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國光

邱國光

英國布理斯托大學博士,主修教育行政及語言教育。現為「仨文教育」首席顧問,積極推廣glocal education(本土全球教育),致力培育具本土情懷、國家觀念、全球視野的世界公民。亦為國史教育中心(香港)行政總監、「中華歷史文化獎勵基金」總幹事、「同心教育基金會(香港)」學術顧問、灼見名家專欄作家及「香港東坡詩社」副會長。研究興趣包括教育政策及管理、香港教育史、語言規劃、英語教學等。最近著作及編著作品包括:《三盞青燈:香港‧北京‧巴黎》、《香港青年政策何去何從》、《人間天堂──毛里求斯服務研習之旅》、《風采心·情·志──風采十五周年的故事》、同心一生一師系列《廣西越南篇》、《廣西越南續篇》、《大灣區柬埔寨篇》、《校長也上課》等書。
何謂真正活着?終日營營役役,迷惑於外在物質世界,隨波逐流,最終只會迷失了自我,活着也只是一具行屍啊!(Pixabay)

從死亡領悟生命的意義

因為人必面臨死亡,人類才懂得珍惜、才明白時間的觀念、才懂得奮進,文明、科技才得以發展,人類才能知悉、才能履踐生命的意義!

父母以身作則,為子女樹立楷模,閱讀偉人傳記長養志氣,最後是要令志氣蓄積成為志向,更進而立下決心,持之以恆向目標進發。(Shutterstock)

立志是行動

看見孩子做人有正義感了、做事有條理了,也開始有方向,為人父母當然開心;但與立志仍有差距。立志,不是說說吧了,還要有行動。

新年伊始,祝願家長與孩子們共同立志,開展不一樣新的一年。(Shutterstock)

新年新希望 立志此其時

趁一年之始,父母與孩子共同計劃新的一年,好好為孩子播下生命超升的種籽、積蓄孩子內在價值的能量,讓孩子過一個不一樣新的一年。

總結、休息、放下、再上路。聖誕節假期是如此,人生本應也是如此。(灼見名家圖片)

給孩子一個有教育意義的聖誕假期

12月的聖誕節假期,確是一個適合思考的時刻。打工一族與老闆的期望多多少少會有落差。無論落差大或小,都要懂得調節,調節就是要總結、學習反省。成年人是這樣,小孩也應是這樣。

孩子有興趣,目標清晰,選科是否一帆風順?還要過父母的一關,這就牽涉到父母對子女的期望。(Shutterstock)

留學讀什麼科?

「留學讀什麼?」這個問題不單家長會問,學生更關心,畢竟選讀什麼科會直接影響學生將來的出路。但這個問題不易回答,一則選什麼科與同學的興趣、家長的期望有直接關係,兩者很多時不易取得平衡。

若因不滿意現狀而選擇離去是一種「反教育」的行為,本身是不成熟的表現,亦不能培育孩子面對逆境的能力。(Shutterstock)

何時留學最恰當?

只要話題是往海外留學,每次家長總會追着「何時走」的問題。這問題不易答,也沒固定答案,真的要依不同家庭的情況,不可一概而論,當中亦有一些誤解,但可談談幾點考慮的方向。

教師必須深切認識到透過不同學校的砌磋、砥礪,不只學生、教師本身亦因此而有所裨益。(Shutterstock)

續談聯合國教師地位建議報告書

科技日新月異,社會發展迅速,教學方法、理論、教學工具等的技巧均需與時並進。報告書內不少建議於今天來說仍不覺陌生。好像在職進修,複習課程等,現時也是香港教師進修的重點項目。

作者暑假在加溫哥華工作,順道省親。經嫂嫂介紹,探望了一位傳奇人物陳恕女士。(作者提供)

大時代的無名英雄

筆者因緣際會,暑假時無意碰到一位大時代的人物,與之傾談個半小時,對相關史事的認識帶來不少新的看法,藉此欄與讀者分享,亦證口述歷史趣味之處。

清澈如鏡的海水、白如珍珠的海灘,把塵俗的念頭一掃而空。(Wikipedia Commons)

早安,毛里求斯

非洲人民非常熱情,似無你我之分,非常願意協助他人;反觀我們城市人,自命科技先進、經濟富庶,平時人與人交往卻冷酷、無情,這是文明的進步?還是倒退?

愈有志向的讀書人,愈能為社會所尊重,這才是社會地位的最重要支柱。(Wikipedia Commons)

百無一用是書生?老師地位古今轉變

我國古代本來是有尊師重道的傳統,讀書人、儒生、教師向來地位崇高,為社會百姓所尊重。但元朝後,讀書人地位已難復從前。文化大革命更對讀書人打擊至深。中國的知識分子、讀書人、教師的地位今不如古。

隨着社會變化和教育變革,教師已從單一的教學,演變成身懷種種絕技的教育工作者。(Shutterstock)

教育改革的靈魂是教師

沒有快樂的教師,焉能產出快樂的學生?香港教師快樂嗎?或曰香港教師「人工高、假期多、地位高」自然是快樂的。但這是真像還是錯覺?

20世紀初,教育並非殖民地政府關注的事項。踏入20世紀末,各國展開大規模教育改革,香港亦不例外,但效果成疑。(Wikipedia Commons)

香港教育改革回顧

教改倏超過10年,效果如何?家長放心嗎?學生能愉快學習嗎?教師以專業為榮嗎?僱主滿意畢業生表現嗎?這些問題社會上不同持份者似乎都說不!新世代的教改是否一無是處?當然不!

星雲大師說:「凡問題,即必有解決方法」香港教育縱是千瘡萬孔,能否沉痾頓癒,關鍵還在堅持之心、不離不捨之精神。(Wikipedia Commons)

續談人間佛教與香港教育

很多家長不信任香港教育,送子女留學。如把海外留學只是作為一種替代品,替代以為無可救藥的香港教育,這種思維不單對學生將來的發展有窒礙、家庭乃至整個社會也會背負沉重的代價。

開元寺位於中國福建省泉州市,建於唐代,1982年被列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Wikipedia Commons)

人間佛教與香港教育

人間佛教就是積極進入社會、重視現實人生、創建人間淨土、人成即佛成的佛教。太虛大師等人首倡人間佛教運動,在教理、教制、教產等方面革新傳統佛教的弊病, 在慈善、文化、教育等方面推動傳統佛教的現代轉型。

浸會大學英文系位於善衡校園,從前較多外籍教師,可說是小小的聯合國。(Wikipedia Commons)

無悔浸會人!

最近香港浸會大學語文中心普通話評核試豁免事件,有自稱浸會畢業生批評事發學生「恥為浸會人」,傷透浸會出身的筆者之心。

面對禮崩樂壞的背景,人不得不再重新反思生命的意義。(Pixabay)

生命教育的實踐

人生在世,追求的究竟是to have,永無止境的擁有?還是to be?尋求一己的獨特?生命教育本無答案,能引起學生思考生命的議題,這就是答案了。

全球人口正步入老齡化階段,香港社會同樣受着人口老齡化的影響。世界衛生組織預期,到2050年,香港將有40%的人口是65歲或以上的老人。(亞新社)

老人的智慧

英國諺語:“Another year older, another year wiser”,與中國「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的觀念如出一轍。這種敬老的雷同,究竟這是中西文化一種禮貌的看法,還是另有因由?

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培育孩子成才,反之亦然。(Pixabay)

家庭才是培育孩子的溫床

甘羅及康熙,他們兩人的出身與厲歸真及宋濂有天淵之別,這兩位「富二代」雖含着「金鎖匙出世」,唯勤奮並不遜於一般老百姓。他倆的卓越成就,良好的家庭教育應記首功。

九五之尊的康熙,並非只顧吃喝玩樂,而是比別人更努力讀書。(Pixabay)

好學皇帝

康熙曾對講官說:「向來隔日進講,朕之心猶然未愜。嗣後爾等須日侍講讀,闡發書上旨,為學之功,庶無間」。可見年少的康熙勤學不休,以天天讀書為樂事。

河南省鄢陵縣柏梁鎮甘羅祠。(Pixabay)

神童也要讀書!論甘羅拜相

呂不韋不單只向甘羅提問經典內容,更從《論語》、《孟子》、《詩經》等書中向甘羅提出不少問題,甘羅竟能對答如流,一字不遺,處處表現不凡的自信。

自小生長在農村的孩子沒有太多的玩意,拿起毛筆自由繪畫寫字,也能培養耐性。(Pixabay)

堅毅不拔,逆境求存

香港青年人如果要達致成功,就不要輕易因為眼前的逆境而放棄或自尋短見,反而應該要有正向思維和抗逆能力,在追尋自己目標的路上努力不懈,不斷追求進步,便有機會在成功的路上邁步向前,朝著自己的理想進發。

《啟蒙》一書,原作者為英國人Charles Baker,書成於1848年。

19世紀英語教科書

早前,本欄寫了兩篇關於香港開埠時的學校教育情況,見2016年10月18日《香港開埠學校教育》及2016年11月1日《歷史的偶然:殖民地政府與香港第一份教育報告書》。兩篇文章旨在整體描述,仔細關節著墨不多。近日,偶爾收拾書櫃,無意找回《智環啟蒙塾課初步》(下稱《啟蒙》)一書。該書中英並重,供19世紀中國學童初學英語所用。重看一遍,饒有趣味,亦堪一記。   小課本、大啟蒙 《啟蒙》一書,原作者為英國人Charles Baker,書成於1848年,原名為Graduated reading: comprising a circle of knowledge in 200 lessons。作者Baker著作等身,一生從事聾啞教育。有感聾啞學校教科書異常缺乏,於是專為聾啞兒童編寫一連串教科書,“A circle of knowledge”即為其中的一本。這本書非常暢銷,由於題材豐富,不單成為英國皇室教育孩子的教科書,也為英國眾多殖民地採用。據稱此書前後共售出40多萬本。 《啟蒙》為“A circle of knowledge”的中譯本,譯者為傳教士,亦為漢學家的理雅各(James Legge)。理雅各對香港的公共教育發展有莫大貢獻,曾被喻為「香港公共教育之父」。理氏是漢學大儒,中文造詣甚深,但《啟蒙》所涉西方新知識甚廣,要想將其準確地翻譯出來絕非易事;繙譯過程中,理氏有否漢人為其助手?這個待考。唯在書後卻出現一位漢儒為書中寫跋,頗堪玩味。這個儒生名字叫任瑞圖,廣東西樵人,自稱在「甲寅歲」,即1854年在英華書院為「西席」,塾師之別稱也。《啟蒙》成於1856年丙辰年,任氏有份參與繙譯自有可能。 理雅各為何繙譯《啟蒙》?據其自序稱當時英語教科書缺乏,而Baker之書是同類書之冠云云。任瑞圖在跋中卻提及《啟蒙》一書應是源於理雅各對教育的熱忱。在任氏眼中,理雅各是一位「以主道為依歸,以誨人為樂事」的教授;「每於傳道課徒之暇,輙手不釋卷,」。可知理氏乃「學不厭、誨不倦」之士。 《啟蒙》不單是一本語文書籍,更是一本國人對認識西方知識的啟蒙書。任瑞圖說得很清楚:《啟蒙》除為學語文之「津梁」(橋樑也),也可「增廣智慧」!   《智環啟蒙塾課初步》 《啟蒙》乃為開啟國人對西方文化的理解。該書由24篇200課構成,中英文對照,上段為英文,下段為中文,內容涉及基督教的基本教義和西方的基礎知識。可以說該書既是一本供學生學習英文的教科書,同時也是人們瞭解西方知識的啟蒙書。 第一篇為「小引」,以基督教之角度論述人乃造物主創造,所以所行之事必受上帝審判。第二至第五篇分述身體、飲食、服飾、居所等。 第六篇為「教學論」。有講述讀書寫字、上學館的重要;亦有勉勵學童學習要專心、敬師、勤奮等良好學習態度。最有趣的是另立兩課講述男女的玩耍情況。「勤有功,戲無益」嗎?不!「無害之玩耍,可令身體壯健」!而且「最勤讀書者,玩耍最樂」!相較21世紀現今教育,一點不也落後! 當時,男女的遊戲截然不同。童子玩的有:「打燕(羽毛球),打毬,打榜,捉山雞,盲公捉啞佬,放耀[鳶]」;冬天更可在冰上鬥走。女子遊戲則少得多,只有:「執石子(廣東話「秤斤」也)、藏金雞(即捉迷藏),剪公仔,執交加(用繩子編花框)。 第七至第十篇講述各種生物,包括哺乳類、飛禽、鳥獸、蟲類等。十一至十六篇則敍述有關地理,如草木、地論、物質、天氣、時節、地球分域等知識。人生會聚同居等事是第十七篇。十八篇介紹英國國政;十九篇介紹英國以外其他國家情況。通商貿易在第二十一篇。第二十二篇是抽象的物理學,如力學。第二十三篇由五官開始,帶出健康、疾病、死亡等觀念。最後第二十四篇以「上帝體用」作結,與第一篇首尾呼應。 《啟蒙》的對像為5-6歲小童,每課約為1小時。此書初為香港英華書院的課本,其後不少公立學校,包括中央書院也採用。《啟蒙》不單在香港流行,據考證,於1860年經長崎傳入日本。時日本德川幕府,剛被美國逼迫簽訂了不平等的《日美親善條約》,令日本有走向半殖民地國家的危機。日本的有識之士紛紛起而探尋救國良策。於是在中國出版的西學著作開始引起他們的注意。《啟蒙》傳入日本後,即被翻刻出版。從1862年起到明治初期,日本出版的各種《啟蒙》版本多達十餘種。《啟蒙》初僅為傳教士辦教育,為一時方便而編,唯因緣際會,卻為中西文化溝通立下不少功勞,亦始料不及也。

朱梅麟對毛國的貢獻為殖民地政府所肯定,1980年,被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冊封為爵士。(網上圖片)

鈔票上的華人頭像故事

連續兩篇文章談了一顆印度洋明珠,位處非洲大陸以東2200公里的島國毛里求斯。毛國對大自然的保育積極而全面,政府政策亦加以配合,結果是全國極少汚染,空氣絕佳,水質清澈,難怪有「人間天堂」的美譽(見本專欄2017年2月8日及2月23日)。本文續談海外華人在毛島的發展。   Sir Moilin Jean Ah-Chuen 在毛島帶團工作時,Whatsapp傳來遠在澳洲親人的一個短訊:給我帶回一張25元毛國盧比。心中嘀咕,毛幣紙幣繁多,有25、50、100、200、500、1000及2000;而且幣值不高,兌換率大約是1元港幣兌換4.5元毛里求斯盧比,為何單要收藏25元紙幣?看看錢包,左找右找,也找不到一張25元毛幣鈔票。向多個同學詢問,終於覓得一張。 紙幣設計頗新穎,紙質更是現在多國流行帶有塑料質地的高科技防偽材料,大小跟香港紙幣10元差不多。映入眼簾的首先是國鳥「渡渡鳥」,苯拙得來也挺可愛。鈔票正面左邊印上一個頭像,面積約有鈔票三分之一。頭像不像毛國主要人種印度人或克里奥爾人(Creoles,克里奧爾人是非洲奴隸的後代,有著不同的歐洲祖先),更不像白人或非洲人。是黃種人嗎?有點像。仔細一看,頭像下印有一行小字:Sir Moilin Jean Ah-Chuen1911-1991。何許人?請教於當地華人,原來是當地大大有名的一位已逝世的華人:朱梅麟爵士。 本國鈔票印上外國人的頭像多見嗎?網上谷歌一番,發覺朱梅麟在毛國是第一位華人,亦是唯一一位華人有此榮譽;至於其他國家,亦不見有華人的頭像能出現在別國的鈔票上,朱梅麟對毛國的貢獻可見一斑。   海外華人典範 Sir Moilin Jean Ah-Chuen的名字頗有趣。Sir的稱號顯示朱有爵士銜,這在下文再交待。Moilin是他的名字,英語所謂first name。Jean是法文,即英文的John,是洋人稱Christian name. Chuen 是他的姓氏,即朱,Ah 可能是廣東話「亞」的音譯,Ah-Chuen或許是「亞朱」的意思。總結來說,「亞朱」應是華人圈中對朱梅麟一種親切的稱呼;Jean則是與洋人打交道時的名字;Sir自然是官方或正式場合的用語了。 朱梅麟是廣東梅縣客家人,其父朱維勳14歲(1890年)時,離開家鄉,隻身漂洋至印度洋的英國殖民地毛里求斯,憑著刻苦耐勞的精神,從小小的售貨員做起,30歲終於擁有了自己的店舖。朱梅麟生於1911年,畢業於中文新華中學,能操流利的中、英、法三語。朱梅麟天資聰穎,加上勤奮,亦有獨到的生意眼光,20歲那年,已經把父親的零售舖發展為ABC集團。集團至今,已是毛國20強的大企業,商業領域涵括海、陸、空;行業包括吃的、用的、銀行、金融、證券、保險公司等等。 1942年,朱梅麟擔任毛國華商總會會長。時毛國華人以廣東人及客家人為主,由於言語、文化有差異,加上種種利益關係,兩種族群關係緊張。為了減少兩種族群的衝突,毛國政府規定華商總會會長一職由客家與廣東籍輪替擔任,為期一年。這種安排雖不能把廣東人及客家人的矛盾完全消除,但至少可把緊張關係緩和。可見英國人統治亦有其圓滑的一面。 1948年朱梅麟開始涉足政壇。毛國政府任命其為官任國會議員。1953年任滿再度獲委任至1959年,前後共十年。

毛國自1715年開始即為法國殖民地,統治期約100年至1810年。不少毛國國民均依從法國人信奉天主教,朱梅麟也沒有例外。朱是虔誠天主教徒,1950年獲教廷委任擔當毛國華僑天主教會主席,直至1961年。

1963年,朱梅麟在地方參選議員,在首都Port Louis波累市海岸區勝選,四年後以毛社民黨黨員身份再次參選獲勝。朱梅麟在政壇此後一帆風順。1967-1976 出任地方行政部部長(內政部長),同時為市政府議員。1974-1976年期間,更代表毛國出席聯合國會議代表。 朱梅麟對毛國的貢獻為殖民地政府所肯定,1980年,被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冊封為爵士;11年後,即1991年亦被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頒給爵士銜,唯同年10月即與世長辭。

朱梅麟一生極盡尊榮,死後亦為毛國人民所愛戴。1998年,毛國政府發行印有朱梅麟肖像的25元盧比紙鈔。2009年朱梅麟後人改裝其舊居,成為「朱梅麟爵士紀念中心」,開幕之天,冠蓋滿京華,時台灣總統馬英九先生亦致贈墨寶「榮邦奕世」以表彰其對海外華人特別是客家人的貢獻。2011年毛國政府又發行包含朱梅麟爵士肖像等四種紀念郵票。同年年底,更特別為其舉行「朱梅麟紀念郵票首日封儀式」。凡此種種,可見朱梅麟在毛國的崇高地位。 在毛國首都Port Louis西南方10公里有一商業城市,羅斯希爾市Beau-Bassin Rose-Hill,市內有一條街道是以朱梅麟命名 — Jean Ah Chuen Street。在全毛國,只有兩條街道是以華人為名:一是位於首都Port Louis的Dr Sun Yat Sen Street;另一,就是這條Jean Ah Chuen Street。無獨有偶,國父孫中山先生也是廣東客家人,中山先生乃近代偉人,其故事家傳戶曉,不需贅言。朱梅麟能在海外揚名,除了自家的能力及努力外,也多得毛國的多民族融合政策。這點有機會再分析。

走出教室的保育課

走出教室的保育課

人類踏足毛島後,除了恣意捕獵,還帶來了渡渡鳥的天敵—老鼠。老鼠生命力非常強,隨着殖民者登陸毛島後,迅速繁殖,吃光了渡渡鳥的蛋。

嶺大同學,你真棒!

嶺大同學,你真棒!

博雅教育的宗旨是要教導人「學識廣博,生活高雅」,前者是屬於知識範疇,後者則是氣質的培育。嶺大全校學生人數只得3000餘,與全港最多學生的香港理工大學比較,為其七分之一,究竟「小」是否等於「美」?

世界觀與本土全球

世界觀與本土全球

時代巨輪不停前進,不管你同意與否,資訊科技革命已全然登陸在地球上大部份土地。資訊科技縮短了國與國、人與人的距離。這距離不單是實體的,更是思想、文化之間的拉近。歷史上幾次大革命,都為人類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香港開埠學校教育

香港開埠學校教育

香港研究不知為何被披上了「本土價值」的外衣,一下子又變得活躍起來。隨便逛逛書局,有關香港研究的書籍已佔了多個書架,還被放置在顯眼的位置。研究的範圍,亦較以往廣泛,政治、經濟、歷史仍然不少,但文化、社會民生、老百姓生活點滴、民俗學,以至外國人在香港的生活情況也可看見。

大學排名榜的玄機

大學排名榜的玄機

中國人本着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的思維,排名自然是愈高愈好,特別是香港若希望作為亞洲區教育樞紐,欲想吸引多些國際生,以致國際級教授,排名絕對是其中一個重要參照。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