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大同

教育大同

由家長發起、推動教育有選擇的民間慈善組織。自2014年「教育有選擇」、2015年「我要真假期」論壇,以至在本地主流小學推動「感.創.做」計劃,以及「善養小童成大同──共構·童行」親職教養計劃,教育大同基於尊重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核心價值,一直透過展現不同教育可能,鼓勵家長、老師與社會各界反思,用行動為教育帶來正向轉變 ,朝着Happy and fulfilling education for ALL!的願景邁進。
一般認為小學生從日常生活中認識藝術的機會不多,其實藝術來自生活,生活中處處皆可成為藝術。(感 · 創 · 做facebook截圖)

淺談如何在小學藝術教育中實踐LBD

以LBD推行藝術教育,可運用來自不同範疇的教學法,以及其他多元化教學策略及學習技巧,務求讓學生在創作過程中不斷面對培育創意思維的綜合性問題及培養批判思維的評鑑性問題,藉此提升創造力及批判思考。

學生正在提問家長關於幫助自己控制情緒的方法。(LBD夥伴學校 – 嗇色園主辦可銘學校)

學校推動家長教育的重要性

我們忽發奇想,讓小一學生扮演小老師,把課堂所學的知識教授給一至六年級的家長,進行一場較為特別的家長教育。透過學生與家長的互動,家長可以更了解子女在LBD課堂的學習內容和課堂特色。

小二學生於「健康的我」主題進行消化系統實驗。(LBD伙伴學校──勵志會梁李秀娛紀念小學)

請讓孩子安心自主學習

安心的學習氛圍是孩子做到自主學習的關鍵。請與孩子同行,尊重他們獨特的想法,相信他們有做得到的能力,讓鼓勵成為他們前行的底氣。希望有一天孩子能自信地和我們分享他新的學習發現,並告訴我們,他享受學習。

教師讓學生透過日常生活有關的學習經歷,使孩子懂得關愛共融,尊重別人。(Shutterstock)

從生活中學習

教育局鼓勵小學利用常識科課堂提供實踐機會,讓學生就着日常生活問題,設計和擬定有創意的作業,從而增強他們綜合和應用知識與技能的能力,以及引發學生對科學和科技的興趣和好奇心。

許多研究都顯示眾多災難後恢復得好的人,都在童年於家庭裏享有安全的依附關係和備受寵愛。(Robin Grille Facebook)

善養建立抗逆力

當年,我以為要刻意鍛煉孩子的生活技能,讓她盡早獨立,並擁有良好的品德,才是最恰當的教養。可是,我做的一切忽略了她最需要的安全感,包括讓她充分感到受保護和疼愛,以及可以放心做真實的自己。

學生需要認識和感受學校所在的社區,然後提出建議,如何改善環境。(作者供圖)

走出校園,建立同理心

學生不能單靠閱讀教科書認識社區生活,需要在教師帶領下游走自己的社區,見到本身就是自己鄰居的婆婆,見到社區設施不足,才能受到觸動,才能建立價值教育,培養同理心。

哭是一個很重要、也很有效釋放情緒的渠道。(Shutterstock)

捍衞哭的自由

每逢聽到人家的小孩很喜歡上學,我都不禁嘆道:「為何我的孩子不是這樣呢?」確實有些小朋友很喜歡上學,但我家兩個小孩都是敏感型,官感和情緒都較濃烈,學校對他們來說實在是一個戰場。

當人做了僭越自己道德標準的行為後,會引發嚴重的羞恥或罪咎感。(Shutterstock)

父母的道德創傷

不少家長都擁有不同程度的「道德創傷」,有些內在批判聲音很強烈,讓他們教養孩子時不自覺陷入四面楚歌,有時既憤怒又自責,有時既羞恥又焦慮;我看見他們感覺束手無策,又不知如何自處,為他們感到很難過。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