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小培

顧小培

免疫學博士。從事藥物及生物科技研究30年。2003年開始在《信報財經新聞》撰寫「康和健」專欄,為讀者提供珍貴的資訊,對中風、糖尿病、癌症、肝硬化、肺病、關節炎等常見病甚有研究。
我認識一位研究員因工作需要,長時間耽於磁力共振儀這機器旁邊。他能一掌隔空震飛一小堆紙塊。(Shutterstock)

能量的來源

若拍打手掌,產生的效果像一把被絨布抹過的塑膠尺,能令皮膚出現靜電。再者,這可令血液湧到手心。

若想睡得好,睡前不妨先吃一個番茄,吸收其中的褪黑激素。(Shutterstock)

失眠怎麼辦?

整天思考及致力記憶,令頭部因充血而「實晒」,沒法馬上鬆弛下來。但我有一個對策,學自武俠小說,大有幫助。

視網膜色素病變患者視桿細胞的基因有問題。問題出於一個叫「組蛋白去乙醯酶」的基因。(Shutterstock)

眼睛的補健

「視網膜色素病變」是一個遺傳病,病人出生時視力正常,但會逐漸衰退。開始時,先是出現「夜盲」,之後視野(Field of Vision)愈來愈窄,最後視力完全消失。

腎損傷的主要成因之一,是腎小球內壁細胞之外、基層組織再對開的足細胞受傷了。(Shutterstock)

腎虧怎麼辦?

若然已是真屬「腎虧」者,吃大量所謂的補品,可能已經救不來。換言之,若想「不腎虧」,須在「未腎虧」之時開始做適當處理工作。

很多人初到西藏時,會感覺不適,原因正是西藏的空氣稀薄,以致血液無法攜帶足夠的氧氣到腦,人便頭暈了。(Pixabay)

氧氣與能量

身體依賴氧氣維持生命。細胞若有足夠氧氣供應,就能藉氧化磷酸化的工序,從葡萄糖分子中,釋放或提取能量。

一旦能將丙型肝炎治癒,換言之,將這病毒殲滅,再重發的機率極低。至於那受了創傷的肝臟,也望可以自己逐漸回復大部分功能。(shutterstock)

治理肝炎

丙型肝炎(Hepatitis C)來自一種病毒,它能在人與人之間傳染,主要傳播途徑是血液和體液。大多數人受感染後會有慢性肝病,但通常沒有症狀顯示出來;之後病情可在十多二十年中逐漸惡化,導致肝硬化。

根據《本草綱目》:「豆漿,利氣下水,制諸風熱,解諸毒」。這個「解諸毒」的說法,有它的道理,亦可以用西醫學的原理解釋。(Pixabay)

豆漿治療便秘

有些人認為豆漿「寒涼」。我的理解,是中醫視「促使身體分泌水分」的食物,為「本質寒涼」類別的一種。豆漿在這方面的性質,與《本草綱目》所述的「下水」,可能十分吻合。從西醫的角度看,豆漿可以令大腸分泌水分。

如果我們催使身體中的脂肪細胞自滅,縱使有新的脂肪製造出來,也會是無處可藏。那便能做出「食極都唔肥」的效果。(shutterstock)

減肥之道

處理肥胖的目標方向有三。先把現存的脂肪清理掉,然後控制食慾,選擇性地盡量只吃不會增加脂肪的食物。最後,減低身體儲存脂肪的能力。

過多或過於頻密的陽光照射,並非好事,因為可以導致皮膚癌。那麼一個人每天需要多少維他命D?(Pixabay)

陽光維他命

陽光能提升免疫系統對付病菌的能力。陽光照着皮膚時,在皮膚中製造出來的維他命D,殺死體內的肺癆菌。

有人想到喝湯可次快速地把胃填個半滿,之後吃得不多,抑制食慾,從而減肥。(Pixabay)

喝湯與減肥

現在物資豐富,要吃什麼,差不多都是唾手可得;加上一般烹調手法都有相當水準,於是體胖的人不少。很多人都說要減肥,但對着美食,又忍不住不吃。

「此日期前最佳」(best before),中英文版本都不對。正確的語文表達,不用「最」字,而用「較」字。(shutterstock)

咬文嚼字的食物保質期

以食物而言,一是「最佳食用日期」,或稱「此日期前最佳」;另一是「此日期前食用」。作為「傳達訊息」的媒介,這些用詞均有誤導顧客之嫌。

探熱針檢測人體狀況。憑它測量而得的熱度,雖然來自局部,但都可以作為全個身軀的「代表」數據。(Pixabay)

作為身體的代表

今天是立法會補選的日子,市民將選出民意代表。如果說身體的代表,莫過於體溫了。體溫可證明你的身體健康與否。

農曆新年假期時,香港舉行大型慶祝活動時,人多聚集,警方需要疏導人流。其實人體有同樣機制,既要控制又要靈活。(亞新社)

靈活尚須拘謹

人體有一些細胞令身體中的物流運輸是靈活,但亦有助癌細胞擴散,幸好人體也有一些細胞阻止,這就是「靈活尚須拘謹」。

癌變的起因有些是被一些致癌的病毒感染,例如鼻咽癌、子宮頸癌等。(Pixabay)

輾轉相生

癌之所以可怕,在於它會擴散。為什麼癌細胞會擴散?滿足素正是其中一個主要罪魁禍首。

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太繽紛的色彩,令眼花繚亂、目眩神迷,幾近於盲。(Wikipedia Commons)

知足常樂

老子曾說:「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外來訊息雖然無限,但我們真能取得者,局限於身體。此兩者正是老子說的「目」及「腹」:所以,夠就好,何須多?

我們說「病從口入」,但病毒並非因為口、鼻而進入身體,病毒也會從眼睛、性器官,甚至皮膚上的毛孔和傷口,進入體內。(Pixabay)

病從口入 痛入骨髓

中國成語裏,「入」字多與身體有關,有病從口入、不堪入耳、入心入肺、恨之入骨等。如果真的「痛入骨髓」,痛的程度難以想像。

若病人告訴醫生,他的心跳得很快,一分鐘超過80下,醫生每每會給他開「舒壓寧」這個藥,能將心跳減慢。(Pixabay)

放鬆緊張

每看精彩的電影時,容易感到緊張,心跳加速。但緊張之發生,與心臟無關,而是在於身體分泌了腎上腺素。

當神經系統中谷胺酸鹽神經(Glutamatergic Neuron)的活動上升,能帶動其他神經,提升其活躍性。(Pixabay)

如何鎮靜亢奮神經

神經系統就外間傳來的訊息發號施令,指揮其他細胞,但也須適可而止。若神經系統的操作去到太亢奮的地步,大可會出現癲癇。

若不能將心比心,哪能萌生同情之心?(Pixabay)

病態硬心腸

缺乏同情心的人,有些是對人親疏有別,有些是對敵人有偏見,有些是為求私利,不過有些是出於病態。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