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漢權

何漢權

教育評議會主席,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校長,風采中學校董,香港大學中史碩士同學會會長。長期關注學生成長、家庭教育、教育政策、教學專業及國史等課題,獲大專院校及中小學邀請擔任講者。現為《信報》及《星島日報》教育專欄作者。香港電台節目顧問、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海華基金師鐸獎評審委員、第一屆至第四屆選舉委員會委員(教育界)等。近著有《有教無懼》、《驕陽引路》及《是一場春風化雨》、《教育茶餐廳》等書。
閉環點對點的實體返校上課,不可以嗎?(Shutterstock)

學生千日愁困誰能解

過去留在內地1000日的,至今仍然耐心坐困家中,為着接受香港學校教育,繼續做網中人,上好網課,學生及其家長們,是何等愛國愛港。但是,坐困1000日的苦惱,誰幫他們紓解呢?

離港的主角多是前往英美求學的學生。(亞新社)

不要讓人才靜靜溜走

當全世界文明先進的城市,早已盯緊最重要的基建──人才,都想盡方法,用盡策略,在搶、在留、在育的三路並進,實踐人才大計的時候,香港必須跳出框框,以結果為目標。

南部金融,北部科創,聯繫的紐帶就是文化。(西九文化區Facebook圖片)

文化與教育

文化教育的普及,由此煥發無限的生命力,要的是懂得欣賞的族群,並非一窩蜂打卡即散、無根的一代。

對已坐困1000多日的、年紀更輕的學童來說,有校可入、有師可敬、有同學可親,是何等殷切。(Shutterstock)

防疫開門論

9月了,另一角落,困在深圳等地的港人子女,回港返校的「人文關懷通道」究竟何時設立?

莊勤鴻文篇篇,揭開政客偽善民主。(英皇書院圖片)

悼念陳莊勤律師

重頭翻閱陳莊勤律師的政論文章,歷久彌新,當更了解民主是什麼,民主之路在一國兩制下的香港,要如何往前走。在此,悼念莊勤的同時,祈願他的家人節哀。

任何國家的官方成員訪台,明顯是為主張台獨的台灣政客張目。(亞新社)

重要的國民教育時刻

教師要按事實向學生解說,國際政治的風雲色變,美英列強與日本的橫蠻,挾台灣而害中國統一的劣行。佩洛西竄訪台灣,這是重要的國民教育時刻,是大是大非,價值教育的堅持。

「青史家獎」舉辦已超越第一個10年。(Shutterstock)

歲月留聲 薪傳有力

香港青年史學家年獎得以年年舉辦,默默耕耘,教學百忙中,持續提名並指導中六學生參與的老師們,是學生愛上史學的緣由之一,筆者由衷敬佩。

香港各級學校面對適齡學童人口急遽下滑。(Shutterstock)

八方學童入香江

多年的「香港成就」,使得內地特別是大灣區的各個城市,家長們及學生們都期望來港就讀,大、中、小、特、幼各級學校,都有不少擁躉。問題是,政府的政策如何吸納?

佩洛西硬要訪台,對美國在國際的公信力來說,又來一次硬的破壞。(亞新社)

價值教育──公信力的重要

具有權力的一方,是製造公信力的最優先者。政府的一個政策,立法會的一個建言,司法機構的一個判決,以及媒體的一篇報道,都可以吸引大眾注意,觸發公信的建設力及破壞力。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校校有本難唸的雙移與留港的故事。(Shutterstock)

天要下雨 娘要嫁人

面對教師人手流失,學童人數下降,大灣區必然要發展,國際形勢卻又變動不居,學界逾百萬持份者,如何以「認真團結、實踐目標、持續進步」相互砥礪,有力逐頁翻閱回歸第二個25年的新篇章?這是大考驗、大跨越。

社會給予教育專業自主權,當配備有獎賞、懲罰及法定權。(Shutterstock)

自由平等,不能捩橫折曲

面對自由與平等齊頭並進的崇高理念,教育現場專業教師們都沒有最基本的話語權,卻被好事者撐着法治保獲傘,鑽上法律空隙,任意利用與放縱的話,自由會捩橫折曲成自私自利,平等亦會被壓倒變形。

考試文化、應試風尚,仍是香港教育的主打。(亞新社)

考試狀元文化

一試功成,狀元之後,考試指揮棒之下,究竟又在全面普及的香港教育體系內,創造了多少抬不起頭的「失敗者」,扭曲了多少中學,乃至小學的全人教育文化?

到今天為止,DSE各科考試的內容,依然是給「精英」考核的考試。(亞新社)

DSE放榜 花開不落

2022年DSE放榜,應屆考生生於憂患且與別不同,迎上多層衝擊。無論怎樣的結果,都已用心繪上了花開不落的美麗圖畫,永遠動人。

穩定要促進社會發展,亦要為社會建立淳樸民風,政府建立為民政風。(Shutterstock)

「穩定」的幾層作用

看世界亂局,俄烏戰亂近半年;美國獨立自由日,多宗人民被冷槍射殺案發生;日本安倍遭刺殺;斯里蘭卡宣布破產,亂象愈演愈烈。「穩定」兩字,於自由的香港而言,各界更要好好珍視,認真善待。

疫情當下,跨境學生至今無法返回學校。(Shutterstock)

9月,背着書包開學去

疫情近3年困擾,反覆變化,全港學校學生返校政策,亦要因時順勢而變,一味要全體學生全面禁足,被拒於校門之外,不能長期維持如此一刀切的方法。

後疫情年代的教育怎樣走出困局,是李家超先生又一「以結果為目標」的考驗。(Shutterstock)

後疫情時代的教育解困

林鄭特首的5個學年,就教育投資來說,是歷屆特首之冠。新舊特首將於7月1日換班,後疫情年代的教育怎樣走出困局,是李家超先生的又一「以結果為目標」的考驗。

中國的全力抗疫成績,是驗證國家對人民生命的重視,是國家防疫規劃、醫療體系應變、公共衞生治理、防疫物資,綜合的、嚴峻的考試。(Shutterstock)

3年生命教育大課

從保障老百姓生命與健康的大前提出發,亦要顧及防止周邊的擴散。抓住這兩大重點,布抗疫的大局,施行種種應變政策,中國的「動態清零」,是值得世界各國嘉許的。

學校教育的主體是學生,主體不全,再優質的學校教育都顯得百無一用。(Shutterstock)

南部金融 北部科創

移民移居潮未退,預測暑假過後或直逼1萬,大量學生則隨家長離港。長遠而言,要留住學生、吸引學生,從而有計劃好好培育學生,增加國際競爭的人才,還是須建立香港教育的品牌並加以推廣。

美國中學生示威促政府限槍。(Shutterstock)

槍與學童生命

近5年內,在美國境內校園槍擊案頻發,受害中、小學生已超過2000人。學童倒斃,血流滿地,但美國政府對全面管控槍枝買賣,仍採取放任政策。情況不改,美國學校隨時槍林彈雨,學童每天返校,生命只會朝不保夕。

世衞通過復必泰與科興兩種疫苗,為有效並認可的防疫注射,但日本政府不承認科興疫苗。(Shutterstock)

醫學與科學這樣說

「光是打科興無法到日本,那怎麼辦?」朋友閒聊說。「這樣由政客操控不公不義的國家,還值得去嗎?」筆者即時打插。

現時,輪候公屋排期的個案,平均已是6.1年,屬歷史高位。(亞新社)

安得廣廈千萬間

李家超候任特首公開指出,施政要以結果為目標。杜甫詩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是目標,亦是結果。

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實是甜的。(Shutterstock)

教育

2500多年來,仁義禮智信誠勤仍有說話的空間,正氣還可壓倒歪風,並非後現代亂序亂舞的自由自我使然,而是對教育信仰堅持的校長、老師及家長們的付出結果。

段校長從未譴責學生,卻致函譴責在十分艱難困境中,要維持法治的員警。何來領導優秀?(香港中文大學圖片)

校長

一校之長,是學校發展或成功或失敗的關鍵,是精神力量與靈魂所在。但用「教育信仰」檢測,段校長達到要用提前續約的優秀水準嗎?

若醫生或護士在校,安全打針易。不用費周章於學生打針率一事上。(中大醫學院Facebook圖片)

一校一醫生/護士/中醫

究竟醫療室對學生而言,醫的是什麼,又能療些什麼,自欺欺人而已。說實在,一校一醫生或一護士或一中醫,在香港早應落實。非不能也,乃不為也。

中華民族,百歲千年的生活,是以容納、共融、和平、善良、包容的文化價值支撐。(Shutterstock)

文化情愫 身分認同

中古至今,中華文化一脈相承,軟性共融是一大特色。倘若西方的政客,能從中華文化縱深角度了解中國,文化情愫在前,當不會再走圍堵中國之路。

香港公園內的抗疫英雄像。(Wikimedia Commons)

「沙士」抗疫真實故事

相信,在香港專業的醫護人員奮鬥與帶領,港人共同團結努力,並且有中央政府大力的全面支援下,獅子山下「沙士」抗疫精神,繼續實踐,必會戰勝新冠世紀病毒,彩虹再現香江。

知識獲取至提煉成學問,再昇華為價值與智慧。究竟用哪種方法才能有所成就?(Shutterstock)

唸書、背書、熟書之路

香港是東西文化薈萃之地,至今,求學方法大抵仍然是西風壓倒東風,「唸書、背書、熟書」之途,被視為死記硬背,但這種方法真的沒有用嗎?

不少人到各處「罔購」,要儲一個月糧備。(Shutterstock)

大疫情考驗大團結

700多萬的香港人,必須完全卸下「剝花生」,以看疫症疫情自編各式疫劇的自私心態面對,畢竟,整個香港大局的全體持份者,就是支撐要戰勝第5波疫情的最大安全力量,提供最大的保護傘。

預算案預留金額是固定的,不能愈派愈有,需要審慎使用。(亞新社)

1萬元怎樣用

是次預算案對亟待解燃眉急、瀕臨倒閉的行業,能增加的「救亡」支援有多少?或許,政府嘗試做個調查,預算案派錢會派得更踏實。

常書鴻以「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情操,守住敦煌石窟50年。(Shutterstock)

藝術精髓昇華在何處

常書鴻離開巴黎,放棄落日看斜陽的優容生活,於1936年返回國事仍艱難的祖國,出任敦煌藝術研究所籌委會主任,以保護這蘊藏逾千年的民族文化敦煌寶庫為己任。

高中中史科只屬選修,現時10位考生當中,只有一人選修中史科,令人倍感惆悵。(亞新社)

高中中史科的專修與普修

初中習史3年上高中,中史科被編進選修之列,理科生走入高中,自此,便與中史科絕緣,不知唐宋元明清民國是自然不過,殊甚可惜。從初中中史獨立必修科設定看,不能無頭無尾。

2022年的開首,再讀國家主席習近平予國人的新年賀詞,自會有一番思索追尋。(亞新社)

2022年 千家萬戶

在學校教育體系內,要擺脫形式主義,於國史、國學(中華文化)、國情、國安及國語(普通話),要一步一腳印,因材設教。

功能組別議員,需要關心什麼議題與利益?(亞新社)

選舉過後,教育要的是什麼

站在選舉勝算立場考量,教育界的功能票是在教師,而家長、學生的龐大教育持份者並不在「功能」之列,最後,要問一句:「選舉過後,教育要的是什麼?」

「香港青年史學家年獎」頒獎禮上周六在港大舉行。

青出於藍

三位青史家得獎者,言簡意賅,娓娓道來,青燈習史,果真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理工大學本周初舉行「內地奧運健兒與市民有約」演講會。(理大圖片)

心懷熱愛就是當打之年

今天的各個世界級國家運動員,現場現身說法,靜態語言中,讓與會的觀眾在思考上、在感受上都是充滿激情與動感的,啟發很多,可以說,是非常難得的價值教育課。

林鄭月娥早前到訪一間中學,即席向同學講解一國兩制。(政府新聞處圖片)

特首為公民科老師開講

學生必須認知香港市民、國家國民與世界公民三者連體、身分相繫,任何在法、理、情的角度切入,都有賴於教育,而公民與社會發展的相關在哪裏,知、情、意、行四部曲如何實踐,顯然是「新」科的教學使命。

年輕人,口說不計較別人的看法,心裏卻十分在意父母、師長們給予怎樣的評價。(Shutterstock)

立刻彈 立刻讚

老師於學生,一言一語,一舉一動,會影響受教者一生;而整所學校教師團隊的士氣,信心又從何而來?教學信心是怎樣建立?「立刻彈」與「立刻讚」,只在一字之差。

碳排放與大國應對危機,都是教育思考大課題。圖為2021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亞新社)

大國的全球危機處理

筆者按國家過往40多年為本國人民,以及對世界和平作出貢獻的政績看,這次應付全球碳排放的危機,是為己為人,是能化危為機的核心力量之一。

踏入後回歸年代,繼續要往前的香港教育,必須與大灣區同行,別無選擇且理當如是。(亞新社)

大灣區下的香港教育

大灣區發展關鍵中的關鍵,當是教育,如何教、怎樣教、教些什麼?任何地方乃至國家對教育的重視、規劃與落實,都是興衰所在。

慈禧太后向八國宣戰,聯軍就更大條道理,發動戰爭。圖為俄羅斯士兵。(Wikimedia Commons)

侵略戰爭的本質

《八國聯軍乃正義之師》的作者、編者、發行者、售賣者,如此寫書出書賣書的,還有出版良心、文化承擔、教育責任、公德公義嗎?

校園的教師是專業,新聞編輯、採訪主任、記者都是專業,前者要考要守《基本法》,後者有需要嗎?(Shutterstock)

教師《基本法》基準試

特首《施政報告》提出,下學年起新入職教師必須通過《基本法》基準試,方能註冊成為教師。筆者提出,新舊教師都應知道當中內容,新舊教師都應一視同仁,他們影響下一代,角色與功能等同。

一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振奮人心。(YouTube截圖)

10月的中國史詩

五族共和,民族復興,1911年辛亥年10月啟動希望之門,起啟始之功。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讓中華民族傲然站立,直至今天,走上充滿實證的民族復興之路,寫下波瀾壯闊的、現代10月的史詩。

有前線老師認為,公民科只設選擇題及簡答題,會讓學生失卻提升思辨能力的機會。(Shutterstock)

公民科的學評結合

相信,二元對立,議題為本,要超越「事實」的學評結合,不會屬於公民科的課程目標,以中學前線學生的學習為本目標看,步履要穩,方可言健步如飛,否則,最受損害的,依然是前線學生。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