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 Jan 03 2025 23:59:59

列家誠

畢業於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倡行(Edution Network)董事會成員、Wonders
Initiatives基金主席及香港總商會歐洲委員會委員。現職風險投資顧問及多間科技公司董事,熱愛宗教及旅遊,走訪過超過62個國家。雖從未正式成為教師,但一直心繫教育,始終相信教育為未來之本。「想想我們還是嬰兒時期,那時我們對世上一切充滿好奇,是我們生命中進步最快的時期。始終堅信,我們應對萬事萬物保持好奇心,無需計劃太多,只要留意周遭事物的變化,並從中學習和適應調整,康莊大道就在面前。」

我們真的了解教育嗎?
作者:列家誠2024-10-17
SEN學生的父母從來沒有正視過孩子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在他們成長之後可能會持續下去,形成永無止境的惡性循環,進一步在工作場所、家長和社會中製造出許多問題,而這是很多人經常忽略的。
真正的問題
作者:列家誠2024-08-23
我們經常鼓勵創新公司的創辦人要擁抱解難思維,思考問題背後真正的原因,而不僅僅解決表象問題。表面上看,孩子的問題是因為資訊泛濫、他人誤導所造成的,但如果他們覺得生活快樂、有成就感,又怎會這樣做?
誰才是真正需要教育的學生?
作者:列家誠2024-07-11
當家長對目前的生活都不滿意時,他們哪來信心認為老一套或自己的教育方式會奏效?為什麼他們如此自信地認為,長期堅持錯誤的做法,能培養出優秀的下一代?
失落的精神
作者:列家誠2024-05-09
我們是不是太過專注於舊有的方式,以至於最終失去了我們真正想追求的事?
特殊需要,並不特殊
作者:列家誠2024-03-14
如果一個學生被診斷出有特殊教育需要,他的未來往往被認為是注定失敗。然而,相反的是,通常這類學生畢業後在現實世界中往往扮演着領導者的角色,因為專注力和思維方式的不同,通常能讓他們發挖常人難以發現的東西。
向現實出發 改變傳統教育制度
作者:列家誠2023-12-07
如果大學招生時也考慮學生在學術之外的表現,如果僱主考慮應招學生在成績以外,適應世界的能力有多大,加上政府推動這一切,學生的心理問題會否更容易解決?
教育界須告別舒適圈 迎接疫後新生活方式
作者:列家誠2023-11-18
疫情對我們開展的「文化工程」迫使我們每個人都走出去,嘗試一些新事物,尤其是在疫情後需要重建很多事物的情況下。這是一個更好、給我們帶來各種可能的新時代。
Unmasked Smile
作者:列家誠2023-09-14
疫情影響着我們許多人。在疫情期間,我們遇到了許多未知數。現在一切都結束了,然而,負面影響依然存在。更重要的是,人們似乎失去了笑容。
攜手重建 疫後日常
作者:列家誠2023-05-18
可悲的是,並不是很多學校意識到回歸日常的倡議,還有更多可以做的。老師們應該覺醒,學校也應該覺醒,幫助學生們找到在疫情中失去的方向和道路。
教之不己,焉能誘人?
作者:列家誠2023-03-16
教師們必須勇敢地迎接變化,學會適應新的教育模式,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彌合人生奇蹟 Bridging Life’s Wonders
作者:列家誠2023-01-26
當電腦上的簡單指令就能取代一切時,我們如何向學生解釋寫作課是必要的?當這篇文章只用了15分鐘就生成了,學生們怎麼會有足夠的耐心去寫一篇1400字左右的文章?
Back Beyond Normal
作者:列家誠2022-10-27
防疫措施對學生的影響,不僅關係到社會發展、認知和學習能力,而且他們與世界的聯繫也受到很大影響。
點亮教育原動力
作者:列家誠2022-09-15
資源的不匹配,令那些不希望成為教師的人,最終不情願地在教育界工作,並毫無意義地度過他們的一生;精英卻因為教育界的工時及既有文化等原因而卻步。教育界的新篇章要如何才能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