

「四無量心」即為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捨無量。有了這樣的生活態度,無論面對怎樣的坎坷,都能保持平靜的心態,更有利於創造和諧的社會環境。

我們要常常抱着敬重他人之心,不可輕視未學的人。(灼見名家製圖)

心存敬重 不輕未學

「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日常生活中對任何人事物都要長存敬畏之心,不應因對方的身份而有差別,才能做到真正的尊重。

人人如能時時培養感恩、知足的心,彼此尊重、互相信任,社會自然無病,世間也必能呈現一片美善、祥和的風貌。(灼見名家製圖)

知足感恩保安康

感恩和知足是人生幸福和快樂的秘訣,更是社會安定發展的前提。擁有了健康的心態,不僅個人發展受益,社會亦自然無病,世間也必能呈現一片美善、祥和的風貌。

人與人之間的言談交流要格外小心,注意自己對人是否有平等心。(Shutterstock)

不言是非·道在口中

佛陀在「人有二十難」中說:「不說是非難。」道在口中,在日常生活中,凡事要多用心,不要放言輕浮,而應多聽多看、以公平之心待人。

「追求」並非全然不好,我們學佛也要「求」精進。不過,精進是為了解脫自我的心靈,「求」突破人間色欲的誘惑。(灼見名家製圖)

國王與乞士

人生永遠有無窮無盡的追求。有的人常常為了追求物質上的優越而忘記眼前所擁有的幸福。其實人生要快樂自在,就要追求更超然自在的福。

有很多家庭,案主才30、40歲,卻因病把整個家庭拖垮了!(Shutterstock)

原來「貧」是由「病」來

有很多家庭,案主才30、40歲,卻因病把整個家庭拖垮了!一個家庭一旦垮下去,教育也會有問題;家庭教育一旦發生問題,社會上就有青少年問題產生。

千萬不要動不動就認為別人是在諷刺你。如果人家真的有意傷害你,你更應該要原諒他。(灼見名家製圖)

歡喜心就是幸福

日常有這三種心:愛心、信心、寬容心,每天都能活得歡喜自在。看到什麼人都歡喜,做任何事也歡喜,這就是菩薩的初地──「歡喜地」。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