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燕

陳玉燕

香港中文大學文學士、教育碩士、文學碩士,主修中文。現任風采中學校長、教育評議會副主席、香港教師及校長專業發展委員會委員、香港公共圖書館諮詢委員會委員、課程發展議會─香港考試及評核局中國語文教育委員會委員。長期關注課程發展、課程組織等議題。對中國語文課程發展、教學方法、閱讀推廣等亦具心得,常獲邀擔任課程詮釋、課程設計、閱讀推廣等教師講座及工作坊演講嘉賓。
我們的工作是育人,不單單是教書。(Shutterstock)

師說

又逢一年開學,各位教育同業,讓我們都珍視老師這角色的光榮使命,珍惜一段段在校園同聚共學的師友情緣!

學校組織師生共40多人,於試後活動到北京作歷史考察。(Shutterstock)

學術人文 川流不息

總結一年,學校、師生實受益匪淺──親炙學者、探研歷史、考察學術文化機構、交流互動……除了深深感受到我國文化的活力外,更建立了深厚情誼,着實貫徹人文學術川流計劃的精神。

展覽提供了嶄新的觀賞體驗。(文化博物館圖片)

引人入勝的導賞

香港其實有很多博物館,也有很多精彩的展覽,為免參觀者走馬看花,辜負了策展者的心力,具素質的導賞,導賞員的培訓不單需要,更是急切的。

2014年的荻海風采堂。(黃錫球攝,南粵海風網站)

僑鄉情濃

在開平走馬看花,感受到的不單是城鄉的轉變,更重要的是體會到余氏一族的鄉梓情濃,以祠堂展現對血緣宗法文化的守護,以教育延續家族的家風教養,細水長流,潤物無聲,為家國培養一代一代英才,胸襟情懷,由衷致敬。

在巿教委的精心安排下,我們於10月20日參與了渝港教育工作會,並於會上與重慶一中締結為姊妹學校。(風采中學圖片)

窺探百年名校重慶一中的風采

細味一中的歷史,發現也是我國百年近代史的側面。學校創立於1931年,經歷遷校、合併、重建,最終落戶於此。學校是重慶巿教委首批重點中學,亦是該巿最早的公立中學,以「明禮崇德、求知求真」為校訓。

行程中還到訪長沙國家超級計算中心,其外觀樸實無華,却是支橕起湖南,以至全國的數據網絡,地位超凡,影響力令人咋舌。(Shutterstock)

從長沙到北京

數天驛馬,只觀察了國家發展的一個剪影,除考察及訪問景點外,接觸民生民情,已深深感受到國家朝着全面小康社會邁進,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也已變成現實——國家走向富強,身為中國人,既自豪亦自幸。

風雨過後,市區一片狼藉。(Shutterstock)

風雨如晦

近年每遇颱風暴雨前夕,總有不少人,包括學生愛於網上「集氣」,祈求風雨來襲,得享一天「風假」。要知趨吉避凶乃人之常情,這種幸災樂禍的心態有點倒行逆施,如變成一種習慣或態度,實是不妙。

藉着親炙文物,仿佛走時光隧道,與古人對談。(亞新社)

歷史與文物

在教育以高新科技、人工智能為熱談的今天,歷史與文物,是文化底蘊,更應投放資源,不容忽視呢!

深盼疫症不要捲土再來,讓後疫情的校園有空間發展,為過往3年補白。(灼見名家製圖)

後疫情的教育現場

我們面對的是後疫情的學校現場,疫情對不同持份者都帶來了轉變。新學年即將開始,後疫情的學與教、學生成長支援、老師培訓、家長教育等,都需要重新思考及規劃,當中掌握校情、訂定優次緩急、調動資源。

中港兩地締結姊妹學校,貴精不貴多。(Shutterstock)

姊妹學校計劃經驗談

教育局姊妹學校計劃計劃推行至今,本港學校不少已與內地學校完成締結,然成效如何,有待探討。筆者認為締結姊妹學校是一個提升學校素質、推動學校發展的良方,但要發揮成效,需要適切的策略配合。

全體學生終於可以回到校園上實體課。(灼見名家圖片)

校園復常

2023年2月13日,對學校來說是個紀念日。學校預備了一份紀念禮品送給全校師生──那是一枝種子鉛筆,筆頭藏了幾顆植物種子。我藉此勉勵同學:要以筆描畫未來,寫下人生新一章。

教育制度也需要發掘遺才。(Shutterstock)

看《中年好聲音》有感

舞台不只是尖子的專利,每一個學生都應有展現才華的舞台及機會。當老師的都要反思,日常有沒有創設多元平台,讓不同能力的學生有踏上台板、展現潛能的機會?

學生只要連接網絡,學習材料垂手可得,亦隨時可學──如是,則學生還要回實體學校上課?(Shutterstock)

後疫情的教育思考

接近3年雲端學習,學生應用科技以學習、應變及適應力的確大大提升,然生活及學習習慣、與人相處及溝通能力,以至毅力、耐力及體力卻急促下降。

在教師離職潮下,重要的是如何做好新教師的導入培訓。(Shutterstock)

校園新力軍

教學育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無論新手老將,以下點滴,在開學之初,既是勉勵,更多的是自我提醒。

學校工作,無論是哪個崗位,每天都一定是忙得不可開交,亦充滿挑戰,壓力亦隨之而來。(Shutterstock)

撿拾教學生活中的小確幸

只要細心撿拾,定會找到每一行業獨有的意義及滿足感。嘗試每天用幾分鐘,細想好人好事,尋找生活上的小美好,培養正面思考的習慣,相信對個人身心、對培育下一代都有一定的裨益。

培養學生喜愛閱讀、樂於閱讀,是每一位為人師者的應有之責。(Shutterstock)

推廣閱讀的幾點思考

培養學生喜愛閱讀、樂於閱讀,是每一位為人師者應有之責。每一科、每個課題都可以有延伸閱讀。而圖書館主任擔當連繫人角色,定立主題,通過跨學科活動,推動書籍。

在憂患中成長的同學們,將會更勇敢、堅毅、靈活、樂觀,也會有更高的抗逆及應變能力。(Shutterstock)

當新常態變成常態

站在教育前線,要思考的是,當「新常態」變成「常態」,我們可多做些什麼,以保有「日常」的優勢,又能善用「新常」好處,為疫情下的校園生活補白?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