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大同

教育大同

由家長發起、推動教育有選擇的民間慈善組織。自2014年「教育有選擇」、2015年「我要真假期」論壇,以至在本地主流小學推動「感.創.做」計劃,以及「善養小童成大同──共構·童行」親職教養計劃,教育大同基於尊重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核心價值,一直透過展現不同教育可能,鼓勵家長、老師與社會各界反思,用行動為教育帶來正向轉變 ,朝着Happy and fulfilling education for ALL!的願景邁進。
教師讓學生透過日常生活有關的學習經歷,使孩子懂得關愛共融,尊重別人。(Shutterstock)

從生活中學習

教育局鼓勵小學利用常識科課堂提供實踐機會,讓學生就着日常生活問題,設計和擬定有創意的作業,從而增強他們綜合和應用知識與技能的能力,以及引發學生對科學和科技的興趣和好奇心。

許多研究都顯示眾多災難後恢復得好的人,都在童年於家庭裏享有安全的依附關係和備受寵愛。(Robin Grille Facebook)

善養建立抗逆力

當年,我以為要刻意鍛煉孩子的生活技能,讓她盡早獨立,並擁有良好的品德,才是最恰當的教養。可是,我做的一切忽略了她最需要的安全感,包括讓她充分感到受保護和疼愛,以及可以放心做真實的自己。

學生需要認識和感受學校所在的社區,然後提出建議,如何改善環境。(作者供圖)

走出校園,建立同理心

學生不能單靠閱讀教科書認識社區生活,需要在教師帶領下游走自己的社區,見到本身就是自己鄰居的婆婆,見到社區設施不足,才能受到觸動,才能建立價值教育,培養同理心。

哭是一個很重要、也很有效釋放情緒的渠道。(Shutterstock)

捍衞哭的自由

每逢聽到人家的小孩很喜歡上學,我都不禁嘆道:「為何我的孩子不是這樣呢?」確實有些小朋友很喜歡上學,但我家兩個小孩都是敏感型,官感和情緒都較濃烈,學校對他們來說實在是一個戰場。

當人做了僭越自己道德標準的行為後,會引發嚴重的羞恥或罪咎感。(Shutterstock)

父母的道德創傷

不少家長都擁有不同程度的「道德創傷」,有些內在批判聲音很強烈,讓他們教養孩子時不自覺陷入四面楚歌,有時既憤怒又自責,有時既羞恥又焦慮;我看見他們感覺束手無策,又不知如何自處,為他們感到很難過。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