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漢權

何漢權

教育評議會主席,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校長,風采中學校董,香港大學中史碩士同學會會長。長期關注學生成長、家庭教育、教育政策、教學專業及國史等課題,獲大專院校及中小學邀請擔任講者。現為《信報》及《星島日報》教育專欄作者。香港電台節目顧問、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海華基金師鐸獎評審委員、第一屆至第四屆選舉委員會委員(教育界)等。近著有《有教無懼》、《驕陽引路》及《是一場春風化雨》、《教育茶餐廳》等書。
品學共融,當是教育信仰的正宗,品德價值先行,學業成績隨後,東西兩方的教育同行,當無異議。(Shutterstock)

價值教育,最難處是身教

究竟教育信仰是什麼,應該怎樣落實,是憑施教者的教學良知良心,將自己一生所學並以立身處世價值,傾囊相授,受教者亦必要跟隨所學,如影隨形?

明知酒精會是穿腸害肝傷心之物,但酒商只要能聘請廣告媒體高手襄助,就可以將酒美化包裝,令人無法拒絕。(Shutterstock)

12歲到16歲

一個個童真稚臉未除的青少年「顧客」及酒吧「老闆」被警方逐一帶上警車。他們的父母、老師們,以及那些製作美化酒精廣告的專業製作人,不知身在何處,又有何感受?

直至現在,校園醫療室的功能與作用,依然存在,但真能發揮醫療的功能嗎?(文灼峰攝)

教育,能帶領社會發展嗎?

2003年大面積的沙士病毒出現,再到今天更大範圍的世紀疫情,更長時間侵襲的新冠狀病毒侵襲,還未能引起政府認真考慮,於可見的5年或10年內落實一校一醫護政策?

全民接種疫苗,形成集體的保護,方有集體更積極的抗擊力量。(Shutterstock)

師生為本 教師接種疫苗

心懷感恩,香港在這500多天的疫情中,戰戰兢兢下,度過四波疫情,整體而言,尚算安然渡過,抗疫成績是及格以上。但全球各地及香港周遭環境,依然是疫火再燃。

2019年10月12日上午,章開沅教授在「回顧與展望:中國教會大學史研究三十年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式上致辭。(華中師範大學)

敬悼章開沅教授

學養與修養俱佳的大學者離世的噩聞,儘管素未謀面,總讓人倍感惋惜。享譽海內外的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家、華中師範大學前校長章開沅教授永別史學界。

香港故宮將會全面應用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是最全面的技術管理。(許李嚴建築師事務有限公司圖片)

香港故宮 世界中國

香港故宮在揭幕前,經已向學界展開多場諮詢,反應熱烈。在大眾翹首以待揭幕開放前,或許要作深度思考,北京故宮的首個外展場館,珍藏稀世,為何獨鍾情香港呢?

1839年穿鼻海戰,中國水師與英國海軍戰鬥之畫作。(Wikimedia Commons)

千古定律 弱國無外交

1919年,中國以「戰勝國」身分,居然要將國土青島,轉讓給日本,北洋政府外交總長陸徵祥再補一句「弱國無外交」,看來不是卸責之言,而是史出有因的肺腑感受。

一些政治學、外交學的專家揣測,這是中美兩國在高層談判之前向雙方的國民「交戲」。(Shutterstock)

歷史迅速 記錄沉重

究竟,西方列強高峰國是要永遠處於高峰之顛,同聲才能同氣,政治制度、生活價值、文化認同必須要清一色,否則,就要大軍壓境強迫就範?

政府及民間都知道,以階級定性、推薦入學的禍害不得不除的時候,將教育重納正軌,就成為大家的共同願望。(Shutterstock)

腦力勞動

中國改革開放成功,實在仰望鄧小平決定恢復高考和大學制度。中國政府明白階級定性、推薦入學等禍害不得不除。

研究結果顯示,學生的心理健康會影響其整體表現。(Shutterstock)

腳踏實地 仰望星空

今天,中國在科研、軍事、經濟,以及最重要的民生,綜合起來的實效與成就,有目共睹。史出有因,其中一條主綫,當與中國教育改革有關。

在香港推動國民教育的滲透課程,其中的一個小節,「籍貫」教育得要重視。(Shutterstock)

籍貫教育的重要

教育,有時候是小節見真章。筆者認為,在香港推動國民教育的滲透課程,其中的一個小節,「籍貫」教育得要重視。

近代「身經百戰」而又幾乎亡種滅國的中華民族,是如何飽受侵略之痛,火鳳凰的走出來。(Shutterstock)

身經百戰

近代「身經百戰」又幾乎亡種滅國的中華民族,是如何飽受侵略之痛,浴火重生?

吉祥物「海寶」以「人」字出列,更清楚表達,只有全世界的「人」相互支持、相互欣賞,才能和諧共處。(Shutterstock)

同一天空下

歷史軌道,滿載情義。改革開放的中國,早已開放給世界,並盡力發放正能量,貢獻一國之力,促進世界發展。

已故的海星學校校長譚志清神父,一生以無私的大愛、幫助無數的學生及老師。(網絡圖片)

教會的淑世心腸

「如今常存信望愛,最大的是愛」,這是傳教使命,是培育孩童最吃緊的座右銘,深信,今天的神職人員、教師、社工、醫生等專業人士,活出的專業關懷,最大的是愛。

喜愛歷史故事的師生們,一起攜手,走上有趣的歷史學習,乃至願意在浩翰的、寶貴的歷史學問裏,鍾情一生,走研究之路。(灼見名家製圖)

心燈與青燈

期望心燈與青燈繼續燃亮,讓那些擁抱情義、踽踽獨行的,卻明白香港、國家與世界連體的重要,又喜愛歷史故事的師生們,一起攜手,走上有趣的歷史學習。

網上視頻教學,未有想到春風化雨,變作考驗貓兒是否捉到老鼠。(Shutterstock)

教學範式改變

今天的全球,新冠疫情幾乎是無孔不入,生命保障是重情重理,再教育先進的城市,學童返校上課的權利都不再必然,隨時停止在校實體課,啟動在家網上學習,乃至應測應考,已是學校教育新常態。

若已主動接種疫苗者,政府應有具體措施予以獎勵,如健康碼派發是可考慮的政府作為。(亞新社)

師生接種疫苗及考評安排建議

若疫情持續放緩,除考慮容許學校不超過六分一學生總人數回校上課/考試外,可分階段讓不同級別恢復面課。現時教育局容許小六學生回校參與小六呈分試,教育局亦應容許小五學生也可以回校參加小五呈分試。

教育局常任秘書長李美嫦太平紳士(左三)揭曉最終結果,李時珍獲得逾半票數的32000多票,膺選第三屆「年度中國歷史人物」,結果讓主辦及各支持單位感到欣喜!(灼見名家圖片)

「三國」教育的實踐

過去23年,香港學校的政策規劃、課程考評設定、校內外的教育推動,對如何認識一國是兩制的磐石、如何認識國史(中國歷史)、國學(中華文化)及國情(國家與香港連體所處的內外情勢發展),確實都掉以輕心。

中國文化粲然長存,醫學與科技人才輩出,成就良多,古今中外影響深遠。左起:郭守敬、祖沖之、李時珍、沈括、張衡。(國史教育中心影片截圖)

歲月不輕放 情義教育在

過去23年,香港學校的政策規劃、課程考評設定、校內外的教育推動,對如何認識一國是兩制的磐石、如何認識國史、國學及國情,確實都掉以輕心。教學專業前路,有必要重新思考。

天生左手殘缺的熊婉晴,正在唸高小,學業成績是班級前三名,對校內校外各項學習活動都是積極、充滿自信。(中央電視台視頻截圖)

每天晚上「遇見你」

中央電視新聞十三台,每晚11時播出的一小時新聞報道,當中有一特定環節名為「遇見你」,內容主要是搜羅全國感人的、勵志的、發放正能量的真實故事,人物個性鮮明,每天晚上都「遇見你」。

每個人的命運都是註定的,但能用心眼閱讀,愈多閱讀相逢有緣的書,愈是有感。(Shutterstock)

讓城市因讀書而受人尊重

「經典閱讀」與「後疫情時代思考和成長」作為大賽主題,提倡參與者回顧經典,用心體會文字經歲月沉澱的力量;立足當下,發出冷靜與獨立的聲音。

上周六,筆者以校董身分,出席曾任教最長時間、回憶最深的風采中學畢業禮。(Wikimedia Commons)

哪裏有自律,哪裏有自由

疫情反覆,中六畢業的同學,絕大部分已進入大學,接受網上教學洗禮,已近三個月。但學校堅持以學生為本,六年一貫,要還這屆烽火疫情多磨的同學,人生難能可貴而獨有的中學畢業禮。

對誤人子弟的老師愈加保護、不斷放縱的話,這是對學生最大的、最直接的傷害。(灼見名家製圖)

老師的一句話

小學「老師」公開教導學生,鴉片戰爭的原因,是英國要幫助中國人戒煙而發動的,老師一句話的發酵,英國侵略變幫助,鴉片戰爭神聖的了。如此錯得離譜的個案,夠資格成為香港教育史書裏,極反面的教材。

回顧去年6月開始的社會,幾乎整整一年,由政客大力塗寫與不停渲染的「亂世」應驗成真,港人做夢也想不到的大動亂。(亞新社)

亂世讓無情生根

世界歷史上亂世的出現,首先面對的是生靈塗炭,愈亂,大眾受傷程度愈廣愈深。家破人亡,見慣不怪,無法無情,蒼天無語。

美神國的民主聖論,美式民主制度就算選錯,最終是錯得心甘情願,這是自由的選擇、自由的代價。(灼見名家製圖)

這裏不是美神國

美神國的偉大民主選舉正密鑼緊鼓進行,究竟誰當選,對要膜拜的,甘心情願依附的,哪怕視「明德」如無物,可輕啟戰釁的,都會額手稱慶。

教育現場清楚明白,當談及師生的教學互動,起始與終結都是教師主導。(灼見名家製圖)

不因為什麼

近年政治意識型態與個人政治立場主導,竟弄至烽火禍香江,呼朋引輩,順我生,逆我亡。

師生們應趕緊前赴歷史博物館,用亮晶晶的心眼,再看要暫別的「香港故事」,留個念想。(Wikimedia Commons)

「香港故事」常設展

歷史博物館「香港故事」常設展,經已20多年了,正面對回顧與再次創新之年,10月19日起將閉館一段頗長時間,藉以進行具實質意義的大裝修。

美國雖然強大,器物鼎盛,但長久以來,走的是欺人的政治。(灼見名家製圖)

大學,要把「人」字寫得更大

大學教育就是要把「人」字寫得更大、更好。大學教育,師生互動,究是從情義中來,幾年的本科學習,總要踏入社會,謀生與處事,生存與生活,都難免向名利走去。

筆者敬佩老師中西滿滿的學問才華,特別是對歐洲歷史的識見,講學精闢,著作豐富,筆者領受很深。(灼見名家製圖)

悼念王曾才教授

上周,好友傳來王曾才教授於加拿大辭世的訊息,頓時傷感難過滲雜,到書櫃找出老師的著作《西洋近代史》巨著,翻閱思索。

對應屆中六考生來說,整個DSE上場考核之年,社會暴力事件與疫情反覆不定,能獨自吃苦面對,考獲佳績叩開大學之門,考生的努力值得嘉許。(亞新社)

不能冷待大學之道

一位考生獲神科環球金融學系取錄,又獲全國頂尖的上海交大醫學系取錄,如何選擇?學生從商從醫無不可,父母亦容讓自由選擇,如何是好?

美國總統大選臨近,謊話講得出神入化的特朗普及蓬佩奧,視選票如血。(亞新社)

必須對美國欺凌全真版說不

教育,是影響孩子的抉擇、面對未來。因此,任何的學校教育對任何個人的、社會的,乃至國家層面任何形式的欺凌行為,都必須說不,必須是「零容忍」,必須要通過教育渠道,用各種方法,向學生說清楚、講明白。

今天,因着近年來,香港的動亂分子尋釁生事,日趨猖獗。(亞新社)

教育,過眼不雲煙

香港教育究竟出了什麼問題?自從2014年非法佔中,至去年社會的大動亂,這麼多學校的老師及學生,捲進政治鬥爭的亂局裏,不少更走進違法與暴力的行列中,原因在哪?

心腦交戰的情勢下,學校悉心教育,仍可產生潤物無聲的引導作用。(灼見名家圖片)

不欺暗室 一盞青燈

疫情仍然嚴峻,不能四周外出的暑假,對躍動的學生來說,這是在家的困局?抑或是藉此難得留家獨處的機會,培養慎獨慎思、不跟風,能自我問責的人生好出路?

就看雨災,雨落、雨下、雨暴,傘是擋不住的,但雨終必過,天晴必來……(亞新社)

雨下 雨落 雨暴

「新冠」上任三把火,仍在蹂躪世界各國。香港未能倖免,疫情見好,政策稍有寬鬆,群眾多聚,病毒同樣多聚散播。

毋忘對自己國家的歷史與文化,心存敬意與尊重,香港、國家與世界三者缺一不可。(亞新社)

香港青年史學家年獎

「香港青年史學家年獎」的宣傳資訊進入各中學,遇上「短板」失聯,石沉大海是自然不過的事。幸蒙不少學校以生為本,能將相關訊息,輾轉傳給對學史有興趣的中六同學,最終仍有40多所中學的代表參加。

國史教育中心校長何漢權(左)向梁元生教授贈送紀念品。(灼見名家圖片)

學史五十年——史家與時代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主辦的「名家講座」系列,上周應邀主講的嘉賓是中文大學歷史系榮休教授梁元生博士,以「學史五十年」為題,網上直播,細說學史之路。

在今天各大學、中學乃至小學寧靜的、理應文化散播的校園內,「約法四章」能否全然、應然地實踐?(亞新社)

約法四章

今日香港,詛咒四方八面是司空見慣。社會文化是要往上提升,抑或是要往下沉淪?這是一種選擇,大家都有責。

只知道大學有學術自由,外界干預不得,卻未聽聞借着疫情之便,大學可自決長期停課、師生都不返校上課的學術自由。(灼見名家圖片)

大學自我管理之道在哪?

大學生都是18歲以上的成年人,不懂自律抗疫?中小學乃至幼稚園的學生,都能開開心心返校上課,為何大學不能將課室重新開放?結果推原因,是抗疫物質匱乏?是大學師生仍怕感染?抑或另有不能明言的理由?

政治口號叫喊、校內外人鏈組成,以及任何在外違反法津、在校內公然觸犯校規,引發校園躁動的政治表態行為,學生當不可觸犯,教師冒進犯難的,更是難辭其咎,教育局必須跟進。(亞新社)

教學專業操守

教師擬卷、授課出錯不少;公開的語言暴力及播種仇恨,讓外界瞠目結舌者,所在多有,教師的教學形象、操守,亮起紅燈。如何是好?

相信校長、教師乃至學生心裏渴求的,就是能夠正常、平常地度過每天的學習生活。(灼見名家圖片)

平常、正常是無價

不管年前的香港有否大量暴力出現,立國安法都是正常及平常的一件事,但已養成政治覆蓋習慣的一些民間組織,又開始鼓勵並組織種種的指罵,看來,未來兩至三個月,學界又難有平常、正常的校園生活。

北魏至元的洞窟,沉鬱又瑰麗迷人,使得樊錦詩的考古藝術專業情操更昇華。(Pixabay)

心歸處是敦煌

薪火相傳,由常書鴻、段文傑到樊錦詩,藝術與考古的柔情理性結緣,保護敦煌文物的意志、決心是相激相盪,使得敦煌獨特藝術成就能再現全球,與歐洲文藝復興的學藝,東西互相輝映。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